張巧云,歐紅玲,白靜,王巖,李曉寧,王欣茹
火箭軍總醫(yī)院檢驗科,北京 100088
目前HBV感染已成為世界范圍內(nèi)的健康問題,人感染HBV易發(fā)生慢性化,主要機制為免疫系統(tǒng)對HBV抗原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特異性免疫無應答。機體對獲得HBV病毒的清除同HBV特異性CD8+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可是喚醒機體中相應細胞所需未致敏的T淋巴細胞在相同時間內(nèi)受兩個信號刺激,第一個即外源性抗原肽經(jīng)抗原遞呈細胞(APC)予以處理之后同MHC I類分子整合于APC表面,由T淋巴細胞的T細胞受體予以識別;第二個信號即APC表面呈現(xiàn)出的協(xié)同刺激分子 (像 CD80),由T淋巴細胞的CD28分子予以識別。僅在T淋巴細胞于相同時間內(nèi)受到APC供以的兩個信號一起刺激時,特異性免疫應答才可以激活[1]。然而,于慢性感染人員機體中,機體免疫反應不足以有效地清除病毒,與機體免疫應答狀態(tài)相關。DCs是功能最為突出的專職抗原遞呈細胞,它的功能不足屬于免疫耐受出現(xiàn)的關鍵原因。
DCs屬于機體中最關鍵的專職APC,表達大量可以對外源性抗原予以識別的受體,進而對黏膜上皮表面產(chǎn)生的危險信號予以檢測,接著予以捕獲和加工眾多抗原同時將其提送至初始型T淋巴細胞,進而激發(fā)后者進而增殖以及活化,被視作屬于喚醒機體特異性免疫應答同時對其予以調(diào)控以及維持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DCs在腫瘤免疫以及抗感染免疫等方面存在不可忽視的作用。DCs來自骨髓CD34+細胞,數(shù)量相對較低,人外周血細胞數(shù)量內(nèi)所占有的比例不足1%,小鼠脾細胞內(nèi)占有的比例在0.2%~0.5%之間。在人以及鼠當中,大體存在兩種類型的DC,也就是傳統(tǒng)樹突狀細胞(cDC)以及類漿細胞樹突狀細胞(pDC),前者來自骨髓,后者來自淋巴。相關研究顯示,骨髓前體細胞以及淋巴祖細胞都可以出現(xiàn)以上兩種細胞亞型,可是骨髓源屬于關鍵來源[3]。DCs屬于一類存在分支以及樹突狀形態(tài)的細胞,其彼此交錯,伸展至淋巴細胞內(nèi),可以把抗原遞送至相鄰的T細胞,具有啟動初始免疫應答的獨特作用。DC具有3個分化時期,分別是前體階段,未成熟DC(imDC)以及成熟DC(mDC),未成熟或亞成熟DC來源于CD34+的造血祖細胞,經(jīng)過抗原攝取、炎癥因子活化等一系列過程,進而轉(zhuǎn)變?yōu)楦欣诳乖f呈的成熟DC。成熟DC將抗原呈遞給CD4+的Th細胞,激活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CTL),進行特異性的免疫應答[4]。同imDC進行比較,mDC存在很大的標志性分子CD83,共刺激分子(像CD54以及CD86等)以及細胞表面MHCⅡ類分子表達,胞飲吞噬作用降低,其處理抗原的能力下降甚至丟失[5],即mDC的抗原遞呈能力和體外激發(fā)混合淋巴細胞反應的能力均相對強大,可是其抗原攝取能力不足。資料表明,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病毒的清除有賴于成熟DC所激發(fā)的特異性免疫應答。此外,發(fā)現(xiàn)HBV可以感染單核細胞來源DC并導致共刺激分子表達降低,證明T、B細胞的低反應性與DC功能損傷相關[6]。總之,DCs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激活初始型T淋巴細胞的抗原提呈細胞,其關鍵的功能在于間接激活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此過程是利用喚醒初始型T淋巴細胞活化增生得以達到的。最近幾年,DCs同HBV免疫耐受機制所存在的聯(lián)系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門。
DC功能不足屬于造成慢性HBV患者免疫耐受的關鍵因素,主要表現(xiàn)為DCs不成熟,也就是不可以有效的把HBV感染的抗原信息遞送至初始型T淋巴細胞,此外DC低表達CD80和CD86等共刺激分子,不切實的給初始型T淋巴細胞的活化供以共刺激信號,造成其不可以切實的進行活化,出現(xiàn)針對于HBV的整體又或者較大部分免疫耐受狀態(tài),結(jié)果出現(xiàn)HBV的長期攜帶狀態(tài)[7]。眾所周知,IL-12和IL-10為DC分泌的重要細胞因子,可以誘導Th1或Th2參與的多種抗細菌或病毒免疫應答。IL-12誘導T細胞分泌IFN-γ,驅(qū)使Th1分化;IL-10促進Th2分化。二者平衡調(diào)控機體抗HBV病毒反應,抑制病毒復制,保護肝損傷[8-9]。來自慢性HBV攜帶者外周血DC的體外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低表達共刺激分子及細胞因子,表明其較低的共刺激能力[10]。
近來,眾多研究顯示,于慢性HBV感染患者體內(nèi),機體T淋巴細胞自身沒有出現(xiàn)較大的損傷,它的功能不足以及失常的關鍵原因是因為其上游的DCs抗原遞呈功能以及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遭到破壞,造成T淋巴細胞等免疫功能有所降低[1]。故而,于慢性HBV患者體內(nèi),保證DCs的成熟狀態(tài),打破機體的抗HBV免疫耐受狀態(tài),是有效清除病毒的先決條件。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中,DCs功能障礙除了與其成熟狀態(tài)相關外,還與細胞自身受HBV感染相關。HBV最初感染肝細胞,但體內(nèi)外研究表明,HBV同樣可以與DCs相互作用。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來源的mDC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HBV存在。體外實驗證明外周血DC中存在的HBsAg可導致mDC功能受損,且導致病毒載量降低。此外已經(jīng)證明mDC和pDC內(nèi)均可以檢測到HBV DNA,這可能與病毒黏附到細胞表面或DC的攝取相關,但是,在DCs細胞內(nèi)并沒有檢測到HBV RNA復制的中間產(chǎn)物,表明HBV并沒有在DC細胞內(nèi)進行復制。同樣,病毒感染DCs可以下調(diào)細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達、降低細胞因子的分泌、破壞抗原遞呈功能,不能有效地激發(fā)抗HBV細胞免疫應答,導致病毒持續(xù)感染[11-12]。目前HBV感染DCs的具體分子機制以及感染HBV的DC是否能被CTLs所清除還未明確,但已證明由此可導致DC功能紊亂并誘導T細胞對HBV的免疫耐受并導致DC功能紊亂[13]。
DC屬于當下已知的功能最突出的抗原遞呈細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特異性T細胞免疫功能失常同DC成熟和功能紊亂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研發(fā)能夠提高DC功能同時還可以促使特異性免疫應答的疫苗存在很大的記錄可以進一步提高其抗病毒效用。HBV S蛋白 (HBsAg)屬于乙肝病毒包膜蛋白的關鍵組分,利用對抗包膜蛋白特異性CTL應答予以誘導的免疫治療方法存在很大的可能可以控制慢性HBV感染,其被大量的用在乙肝疫苗的研究方面。
通過生物免疫技術,在體外細胞培養(yǎng)條件下可得到眾多攜帶HBV信息同時功能穩(wěn)定的DC,把此部DC回輸至慢性HBV攜帶人員,能夠毫無阻礙的突破機體免疫系統(tǒng)于HBV的免疫耐受的局面,使得機體免疫功能得以恢復,再次喚醒抗HBV的免疫反應,切實的阻礙病毒增值又或者清除病毒[7]。目前已有臨床研究顯示,體外誘導的DC,通過HBsAg致敏之后的抗HBV-DC靜脈回輸,能夠顯著降低體內(nèi)HBsAg含量。體外研究也已證明轉(zhuǎn)基因小鼠體內(nèi)HBsAg融合DC可打破CTL抗HBV免疫耐受,誘導免疫應答[14-15]。HBsAg致敏的抗HBV-DC靜脈回輸治療通過擴增自身來源的PBMC,不會產(chǎn)生不良排斥反應,為這類患者的治愈提供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
DCs功能的調(diào)節(jié)對自身特異性抗病毒免疫至關重要。B淋巴細胞出現(xiàn)的免疫球蛋白的類別由DC予以調(diào)控,它在免疫球蛋白的分泌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DC針對B淋巴細胞的發(fā)育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DC屬于免疫反應的效應子以及調(diào)節(jié)子,能夠介導體液免疫以及細胞免疫的應答。但有關DCs與HBV之間相互作用的機制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HBV感染DCs是其細胞本身功能缺陷的結(jié)果,還是宿主本身為保護肝細胞大量受損而激發(fā)的免疫反應,或者二者兼具還不得而知。雖然DC疫苗研究為慢性HBV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復取得一定進展,體外研究也已經(jīng)證實可以通過促成熟因子使DC功能得以糾正,但仍需要深入研究打破DCs免疫耐受機制,完善DCs免疫治療方法,更好地為臨床提供抗病毒及抗腫瘤治療服務。
[1]陳松,盧利莎,王偉強,等.脂多糖通過調(diào)控樹突狀細胞存活和分泌細胞因子促進CD4~+T細胞增殖[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6,32(9):1153-1157.
[2]孫得勝,歐陽瑤.樹突狀細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fā)病中的作用[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19(5):517-520.
[3]Watowich SS, Liu YJ.Mechanisms regulating dendritic cell spec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1mmunol Rev,2010,238(1):76-92.
[4]楊峰,李愛梅,景德懷.VEGF的表達與胃癌組織內(nèi)DCs的浸潤密度的相關性分析[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6,22(1):1-4.
[5]Rulle S,Ah Kioon MD,Asensio C,et al.A neuropeptide with immunoregulatory properties induces semi-mature tolerog enic dendriticcells[J].Immunology,2012,136(2):252-264.
[6]Nahid MA,Yao B,Dominguez—Gutierrez PR,et al.Regulat ion of TLR2--mediated tolerance and Cross-tolerance through IRAK4 modulation by miR-132 and miR-212[J].J Immunol,2013,190(3):250-263.
[7]陳偉霞,王磊,劉洋,等.慢性HBV感染不同階段患者樹突狀細胞亞群的表達差異[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7,33(3):458-461.
[8]程兆晶,周寶桐,張麗帆,等.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分泌干擾素α功能初探[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2014,8(2):17-21.
[9]趙小瑜,周妮,湯永志,等.HBV相關肝病患者外周血NK細胞 PD-1、Tim-3表達及意義[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7,46(5):51-54.
[10]Xiuxiu Sang,Ruilin Wang,Yanzhong Han,et al.T cellassociated immunoregulation and antiviral effect of oxymatr ine in hydrodynamic injection HBV mouse model[J].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2017,7(3):311-318.
[11]姜晶,曲凱歌,楊桂連,等.樹突狀細胞在誘導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中的作用[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4,3(3):406-408.
[12]牛志立,魏新素,張平安,等.樹突狀細胞及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與慢性丙型肝炎發(fā)病機制的關系[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25(3):315-317.
[13]Krishnadas DK,Ahn JS,Han J,et a1.Immunomodulation by hepatitis C virus—derived proteins:targeting human dendri tic cells by multiple mechanisms[J].Int Immunol,2010,22(6):491-502.
[14]張瑞昊,任慧英.樹突狀細胞應用的研究進展[J].考試周刊,2016(8):142-143.
[15]徐靈芝,楊平常.樹突狀細胞活化或耐受誘導物的研究進展[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6,32(5):70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