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強
內(nèi)容摘要:敦煌文獻中有關(guān)“墼”的記錄,翔實地反映了唐五代敦煌地區(qū)人們制墼、用墼的方法、流程。由于忽視了敦煌地區(qū)的特殊土壤條件,目前學(xué)界對敦煌文獻中“墼”的考察還不透徹,并且存在一些錯誤。本文在考察今日敦煌地區(qū)制墼、用墼法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相關(guān)文獻,考釋了敦煌文獻中的“沙墼”“脫墼”“踏墼”“般墼”“易墼”“墼地”等詞。
關(guān)鍵詞:敦煌文獻;墼;脫墼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6-0108-05
The Discussing of“ unfired brick”in Dunhuang documents
CHEN Xiaoqi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records about the“unfired brick”in Dunhuang documents reflects the method of making unfired brick , usage and its Process with complete fidelity.Because of the special soil conditions, the current studies of the“unfired brick”in Dunhuang documents is not in-depth, and there are also some mistak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aking unfired brick and its usage, this article made textual criticisms and explanations about the related words in Dunhuang documents, for instance“shaji”“tuoji”“taji”“banji”“yiji”“jidi”.
Keywords: Dunhuang documents; ji; tuoji
墼是砌墻的土坯。我國商代就已使用墼。據(jù)《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發(fā)掘簡報》,藁城遺址中一座房屋“四周墻壁都是用夯土和土坯混筑,內(nèi)外抹一層很薄而平允的草泥”[1]?!逗唸蟆匪浴巴僚鳌奔赐鳞浴1}文獻中,“墼”字出現(xiàn)在漢代{2}。如《儀禮·喪服》:“既練,舍外寢。”鄭玄注:“于中門之外屋下,壘墼為之?!薄逗鬂h書·酷吏傳》記載周文通“廉潔無資,常筑墼以自給”{3}。漢代之后,文獻中“墼”常見,說明墼的使用經(jīng)久不衰。如《百喻經(jīng)·三重樓喻》:“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敦煌文獻P.2762《張淮深碑》:“先豎四墻,后隨締構(gòu),曳其镮檁,憑八股之轆轤,上墼運泥,斡雙輪于霞際?!薄对企牌吖偂肪?17:“居近東明觀,大修第宅,于觀內(nèi)取土,筑基脫墼,計數(shù)千車?!薄峨]右方言發(fā)微》:“今隴右通謂筑墻之土基曰墼?!盵2]
墼的制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潮濕的黃土在墼模中夯實而成,另一種是將土泥在墼模中脫制(“脫”義詳后文)而成。為了便于后文論述,我們將上述兩種墼分別稱為土墼、泥墼。土墼的制作,在中原和北方常見,因此傳統(tǒng)文獻中記載的墼和人們通常理解的墼,多是土墼。南方江河流域的土壤含水量大,北方沙漠地區(qū)的土壤含沙量大。這兩種土壤不適合夯杵(含水量大,夯杵則水從土中滲出而難以制墼;含沙量大,土的黏性不夠,夯杵所制之墼結(jié)實度不夠),所以江河流域和沙漠地區(qū)的墼,多是泥墼。
敦煌文獻中,我們能看到大量有關(guān)墼的記錄,翔實地反映了唐五代敦煌地區(qū)人們制墼、用墼的方法、流程。由于忽視了敦煌地區(qū)的特殊土壤條件,目前學(xué)界對敦煌文獻中墼的考察還不透徹,并且存在一些錯誤。為此,本文在考察今日敦煌地區(qū)制墼、用墼法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相關(guān)文獻,對敦煌文獻中的墼及與之相關(guān)的詞語進行考察。
一 沙 墼
粟二十一石七斗,四月廿七日已后,至六月十四日已前,造檐,中間臥酒看博士及局席人夫并般(搬)沙墼車牛、徒眾等用。(P.3763v《年代不明(10世紀中期)凈土寺諸色入破歷祘會稿》)
所要沙墼人夫, 令般(搬)運沙墼,無車牛者雇賃。(BD.15440《貞明七年(921)四月僧道欽惠永等狀》)
“沙墼”一詞的出現(xiàn),說明敦煌地區(qū)墼的主要原料為沙土。沙土的黏性遠小于黃土,制墼時需要將沙土和成泥才能保證其黏性。居延漢簡中有“墼廣八寸,厚六寸,長尺八寸,一枚用土八斗,水二斗二升”的記錄[3]。居延地處沙漠戈壁間,其土壤條件與敦煌接近。制墼一枚需“用土八斗,水二斗二升”,用水說明沙漠地區(qū)制墼首先需要將土和成泥??贾袢崭拭C敦煌地區(qū),制作泥墼的通行方法是:采集純凈沙土堆成堆,在沙土堆上挖深坑,坑中倒?jié)M水浸泡一夜,等水完全把沙土浸透后和泥{4};和泥時用鐵鍬將泥翻搗均勻,而后制墼人赤腳在泥中踩踏,以增加泥的黏性;和泥完成后,開始制墼,制墼時先在墼模中灑少許沙灰(便于墼與模脫離),然后用雙手摶起一大塊泥,使勁甩進墼模,并用力把泥用手搗實,接下來用手或板子將泥拍打刮平;將墼模端到平整好的場地上翻扣并“脫”出泥墼{5}(場地上事先灑少許沙灰,便于墼稍硬后從地面揭起);風干一兩天,待泥墼稍硬(從地面揭起而不變形)后揭起墼(墼由平放變?yōu)樨Q放,以加速墼的干硬);待墼基本干硬,碼垛晾曬。
二 脫墼、脫坯、造墼、作墼、治墼
面陸斗,窟上脫墼及壘墻兩件將……面四斗,將窟上脫墼人食用。(P.3234v《癸卯年(943)正月一日已后凈土寺直歲沙彌廣進面破》)endprint
面壹斗,油半合,兩團脫墼僧食用……面五斗,脫墼僧五人用……面肆斗,后件脫墼僧用。(P.2032v《后晉時代凈土寺諸色入破歷祘會稿》)
袁德領(lǐng)先生釋“脫墼”為:“即脫土坯,古人稱土坯為‘墼,或為‘墼子,即以泥土為原料,用特制的模子制作土坯。所脫墼子,是土木建筑的主體建筑材料之一。脫墼活動有時單獨進行;有時與壘墻等活動同時進行……脫墼有造墼、揭墼、易墼、搬墼等工序。”[4]張小艷先生釋“脫墼”為“用模具脫制土坯”,并認為袁德領(lǐng)先生“將‘脫墼當成總的制作土坯的過程,恐不夠確切。因為就敦煌籍帳文書看,‘脫墼似專指用模子‘脫制土坯的工序,只是‘造墼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和步驟”[5]。
按:泥墼的制作法,和煤磚的制作法很接近。北方很多地區(qū),稱制作煤磚為“脫煤”{1},“脫煤”之“脫”與“脫墼”之“脫”的意思完全相同?!懊摗钡拿頁?jù),可能源于煤磚、泥墼從模子中脫離而成之意。因此,“脫”可視為煤磚、泥墼與模子脫離這個環(huán)節(jié)?!懊摗笔侵泼捍u、泥墼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受此影響,“脫”詞義內(nèi)涵擴展,方言“脫煤”又指整個制煤磚的過程,以此類推,我們認為“脫墼”也可指整個制墼過程。因此,上文袁德領(lǐng)、張小艷先生的觀點盡管有分歧,但都有其合理處。
“脫墼”一詞,《漢語大詞典》未收。敦煌文獻和傳世文獻中,我們都能看到“脫墼”一詞的使用。例如《云笈七箓》卷117:“居近東明觀,大修第宅,于觀內(nèi)取土,筑基脫墼,計數(shù)千車?!迸c“脫墼”相關(guān),文獻中又有“脫坯”一詞,例如元代劉君錫《來生債》第一折:“俺家里又不蓋房脫坯,你都來做甚么?”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三:“我可得先走一步,明兒還著忙脫坯,秋后好拔炕?!?/p>
“脫墼”是制泥墼的專門稱謂,敦煌文獻中,“脫墼”又籠統(tǒng)地稱為“造墼”。此外,我們在敦煌漢簡和居延漢簡中還能看到“作墼”“治墼”等有關(guān)制墼的稱謂。例如:
面壹斗,造墼僧喫用。(P.4906《年代不明(10世紀)某寺諸色破用歷》)
騎士十人,其一人候,人作墼百五十,凡墼千二百。丁未,其一人養(yǎng),其八人作墼。(《敦煌漢簡釋文》[6])
第二燧卒司馬忠,治墼八十,治墼八十,治墼八十。(《居延漢簡釋文合?!穂3]41)
三 踏 墼
面叁斗、粟貳斗、油□勝(升)半,充踏墼人食用。(S.5071《年代不明(10世紀)某寺諸色入破歷祘會牒殘卷》)
張小艷先生認為:“‘踏墼專指用腳踏緊或用木杵等工具夯實。”[5]按,從今日敦煌地區(qū)制墼的方法看,張小艷先生所釋誤。制作泥墼時,墼模中的泥是用手壓實而非用腳踏實。制作泥墼過程中的“踏”,當指和泥過程中用腳踩踏泥的環(huán)節(jié)。踩踏和泥是制墼最辛苦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且泥踩踏后的黏性如何,直接關(guān)乎墼的質(zhì)量。一般情況下,踏墼、脫墼、揭墼等環(huán)節(jié)由制墼者一人完成,但在大型建筑工程中,為滿足對墼的大量需求,踏墼、脫墼、揭墼等環(huán)節(jié)安排專人負責,以保證工程進度,這也就是敦煌文獻中出現(xiàn)“踏墼人”“脫墼人”“揭墼人”等的原因所在。
四 揭 墼
面壹斗伍勝(升),城北揭墼日眾僧食用。(P.2776《年代不明(10世紀)諸色入破歷祘會牒殘卷》)
豆貳斗,揭墼日眾僧沽酒用。(S.366《年代不明(10世紀)某寺諸色斛斗入破歷祘會牒稿殘卷》)
麥叁斗、粟肆斗,充徒眾揭墼齋時食用。(S.5071《年代不明(10世紀)某寺諸色入破歷祘會牒殘卷》)
張小艷先生認為:“‘揭墼謂將脫制土坯的模具卸去、拿開,令土坯獨立成型?!盵5]按:依照今日北方地區(qū)“脫煤”的稱謂及程序,張小艷先生所言程序似為“脫”。另外,張小艷先生所言“將模具卸去、拿開”似不妥:用于使土定型的墼模在土墼定型后需卸開,而用于使泥定型的墼模是不可拆卸的。上例“揭墼日”的出現(xiàn),說明“揭”是一個獨立程序,需要專門安排在某一日進行??疾旖袢崭拭C敦煌地區(qū)制墼流程:泥和好并用墼模脫制的墼一塊一塊地平置于地面;風干一兩天,待墼稍硬可以立起時,則需將墼一塊一塊地揭起,由平置變?yōu)榱⒅?,如此一來,能讓墼迅速干硬。墼的迅速干硬非常重要,干硬后墼就可運輸至倉庫或能避雨的地方;如果墼干硬速度慢,脫制的墼遭遇雨水,則前功盡棄。正因此,揭墼是制墼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節(jié),一般在脫墼一日后進行,此即上例“揭墼日”所謂。
五 般墼、易墼
麥連麩面玖斗,般墼日眾僧吃用。(S.4642v《年代不明(10世紀)某寺諸色斛斗入破歷祘會牒殘卷》)
白面四斗伍升,粗面四斗伍升,眾僧般墼食用。(P.2032v《后晉時代凈土寺諸色入破歷祘會稿》)
粟伍碩,斷般墼僧葦子價入。(P.2032v《后晉時代凈土寺諸色入破歷祘會稿》)
敦煌籍賬文書記錄關(guān)于制墼的花銷時,有時“揭墼”“般墼”“易墼”連續(xù)出現(xiàn),例如:
面壹斗伍勝(升),城北揭墼日眾僧食用;面陸斗,兩日般墼車牛、人夫及眾僧食用;面叁斗,第三日眾僧及沙彌易墼解齋齋時及夜飯等用。(P.2776《年代不明(10世紀)諸色入破歷祘會牒殘卷》)
豆貳斗,揭墼日眾僧沽酒用;豆伍斗,兩日般墼貼粟沽酒用;豆叁斗,易墼日兩上沽酒用。(S.366《年代不明(10世紀)某寺諸色斛斗入破歷祘會牒稿殘卷》)
面壹斗,壘北園墻日解齋用;面壹斗,其日齋時用;面壹斗,揭墼日解齋用;面壹斗,園內(nèi)造墼沙彌用;……面肆斗,兩日般墼眾僧及人夫食用;面斗半,易墼日三時看沙彌用。(P.2776《年代不明(10世紀)諸色入破歷祘會牒殘卷》)
從上例看,“揭墼日”“兩日般墼”與“第三日易墼”前后相承,“兩日般墼”當指第二日搬墼。張小艷先生認為:“‘般墼即‘搬墼,‘搬為‘般之后起贈旁字,指將制作成型的土坯搬運到砌墻蓋舍的地方?!盵5]如果在“揭墼”后第二日將墼搬運到砌墻蓋舍的地方,那“易墼”這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什么工作呢?張小艷先生釋:“‘易墼指翻轉(zhuǎn)土坯,使其上下位置互換?!盵5]從今日甘肅敦煌地區(qū)制墼的情形看,脫制的泥墼待稍硬后需揭起來通風以使墼盡快干硬,這個過程即前文所謂“揭墼”。揭起墼,比翻轉(zhuǎn)墼的工作量小,且墼揭起后的通風面大,墼更容易干硬。因此,將“易墼”釋為翻轉(zhuǎn)墼不妥。再說,由上例“兩日般墼”與“第三日易墼”的關(guān)聯(lián)可看出:“易墼”當在“搬墼”之后,不可能是“搬墼”之前的通風干硬環(huán)節(jié)。endprint
考之今日甘肅敦煌地區(qū)的制墼、用墼流程,“搬墼”指將碼垛在制墼場地周邊已晾曬風干的墼,搬運到固定儲存的地方,所以需要車馬和專門的“搬墼人”,上例中的“般墼車牛、人夫及眾僧”即反映了這種情況。將墼搬運至儲存地點,接下來則根據(jù)建筑所需墼數(shù),將墼移送至建筑工地,這一過程,即敦煌文獻“易墼”所指?!耙住奔俳枳鳌耙啤保鼗臀墨I多見,例如P.2049v有:“粟七斗,僧錄窟上易沙,眾僧及學(xué)郎等用?!薄耙咨场奔础耙粕场保盖宄纯呃锿獾姆e沙。
“易墼”又作“弈墼”,例如:
面壹碩伍升,弈墼及接墻眾僧食用。(P.2032v《后晉時代凈土寺諸色入破歷祘會稿》)
面五斗五升,弈墼及接墻僧食用。面六斗,三日間接墻蓋舍眾僧用。(P.2032v《后晉時代凈土寺諸色入破歷祘會稿》)
上例中的“弈墼”與“接墻”相連。所謂“接墻”,即用墼砌墻?!耙综浴迸c砌墻相連,一定程度上即可證明“易墼”指將墼移送至建筑工地。由上例“面壹碩伍升,弈墼及接墻眾僧食用”可推知:面由易墼僧與接墻僧共同食用。這說明易墼僧與接墻僧必定能在某個共同的工作地點聚合。如果把“易墼”理解為翻轉(zhuǎn)土坯,則“易墼”的工作地點是制墼之處,這個地點和砌墻造舍的地點毫無關(guān)聯(lián),進而,易墼人和砌墻人共同食用面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如果把“易墼”釋為往工地上移送墼,以上難解之處則豁然開朗。
據(jù)上所論,我們認為“搬墼”是將晾曬風干的墼搬運至儲存地點,而“易墼”是將儲存的墼搬運到砌墻蓋舍的地方。
六 墼 地
麥壹碩玖斗,苻虞候墼地價用……粟壹碩八斗,苻虞候墼地課用。(P.2040v《后晉時期凈土寺諸色入破歷祘會稿》)
豆壹碩伍斗,楊孔目墼地課用……豆兩碩,鎮(zhèn)家墼地價用……豆壹石五斗,陽敬崇墼地價用……豆壹碩,墼地課用。(P.2032v《后晉時代凈土寺諸色入破歷祘會稿》)
豆壹碩伍斗,楊孔目墼地用。(P.3234v《年代不明(10世紀中期)諸色入破歷祘會稿》)
麥柒斗,付梁佑子墼地價用。(S.4642v《年代不明(10世紀)某寺諸色斛斗入破歷祘會牒殘卷》)
“墼地”即用于取土制墼的土地,“墼地課”“墼地價”即租用墼地的費用。土是無窮無盡的資源,一般情況下,取土制墼無需繳納費用。敦煌文獻中“墼地”的使用需繳納費用,這說明敦煌地區(qū)的很多土壤由于含沙量過大或其他原因不適合制墼。這種推測,我們可從居延漢簡中得到證明。居延的土壤條件與敦煌接近,居延漢簡中即有選擇墼地的記錄,例如:
其百一十五步,沙不可作垣松墼。十三里百七十步可作墼,用積徒□千五百七十人。去薪塞外三里,六里百八十九步可作墼,用積徒千□百七十五人。(《居延新簡》[7])
上例講因為有些土地的含沙量大,不適合制墼(含沙量大,土的黏性低,所制墼松散不結(jié)實),所以要選擇適合制墼的土地。適合制墼的土地,含沙量小,也是適合農(nóng)業(yè)種植的田地,這些田地屬個人所有,敦煌文獻中出現(xiàn)的租用“墼地”的記錄,即是此種情況的反映。
參考文獻:
[1]河北省文物管理處臺西考古隊.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9(6):35.
[2]李恭.隴右方言發(fā)微[M].蘭州: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1988:213.
[3]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298.
[4]袁德領(lǐng).歸義軍時期莫高窟與敦煌寺院的關(guān)系[J].敦煌研究,2000(3):175.
[5]張小艷.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詞語論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62.
[6]吳礽驤,李永良,馬建華.敦煌漢簡釋文[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233.
[7]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編.居延新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