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魁
(瓦房店第三醫(yī)院神經外科,遼寧 大連 116300)
顱內多發(fā)假性動脈瘤破裂出血之后,精確的判斷出血責任出血動脈瘤屬于治療成功的重點,顱內深部動脈瘤無法開展血管內治療期間,怎樣精準的尋找動脈瘤開展直視手術是手術成功的基礎條件[1]。本文選取我院在以往1年內所接診的顱內多發(fā)假性動脈瘤患者資料1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患者的DSA、CT以及MRI融合影像檢查檢查,分析其對于顱內多發(fā)假性動脈瘤疾病的診治價值和臨床應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所接診的顱內多發(fā)假性動脈瘤患者資料1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女性,年齡25歲,由于車禍致傷,頭部、頸部以及胸部受傷昏迷4 h,入院時給予患者體格檢查,神志昏迷,GCS評分為5分,右側瞳孔直徑為3 mm,間接光反射以及直接光反射遲鈍,左側瞳孔直徑4 mm,間接光反射以及直接光反射消失,表現為熊貓眼征,鼻腔和外耳道伴隨血性液體流出,雙肺聞及干濕性啰音,頸項存在強直,全身多處軟組織擦傷。
1.2 方法:患者接受頭部、頸部、胸部以及全腹部的CT檢查結果表明,左頂葉挫裂傷,同時伴隨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積氣,頜面部多發(fā)骨折,雙肺挫傷,接受保守治療2 d后復查CT結果顯示左頂葉血腫和之前比較出現擴大,破入腦室,繼續(xù)給予患者保守治療,受傷之后2個月復查頭部CT表明血腫吸收,但是產生腦室擴大現象,開展分流術,手術之前給予患者頭部CT檢查表明左側大腦前動脈和胼周動脈多發(fā)動脈瘤,進一步開展DSA檢查得到明確的診斷。手術之前將CT和3D-DSA融合,根據融合影像顯示左側胼周動脈瘤和CT顯示血腫吻合,明確為出血責任動脈瘤,懷疑外傷性假性動脈瘤的可能性比較大,血管內栓塞懷疑為閉塞載瘤動脈產生缺血性并發(fā)癥,因此實施開顱直視顯微手術夾閉,最大化保留載瘤動脈,但是因為動脈瘤所處顱內位置比較深,所以精確定位屬于保證手術成功的重點。
通過3D-DSA與MRI融合之后數據輸入神經導航,選取右側額部縱裂入路開展手術,找出責任動脈瘤和大腦前動脈瘤實施切除[2-3]。
手術之后通過病理證實為假性動脈瘤,患者受傷后4個月,開展腦室-腹腔分流術,手術之后患者的意識恢復到朦朧,能夠發(fā)音,自主睜眼。
本文所選患者屬于左側大腦前動脈段和胼周動脈創(chuàng)傷性多發(fā)假性動脈瘤,診斷和治療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對于患者開展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夠避免再次出血的風險,提高治愈率,減少病死率和致殘率,準確判斷責任動脈瘤是治療成功的重點,另外選取恰當的治療方法,利用血管內栓塞或是開顱直視手術,針對無法選擇血管內治療時需要進行開顱手術,以往判斷出血責任動脈瘤的方式為動脈瘤主要是出血比較多或是血腫、血管移位以及血管痙攣的部位,出血動脈瘤形態(tài)不規(guī)則,但是此種判斷方式不具有直觀性,僅為分析判斷。CT和3D-DSA影像融合技術,在融合影像上,不但可以顯示動脈瘤解剖位置,還可以顯示血腫部位,屬于一項判斷顱內多發(fā)動脈瘤出血責任的新方式[4-5]。
本文將3D-DSA影像和MRI影像在三維處理工作站實施數據融合,不但可以看清DSA影像所示的動脈瘤形態(tài)與大小,還可以顯示動脈瘤在MRI影像上的解剖位置,實施開顱縱裂入路手術,找出兩個動脈瘤,并且實施夾閉和切除。
綜上所述,顱內多發(fā)假性動脈瘤接受DSA、CT以及MRI融合影像技術,能夠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為腦深部無法開展血管內栓塞治療的顱內動脈瘤建立新型手術治療方法,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