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馬珍普 鄭鋒 于亮亮
【摘 要】:目的 探討在對患者手部屈肌腱損傷進行修復的過程中顯微外科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和價值。方法分析2015 年12 月 ~2017 年12 月收治的接受手部屈肌腱損傷修復治療的患者 135 例的臨床資料,共修復 164 指,同時,根據(jù)患者屈肌腱分區(qū)以及各個區(qū)域不同的解剖特點采用顯微外科技術對患者實施不同的治療和修復,實驗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手術修復后給予6 個月 ~1 年的隨訪。結果 實驗研究中共有135 例患者,164 指,經過療效評定發(fā)現(xiàn)其中修復效果為優(yōu)秀的有76 指,良好的有64 指,尚可的有15 指,差的有9 指,其優(yōu)良率為85.4%。結論 在對手部屈肌腱損傷患者實施修復和治療的過程中,顯微外科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臨床修復的效果和質量,促進了手部屈肌腱損傷患者的更好恢復,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了患者手部的屈指功能恢復情況,是一種效果較為理想和顯著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顯微外科技術;手部屈肌腱損傷;屈肌腱分區(qū);屈指功能恢復;解剖特點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分析 2015 年 12 月 ~ 2017 年 12 月收治的接受手部屈肌腱損傷修復治療的患者 135 例的臨床資料,患者受到損傷的手指共有 164 指,其中男性患者有 72 例,女性患者有63 例; 年齡最大的患者有49 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11 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 32.1 ±1.7) 歲; 患者受傷的類型有銳器切割傷患者23 例,電鋸傷患者有21 例,壓砸傷患者有20 例,機器絞軋傷患者有 23 例,刀砍傷患者有 21例,爆炸傷患者有18 例,其它損傷患者有9 例; 患者受傷到手術修復的之間小于6 h的患者有 72 例,6 ~12 h之間的患者有45 例,12 h以上的患者有18 例,患者受傷到手術修復的平均時間為( 10.8 ±3.3) h; 患者受傷的手指為小指的有28 指,無名指的有有 32 指,食指的有 38 指,中指的有 34指,無名指的有 32 指; 患者受傷平面為 I 區(qū)的有 26 例,II區(qū)的患者有56 例,III 區(qū)的患者有33 例,IV 區(qū)的患者有 20例。
1.2 方法
實驗研究中所有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療后均給予合并傷的積極治療,對于有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進行快速的補液,給予鎮(zhèn)靜止痛劑防止患者嚴重性疼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并用氣囊止血帶對為患者進行止血,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手部屈肌腱損傷的顯微外科技術修復,具體的手術操作方法和過程如下: 患者的麻醉方法為臂叢麻醉部分指總神經阻滯麻醉,并對患者的肌腱和腱鞘進行一定的處理。首先采用生理鹽水及稀釋碘伏反復沖洗傷口,清除凝血塊、異物及污染壞死組織,徹底清創(chuàng)尋找出肌腱斷端,在10倍顯微鏡下用顯微外科器械對肌腱斷端再次清創(chuàng),再次用生理鹽水及稀釋碘伏沖洗傷口,并用無菌鹽水紗布對患者創(chuàng)口以及周圍的皮膚進行擦拭,之后在10 倍顯微鏡的觀察下用5 -0 單絲尼龍線對肌腱端進行縫合,如果患者手部的深淺屈肌腱均發(fā)生斷裂則應該同時對它們進行修復,縫合的方法采用改良后的kessler 法,將縫合后的線結置于肌腱斷端內,并采用9-0無損傷尼龍線對肌腱外膜進行縫合,要保證肌腱斷面的光滑,縫合肌腱時應該避免張力縫合,并在徹底的止血后對皮膚皮下組織進行精細的縫合,手術結束后應該用石膏托對患者的患肢進行充分的保護,并將患指固定為無張力的狀態(tài),注意早期的手指活動,方法為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每天進行主動的屈伸活動,頻率為 5 ~6 次/天,每次大約做屈伸動作10 次,患者傷口拆線后應該給予理療等康復治療。
1.3 療效評定標準
實驗研究中所有患者術后手部肌腱損傷修復效果的評定均按照美國外科學會所提出的測量主動活動度TAM 的方法進行評價,患者手術治療后主動活動度大于或者等于220°為優(yōu)秀; 患者手術治療后主動活動度在 200° ~220°之間為良好,患者手術治療后主動活動度在180° ~200°之間為尚可; 患者手術治療后主動活動度小于180°為差,患者臨床效果優(yōu)良率 = ( 優(yōu)秀例數(shù) + 良好例數(shù)) /總例數(shù)。
2 結果
實驗研究中共有135 例患者,164 指,經過術后隨訪以及療效評定發(fā)現(xiàn)其中修復效果為優(yōu)秀的有76 指,良好的有64 指,尚可的有 15 指,差的有 9 指,其優(yōu)良率為 85. 4% 。
3 討論
在有顯微外科技術應用的基礎上良好的肌腱縫合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其所具備的基本條件包括: 無分離的正確縫合,肌腱表面光滑,最小限度的對肌腱產生創(chuàng)傷以及不是絞勒而是結合的縫合肌腱,應用這樣的肌腱縫合技術,再加上顯微外科技術可以更好的對患者肌腱的結構進行識別和觀察,徹底的對斷端上的腱鞘和腱端進行去除,保證吻合口以及肌腱表面的光滑,大大的減少了手術后黏連的發(fā)生率,促進了患者肌腱的更好恢復。由此可見,在對手部屈肌腱損傷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顯微外科技術和良好肌腱縫合技術的運用是一種效果理想且顯著的治療手段。實驗研究中共有135 例患者,164 指,經過療效評定發(fā)現(xiàn)其中修復效果為優(yōu)秀的有76 指,良好的有64 指,尚可的有15 指,差的有9 指,其優(yōu)良率為85.4%。
綜上所述,在對手部屈肌腱損傷患者實施修復和治療的過程中,顯微外科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臨床修復的效果和質量,促進了手部屈肌腱損傷患者的更好回復,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了患者手部的屈指功能恢復情況,是一種效果較為理想和顯著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和運用。
參考文獻
屈湘華,肖東民,黃軍銘.應用顯微外科技術一期修復指屈肌腱損傷[J].醫(yī)學臨床研究,2007(04):620-621.
黃先功,李廷林,潘有春,郭秀花.應用顯微外科技術修復兒童手指屈指肌腱損傷[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0(0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