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鑫,孟平平,金友賀,馬春燕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心血管超聲科,遼寧 沈陽 110001)
圖1 左鎖骨下動脈CDFI圖 A.近段; B.中段; C.近段頻譜圖 圖2 胸主動脈CTA圖示左側鎖骨下動脈近段狹窄(箭)
患兒女,16歲,以“發(fā)現(xiàn)皮膚結節(jié)性紅斑1年,左上肢乏力、無脈搏1個月”為主訴就診。1年前無誘因出現(xiàn)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外陰部潰瘍、雙踝關節(jié)周圍皮膚結節(jié)紅斑伴紅腫熱痛,初步診斷為白塞病。查體:左上肢未觸及脈搏,雙踝周圍可見陳舊皮疹。實驗室檢查:C反應蛋白16.2 mg/L、紅細胞沉降率43.0 mm/h、IgG 20.9 g/L,抗體指標均未見異常。CDFI:左鎖骨下動脈近段和中段內膜增厚、管腔內呈弱回聲,中段動脈略擴張,管腔變細,血流不規(guī)則變細(圖1A、1B),收縮期峰速增快(圖1C)。遠段及上肢動脈血流峰速減低,頻譜呈低阻形態(tài)。CDFI診斷為:左鎖骨下動脈近—中段狹窄。CTA示左側鎖骨下動脈近—中段狹窄(圖2)。臨床最終診斷:白塞病(血管型)。
討論白塞病為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癥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反復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可累及全身系統(tǒng)。并發(fā)血管病變發(fā)生率為7%~29%,多累及靜脈,動脈損傷少見,僅占1.5%~2.2%,卻是主要的致死原因。動脈病變以動脈瘤居多,好發(fā)于腹主動脈;閉塞樣病變僅占5%,多見于肺動脈,其病理改變主要為炎癥細胞浸潤損傷血管內皮細胞、破壞管壁彈力纖維,導致管壁擴張及動脈瘤形成,或血管炎性內膜增厚致閉塞。而本例白塞病并發(fā)左鎖骨下動脈狹窄較罕見。
血管型白塞病需與大動脈炎相鑒別,大動脈炎易累及左鎖骨下動脈(達98%),特別是動脈近端。大動脈炎具有特異性超聲改變:動脈管壁內中外膜全層彌漫性增厚,致管腔向心性狹窄甚閉塞。而本例白塞病左鎖骨下動脈僅內膜呈彌漫弱回聲,管腔狹窄為非向心性,考慮為血管炎性內膜增厚,與大動脈炎超聲改變不同。此外,兩者臨床表現(xiàn)不同,有助于鑒別診斷。對于白塞病患者,應提高診斷意識,注意是否累及血管。超聲可準確提示血管病變性質、部位及范圍,是首選檢查方法,可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