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金娜,徐宏偉,邱勇鋼
(紹興第二醫(yī)院放射科,浙江 紹興 312000)
圖1 右肺動脈缺如伴動脈導管未閉 A.增強MSCT軸位; B.MPR圖像,箭示主動脈與肺動脈間異常通道; C.VR圖像; D.MR冠狀位圖像
患者女,20歲,因“咳嗽、咳痰伴走路氣急1月余”入院?;颊?歲時曾發(fā)現(xiàn)心臟擴大,診斷為“肥厚性心肌病”,未經(jīng)特殊治療,此后反復肺部感染,運動后胸悶氣促,近幾年病情加重。體格檢查:胸骨左緣第2、3肋間可聞及收縮期雜音。X線胸片:左肺紋理增多,右肺紋理稀疏,肺動脈段突出。心臟超聲:右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中度肺動脈高壓,右肺動脈顯示不清;增強MSCT:左肺紋理增多,右下肺紋理稀疏,左肺膨脹且通過前縱隔向右延伸,右上肺可見壓迫邊緣;右心室明顯增大,左肺動脈增寬,右肺動脈起始端呈盲端,斷端光滑,右肺動脈未顯示,縱隔及心臟右移(圖1A);MRP示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有一通道;肺動脈干增寬,最大直徑約33 mm(圖1B);VR示主動弓下方與肺動脈干之間見動脈導管未閉,直徑約18 mm;右下肺動脈缺如,右側胸前內側多條側支血管形成(圖1C)。心臟動態(tài)MRI示主動脈與肺動脈間血流相通(動脈導管未閉)、右肺動脈缺如
(圖1D)。影像診斷:右肺動脈缺如伴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高壓,右側體—肺側支循環(huán)形成。
討論單側肺動脈缺如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肺血管畸形,常累及右側,多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也可單發(fā)。在胚胎發(fā)育初期,肺動脈起源的第6對主動脈弓的腹側由于各種原因發(fā)育缺陷或過早閉塞退化,導致其未能與各級肺內動脈分支相連,形成單側肺動脈缺如,對本病的診斷和治療均有一定難度。本例患者誤診近20年,既往診斷為“肥厚性心肌病”,后經(jīng)MSCT及MR等影像學檢查綜合診斷為右肺動脈缺如合并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高壓、右側體—肺側支循環(huán)形成。
單側肺動脈缺如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肺部感染、活動后胸悶、氣促或咯血等,常導致肺動脈高壓,嚴重者可發(fā)展為充血性心力衰竭。X線胸片對診斷單側肺動脈缺如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心臟超聲檢查可發(fā)現(xiàn)心血管畸形及肺動脈高壓,但探查肺動脈病變有一定局限性。增強MSCT常表現(xiàn)為缺如側的肺動脈起始部或近端呈盲端,斷端光滑,遠端未見顯影,亦未見相延續(xù)的血管影;肺窗可顯示肺動脈缺如側不同程度的肺紋理稀疏,肺野透亮度增高,肺體積縮小。本例患者MSCT的VR圖像還清晰顯示動脈導管未閉和右側體—肺側支循環(huán)形成,右肺供血動脈主要來源于右肋間動脈及鎖骨下動脈,以此來保證肺灌注。心臟動態(tài)MRI可多平面、多序列顯示主、肺動脈的結構及血流異常改變,且不需注射對比劑。心血管造影仍是目前診斷單側肺動脈缺如的金標準,但由于其費用昂貴、有創(chuàng)而應用受限。而MSCT、MRI具有無創(chuàng)、準確和快速的優(yōu)點,對該類患者術前影像診斷有重要價值,并且隨著儀器性能和掃描技術的發(fā)展,圖像后處理也更趨完善,總體診斷評價將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