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憶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重慶 401120)
我國作為歷史源遠流長的文明國度,中華文化的意義深遠,博大精深,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與其他各類文化相互促進融合,不斷推動中國在歷史的長流中緩緩前進。流傳已久的傳統文化包括有茶文化、茶詩、詞、茶藝等,目前茶文化已成為中國具有代表意義的歷史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與國際上其他發(fā)達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加,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加,中國對外交往和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現象也逐漸頻繁起來,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茶藝成為交流中的一項,翻譯作為國內外溝通茶藝的主要手段,在各領域中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只要采取適當的翻譯和實踐方式,才能使意義深遠的中國傳統茶文化更好地被其他國家的群眾所接受和理解,許淵沖先生作為我國的語言學家、翻譯學家,倡導在茶文化傳播和茶藝翻譯過程中準確應用語言技巧,將原有含義充分表達出來,并實現“三美”共融的問題,本文對茶藝解說進行相關闡述。
茶文化包括與茶有關的文字、語言、習俗、思想文化以及相關制度等,是一切與茶有關系的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同時茶文化也是一種交流的工具,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國家與其他國家的交流逐漸頻繁起來,跨文化的交流工作中,茶文化作為重要的一項交流內容,其交流形式不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轉換,而是在文本體現的過程中將倫理觀點、審美觀念、政治思想、宗教信仰以及形態(tài)意識等多方面共同體現出來,形成文本再現,在文本再現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變形和信息失落等問題,要注意克服。茶藝的翻譯工作中,有一些相對著名的學說,包括功能對等理論、動態(tài)對等理論等,中國的理論中以“信達雅”最為著名,其根本理論的高度就是要保證翻譯內容與原文保持一致性,將讀者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放在主要位置上,保證翻譯者能夠將原文的意思準確的傳達給讀者,保證翻譯者的言語表達形式向譯入語的結構上靠攏,并將原文的特色充分保留,形成譯文讀者原本期待的沖擊力。
中國文化歷史博大精深,茶文化中的語言內涵和意義更是多種多樣。目前在翻譯茶藝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翻譯者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讀者所期待的相差較大,能夠起到借鑒意義的資料不多,導致茶藝翻譯工作起不到輔助作用。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茶文化具有十分鮮明的中華文化傳統特色,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加,目前國外學者對中國茶文化的關注度十分高,因此,對于茶藝的口譯質量也較高,提升茶藝翻譯,促進茶文化傳承成為文學工作的主要內容。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加,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中國開始向著世界強國逐漸靠攏,中華文化歷史博大精深,其中以茶文化為主要代表之一,開始向著世界舞臺前進,各種茶詩、茶藝等共同融合,展現出不同的風格,形成多樣的文化流,其中以茶藝表演最為著名,而作為茶文化對外傳播的主要方式,翻譯工作的質量直接決定文化內涵的傳承,肩負的責任十分重大。但就目前情況來看,由于口譯者對茶文化的理解能力能力有限,導致對茶文化的梳理和思考能力有限,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文化圖式是指一個民族特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類,并在人體的腦部中形成特有的程序和知識框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文化的特征。在茶藝翻譯的過程中,由于口譯者對茶文化內涵的不夠理解,導致特有的文化背景、民族性特征等內涵的缺失,形成了文化圖標的缺失,缺乏原有文章所具有的色彩和意義,將民族特有的辨識度失去。在我國對外社交工作中,茶文化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載體。因此,必須對茶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注重起來,特別是茶文化多外傳播和翻譯等宣傳工作尤為重視。目前我國茶藝解說工作仍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在市場上仍屬于小眾產品,一些特有的翻譯理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歷史美感、文化傳承的內涵已經喪失,形成了文化圖式的缺失。
翻譯工作中要保持茶藝原有的美感,能夠將中國的茶文化所表達的基本內涵和深刻寓意了解透徹,并在翻譯過程中將其準確的表述出來,使其意義直達各字各句,翻譯工作中必須要充分融合美學思想,由于茶文化的內涵意義極為深刻,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很難將原有的內涵完美展現出來,而翻譯人員要做的就是將詩詞中原有的“美”充分保留,抓住原文的精髓和美感,立足于國內文化環(huán)境中,將異域風情完美彰顯出來。就目前我國茶藝翻譯的情況來看,口譯者多是將茶文化以直譯的方式表達出來,將茶藝本身的美感和文化藝術內涵忽略掉,一些名言名句僅翻譯出表面的意思,將原有的歷史典故和文化美感所忽略,拋棄原文的動態(tài)美感和優(yōu)雅,導致茶藝翻譯過程中困難重重。
為了能夠將茶文化的內涵和地域特色充分保留下來,我國很多國際馳名的茶葉都采用了直譯的形式再現其名,例如例如碧螺春、普洱茶等可以翻譯成“Biluochun Tea”、“Pu’er Tea ”等,口譯者為了能將中國特有的文化特色和背景保留下來,通常會以漢語拼音的形式翻譯出來,但國外的讀者有一些可能對中國的文化背景不是很了解,不具備相應的語言系統知識,對一些典故的了解程度較淺,導致不知所云的現象發(fā)生。
在翻譯過程中注重原文的文化圖式,通常接近文化圖式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接近原文化,另一種是接近目的文化,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將兩種形式共同結合,通過使用讀者能夠接受的文化范式進行再現,有效實現文化功能的等值,并在口譯過程中注重相關知識的積累和研究,講所要表達的意思爭取以最簡潔易懂的形式翻譯出來,同時還要注意語言表達形式上要使用讀者所能夠理解并十分熟悉的文字結構,確保東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可行性。
茶藝解說是一項難度系數比較高的工作,因此翻譯工作人員應適當降低翻譯理解難度,確保受眾能夠接受文化的傳播形式,并注重一些權威性詞語的使用,避免翻譯過程中出現斷章取義的現象。同時為了能夠促進我國茶文化的傳播工作,相關人員需要提升自身的工作素質和技能水平,擴充知識結構和范圍,避免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出現翻譯上的語病,通過加強自身素質使受眾產生文化共鳴。一些茶藝表演等經常使用的術語、典故等,口譯者可直接套用,利于讀者把握理解茶文化。
口譯者要通過多種翻譯手段和形式共同結合的方式,規(guī)避“以拼音翻譯”的形式出現,綜合應用各種音譯、直譯等多種手段的相互通用最大限度保全原藝術表現形式的內涵和意義,爭取在口譯的過程中彰顯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特色,同時使受眾能夠更容易理解茶文化。
我國茶文化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在國際舞臺的發(fā)展道路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因此,在傳播茶文化的過程中,需要采用多種手段促進其發(fā)展,并為茶文化的發(fā)展構建文化標新立異的身份象征,避免出現由于翻譯混亂等問題造成的茶文化傳播受阻現象。同時口譯者需要掌握多種翻譯技巧,融會貫通使用各種翻譯技能,將茶文化最初的歷史內涵和中華民族的特色完美地保留下來,在國際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要多站在對方、讀者的角度考慮,將茶文化繼續(xù)發(fā)展傳承下去。
[1]李偉,李學昌.學茶藝[M].中原衣民出版社,2003.
[2]蔡榮章.茶席。茶會[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栗書河.茶藝服務訓練手冊[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4]陳文華.茶藝師:基礎知識[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5]陳龍.茶鑒:中國名茶品鑒和茶藝欣賞全書[M].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0.
[6]鄭春英.茶藝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