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為氣質淡雅被人關注,因為口才非凡圈粉無數,然而她身上最閃光的,是她深邃的思想!
這位復旦大學女教師授課的視頻在網上屢次走紅。
她叫陳果,1981年出生,
是上海復旦大學的哲學博士、副教授,
她主講思修,被學生奉為靈魂導師,
學生送外號“思修女神”。
搶她的選修課比雙十一秒殺還難。
她曾是女博士,
也是復旦校園里著名的“模特姐姐”。
她低調神秘,
但課堂上卻頻頻被學生偷拍,
一次次被動送上微博熱搜榜。
授課視頻又一次刷爆網絡
陳果最近一次在網上走紅,是近期她登上了央視《新聞聯(lián)播》。一段1分19秒的畫面,介紹了這位美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獨特的教學方法。
妙語連珠、娓娓道來是陳果的教學特點。她在學校中主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座無虛席是常態(tài),也常有校外人士專程趕來,站在教室后面聽她的課。
陳果為什么會這么火?這要從去年一段瘋傳的講課視頻說起。
視頻中她妙語連珠,一手夾著粉筆,一手插褲袋,偶爾站立、偶爾彎腰,霸氣側漏地談論著:
“朋友是無用的”
“孤獨和寂寞不是一回事”
“只有成熟,才能對抗衰老”
……
一個個醍醐灌頂的新穎觀點,讓很多網友大呼過癮,在短時間內播放量就達到幾千萬次,好評如潮。
有人愛上她的口才,
有人愛上她的思想。
隨后,陳果的幾段教學視頻相繼在網絡上傳出:
談優(yōu)雅、談幸福、談自信,內容精彩,極具穿透力,“有魂、有根、有趣”,聽完豁然開朗!
比起美貌,這位高知女性的智慧更值得稱道!
網友們直言:
“震撼人心、百聽不厭”
“從她的課里找到了力量”
“一語驚醒夢中人”
“比起貌美,智慧更值得叫好。”
對自己的意外走紅,陳果說:能夠走出校園,給更多人帶去心靈的力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陳果語錄,每一句都直達心底
陳果多年的教學生涯留下了很多耐人尋味的經典語錄,有人還將陳果的“語錄”當做人生座右銘。
“自信”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恰是這“自卑”與“自大”兩個極端之間那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那條不偏不倚、恰如其分的“中道”,所以有時我們給自信一個別稱——“不卑不亢”。
善意,根基上乃是有情有義,它起于一片赤誠,最終往往體現為一種生活的智慧。
我們大可以活成我們自己,活得更本色一點,更真實一些,反正還是有人會喜歡你、有人不喜歡你。但至少你會更喜歡你自己。
“孤獨”源于精神的自由自在。
風度之“風”之所以如此“養(yǎng)眼”,全在于其下之“度”是如此“養(yǎng)心”。
真正的愛情“愛富不嫌貧”。
一個人的“善”不是奉獻給他人,而是最終奉獻給了自我的“良心”。
這世上只有兩樣東西能讓人千秋萬代——思想與愛。而所謂“思想”,不過是對真理的大愛。
隨著我們身心的逐漸成熟,我們會越來越自由。
自然最后給了我們死亡,正如她最初給予我們生命,其中總有其美意。
與其煞費苦心卻徒勞無功地去計較生命的長短,不如去沉思如何使用我們有限的生命,使之絕不空虛,這意義顯得更為重大。
對自己得到的一切不知道感恩的人,不配得到任何東西。
當我們對什么都不感到好奇的時候,我們就真的衰老了。
——摘自《好的孤獨》
【延伸】你好,好奇心
在央視《開講啦》上,陳果跟大家分享了關于好奇心的主題,整場掌聲不斷。因為視頻數量限制,還是以文字的方式摘錄出來。
這世界上我最害怕兩樣東西。
第一,我害怕我有一天,不愛這個世界了,我不愛生活了,我害怕我喪失愛的能力了;
我第二個最害怕的是,我害怕我靈感枯竭了。所以我每次上課之前都非常緊張,我擔心靈感拋棄了我,我擔心我站在講臺上的時候,只是一個枯竭的傳聲筒。
直到有一天我發(fā)現,只要我偶爾在看一些書的時候,看一些電影的時候,偶爾在學校里面旁聽一些我的老師們講課的時候,偶爾跟我的同學進行交談的時候,他們的一個問題,或者他們的一個表情,或者在他們腦海當中浮現的一絲念想,突然間讓我感覺到有意思,好玩,然后引出我的一大串問題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時候,靈感永遠不會枯竭,因為我的內心深處抱有那樣多的好奇心。
世界上所有偉大的東西,就像在人類文明史上,開出的一朵優(yōu)美的花,但是你要知道,這一切優(yōu)美的花,都來自于好奇心這顆種子。
你的內心在想到好奇心的時候會出現一個好奇心的第一幅肖像,那就是一個問號。什么叫好奇心?那就是對這個世界感到新奇。好奇心就代表了一串問題,或只是僅僅的一個小小的問題。
好奇心還有第二幅肖像,那就是小孩子,連我們大人們都覺得不值得一碰的臟兮兮的泥潭,小孩子都會滿懷著好奇心在里面打滾,他是如此地快樂,我們大人已經忘掉了這種快樂。
要知道大人通常隨著年齡的增長,往往會變得很勢利,但是孩子們會關心路旁的一只流浪狗它是否有家可歸,孩子們會問他的父母,這個跟他沒有關系的路邊的小女孩,一個三四歲就在表演雜技的小女孩,她為什么不學習,她為什么那樣悲傷,但事實上我們回答不了。
我很喜歡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說什么是好奇心,它是人性當中一株神圣但是非常脆弱的幼苗,人人生而有之,你我他都有。
但是對于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它在我們的生命當中過早地夭折了。為什么小孩子總是具有那樣強烈的好奇心,為什么我們大人們沒有?是因為小孩子對生活沒有企圖,沒有目的,毫不功利。所以你會發(fā)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處處見到快樂的孩子,你很少看到不開心的小朋友,但我們很少看到開懷大笑,無憂無慮的大人。
我們的欲望不斷地擠壓著我們好奇心的存在空間。我的朋友當中有一些物質條件很好,月薪收入很高,渾身通體名牌,開著好車,但很奇怪,他得了抑郁癥。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為什么我們對世界不存在好奇心了,是不是好奇心只是孩子們的,它注定要在我們身上夭折和衰竭?并非如此。
孩子們跟大人真正的不同就在于,世界對于孩子們來說是靈感的源泉,世界對大人們來說墮落為了謀生的渠道;世界對孩子們來說是有趣的,對大人們來說是有用的,世界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是真正熱愛的。
我曾經跟我的學生分享過一句話,只有當你熱愛生活,生活才有可能真正熱愛你。我們很多時候總覺得,好奇心好像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會帶給我們現實的好處。但是你要知道,能讓我們終身快樂的,恰恰是那些沒用的東西,能讓人類的文明顯得如此燦爛的,就是那些沒用的東西。
我喜歡詩歌,很多時候我對詩歌的喜歡也恰恰來自于一些簡單的好奇。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是英國的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叫做《天真的寓言》,四句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握無限,剎那是永恒?!爱敃r我第一次看到這首詩的時候,我心里非常感動,我不知道為什么感動。
我有一個學生,是在生命科學院植物學專業(yè)的,他在跟我分享了這首詩之后,他就去把一朵小花給解剖了。后來他給我寫郵件,他說陳老師,我在解剖這朵小花的時候,越解剖越心懷虔誠,他說我打開那朵小花之后,發(fā)現它的色彩、它的形態(tài)、它的香氣,未經雕琢 ,卻是具有一副天然的和諧。原來生命界里的每一個簡單的生命,它都是這樣一個別出心裁的世界。一旦當你將它放大,你就會發(fā)現它是別有一番洞天。
前段時間我跟一個畫畫的朋友在聊天,在他的畫室里有一本照片集,名字叫做《珠寶》,讓我很驚詫,里面沒有一張照片是關于珠寶的,所有的照片都竟然是昆蟲。每一個昆蟲在微觀地端詳之下,竟然都是那樣的美麗漂亮,它們身上的花紋絲絲縷縷,難以人工模仿。
于是我當時就在想這本畫冊,這個取名字的人一定取錯了,它怎么叫珠寶,它應該叫昆蟲集。但后來轉念一想,這就是我們庸俗的地方,人家這個題目取得不要太好,那確實是珠寶,經過自然之手精雕細琢的“珠寶”。它們是世界上最唯一最獨特,無法模仿的珠寶。
于是我就想到我們的時尚雜志設計師們,比如說香奈兒的標志,白色的山茶花,那就是自然界當中某一朵墻角不起眼的小花。
比如說風靡全球的車型甲殼蟲,就來自于自然界某一個不起眼的小昆蟲。甲殼蟲車型剛剛創(chuàng)造出來的時候,他們的宣傳口號很有意思。不像我們什么至尊、高貴,他們當時就說甲殼蟲車型代表了一種快樂的力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才配得上快樂。
大家仔細想一想,自從我們度過了我們的童年階段,我們還有沒有過用心地去觀察一些自然界的東西,你要知道人類的凝望具有一種力量。所以好奇心我們不要丟失它,我們應該竭盡全力去保護這棵生長在我們天性當中的神圣而脆弱的幼苗。它不只是對世界的好奇,它代表了對生活的熱愛,它代表了對生活始終飽含興趣,深情款款。
古代有一位君王叫做商湯王,他在自己洗澡的那個澡盆上面,刻了九個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次商湯王要洗澡的時候,他都要用這九個字來提醒自己,人外洗身,內當修心。
大家要知道我們的身體其實每天都煥然一新,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意識到意識不到,你的身體細胞每天都在新陳代謝,那我們的精神,應當與我們的身體保持和諧統(tǒng)一,這才叫身心不分裂。那
什么東西能夠使我們的精神,就像我們的身體細胞一樣不斷地新陳代謝,維持自我更新的動力?其實就是好奇心。
因為好奇心帶動求知欲,求知欲那就是對于生命的好奇,對于人生的好學。所以好奇心就像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樣,使得你的精神之水一直在流動。它永遠不會腐化,因此你的精神永遠不會衰老。
怎么樣能夠保持好奇心這棵嫩苗的不夭折,不衰竭,那就是常懷謙虛之心。人只有自知無知,才能永遠求知,人只有自知無知,才會保持對身邊一切的新奇。
這就是為什么喬布斯在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yè)生演講的時候,其中最動人的一句話就是求知若饑,虛心若愚。人應當保持饑餓,我相信他指的不是人的肚皮吧。而一個一直在求知的人生那便是智慧的人生,一直在追求的人那就是智慧的人。
生活處處充滿神奇的東西,你要允許一些美麗的意外,在你的生命當中像花一樣開放。很多時候你在看到一些真正美麗的東西之后,人也會更加心懷謙虛。
當你接觸到一些真正優(yōu)秀和精彩的人之后,你才知道人生該如何去努力,走哪個方向,該如何自我完善,今天關于好奇心的演講,就到這里,非常感謝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