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風大,搖著樹的影子。我看見了三十年前的我,和同學們擠在學校前的一面土墻上,用后背在磚塊上蹭癢。昏黃的陽光籠罩大地。
操場一角有一位老人,戴絨線帽,穿黑色棉襖。他用紅薯糖做糖塑,賣五分錢一只。一只火爐,火爐上一只鋁鍋,加熱后的紅薯糖,像柔軟的琥珀,溫潤光澤。老人拿一只小勺,舀一勺糖。他抖動手腕,液體的糖從小勺中流出,流到鐵砧上。鐵砧上有一只竹片。圍繞這只竹片,掌勺的手,時而濃墨重彩,時而惜墨如金。
竹片拿到手里,上端的糖塑栩栩如生,晶瑩剔透。要么是花臉典韋,要么是手提哨棒的武松。這是位民間高人,他稔熟四大名著里的形象,用糖來一一勾勒。糖塑再好,無奈舌頭貪婪,昔日英雄,幾分鐘后,終將在舌尖上落難。
(節(jié)選自查一路《冬日暖陽》,題目為編者加)
寫法點撥
老人的穿戴點明時間是冬天,“拿”“舀”“抖動”“流出”等動詞表現(xiàn)出老人做紅薯糖塑動作的熟練,而英雄在舌頭“落難”的語言俏皮,有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