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
牟潤孫先生在《北京學林舊話》里,提到他藏有一部石印本錢玄同墨跡,內(nèi)中收錄的是錢先生給魏建功的信。其中一封,是商量給顧頡剛的父親祝壽:“天行兄:顧頡剛封翁之壽禮,我想最好的確還是以送壽屏為當,而且最好還是請仲澐(即范文瀾)撰文,弟當盡寫字之責。請與仲澐商之。送的人,則范、魏、馬九、錢四人為已知者。此外如有欲加入者,當然更好?!笔赵谶@封信后面的,就是錢先生所寫的壽屏樣稿;樣稿為榮寶齋制,共十二幅。在末尾署名的有錢玄同、魏建功、范文瀾、馬廉、馬幼漁、馬衡、董作賓、劉半農(nóng)、錢稻孫、徐炳昶、周作人、陳垣、沈兼士、吳肇麟諸先生,共十四位。
牟先生在寫這篇文章時,《顧頡剛?cè)沼洝愤€沒有出版。他根據(jù)壽序里“今年春,頡剛自粵北來”一句,斷定信寫于一九二九年。從而有了很深的感慨,說當年顧先生重返北平、任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時,年紀不過三十五六歲,而這些在壽序上署名的,很多是顧先生的老師輩。他們在學界都德高望重,又不認識顧先生的父親,愿意聯(lián)名為顧先生的父親祝壽,這種超乎常情的禮數(shù),足以“反映出顧先生露頭角之早,在學術(shù)界地位之高了”。
牟先生的說法當然不錯。不過《顧頡剛?cè)沼洝烦霭婧?,我們也看到了另外一面。那就是他離開北平這三年,北平學界的變化很大。許多“舊日師友”對他回北平來燕京大學執(zhí)教,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對態(tài)度。原因是他以《古史辨》成名后,雖然在史學界備受矚目,但盛名之下也樹立了許多敵人。三年來飽受攻訐,不斷為流言所苦。洪業(yè)曾就他當時的境況,替他做過分析和總結(jié),說:“許多人反對你,有三故,為胡適之弟子,反胡者即反顧,一也。你自己的怨家,如魯迅等,常為你宣傳,二也。在學問上,你自己打出一條新路,給人以不快,三也?!?/p>
因此,他這次回北平,從一開始就遭到抵制。從《顧頡剛?cè)沼洝分锌?,他“回京之計早決”,“南行兩年,魂夢常系于此”。尤其是在廣州與魯迅發(fā)生沖突后,更希望早一天回北平,使生活安定下來。所以當容庚告訴他,司徒雷登在美國獲得二百萬捐款,擬在燕大辦一所國學研究所,想請他去做研究,他立刻表示“極愿就”。以其“在北京,一也。生活安定,二也”。他還特意囑咐容庚,“此事請兄暫守秘密,勿告京中同人,免得引起敵派之排擠與挑撥”。
想不到他還沒離開廣州,就陸續(xù)聽到對他不利的消息。王伯祥告訴他“北平方面”知道他要去,正在為他“鑄造空氣”,想辦法來對付他;衛(wèi)聚賢更明確說,馬叔平(即馬衡)對他“返北平一事極不歡迎”。這都讓他對今后何去何從又猶豫起來,決定先向中大請假,“到北平后看情形再定”。果然,他一回到北平,就發(fā)現(xiàn)有些人很不歡迎他。五月十五日,他在容庚家“吃夜飯”,容庚和郭紹虞告訴他,國文系主任馬季明正在燕大破壞他,周作人也“不贊成他去”。有些人聽說他這次返北平“志在燕大”,“近又鉆營清華”,還相互警告說,他“是到一處鬧一處的,你不要喜歡,同你鬧散的日子不遠呢”。
而更讓他想不到的是,他回北平不久,正忙著給父親作六十大壽時,又遇上魯迅回北平省親。眾所周知,魯迅與顧頡剛有過節(jié)。顧自己也說,“愿此生數(shù)十年中,不再遇魯迅先生其人也”。而結(jié)果卻冤家路窄,在北平又不期而遇。這勢必使兩人的關(guān)系更加惡化,重新成為北平學界的話題。
從《顧頡剛?cè)沼洝房矗斞鸽x開北平后,他明顯感覺到周圍的變化。尤其是魯迅在燕大演講時,為了打擊燕大的研究系勢力,“從成仿吾罵到徐志摩”,在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據(jù)說有些學生正蠢蠢欲動,在校內(nèi)醞釀風潮,要求校方聘請魯迅來學校執(zhí)教。而這已經(jīng)引起一些人的恐慌,如果真的演變成事實,豈不是一切都要重演,燕大又成了中大?這讓他對今后是否留在北平,更加猶豫不決;一度考慮“半年來平,半年去粵”,不成“則回蘇州矣”。以致六月十二日,郭紹虞告訴他“燕京職事已通過”后,容庚反而勸他盡早回廣州,“蓋懼我復南行,為此激我作一決絕之論也”。
他下決心來燕大后,對今后的生活很有期望。希望能從此脫離干擾,專心研究,將生活安定下來。從而在給胡適的信里,將事情看得非常樂觀。說他到了燕大以后,可以“生活上比較安定,校中固有黨派,但我毫無事權(quán),且除上課外終日閉門不出,人家也打不到我身上”?!斑@種超然的生活”,是“研究學問的理想境界”。他還急著花三天時間,將離開北平時存放在大石作的書,全部搬運到成府胡同燕大宿舍,準備“閉戶數(shù)年,學業(yè)必大成”。
可是事實卻不盡如愿。一年前,容庚告訴他燕大考慮成立國學研究所時,他曾以“這兩年的經(jīng)驗”,在用人問題上提了七條建議。其中的二條是,一、“不引進學閥,免致學術(shù)機關(guān)為其私人壟斷”;二、“不引進復古派,免致學術(shù)不能照了軌道走”。然而燕大雖然是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校長吳雷川卻出身翰林,是個守舊的官僚。國學研究所成立后,他以臭味相投,拉攏來許多舊派人物。這些人對他推翻古史,在史學界掀起的革命早就十分反感,宣稱“想不到世界上竟有如此妄人!”現(xiàn)在知道他來燕大了,更如臨大敵。因此他來燕大不久,洪業(yè)就告訴他,學校在商量聘請學侶時,他提議請他做第二名學侶,結(jié)果遭到博晨光(Lucius Chapin Porter)反對—“學校里反對他的人這樣多,恐不便。”他這才恍若大悟,知道“反對我的聲音不但傳在中國人的耳里,亦傳至外國人耳里”。
而更讓他苦惱的,是他接手《燕京學報》后,又和陳垣發(fā)生了不快。陳垣曾任教育部次長,輔仁大學副校長,燕大國學研究所成立后,又被聘為研究所所長。他在來燕大之前,本來與陳垣關(guān)系很好;因為張亮塵的關(guān)系,彼此還很有親近感。可是他來燕大后,發(fā)現(xiàn)陳垣“近年太受人捧,日益驕傲”,其“聲音顏色,直拒人千里之外”,儼然在以學閥自居。而他若不接手《燕京學報》,或可以對陳垣敬而遠之,“現(xiàn)在編《燕京學報》,便不能不與之接觸,每見輒感不快”。尤其是每期學報出版后,陳垣總要在稿費上挑剔一番,似乎“非此不足以表示其所長之地位”,這更讓他難以忍受。幾次痛下決心,“決定明年擺脫矣”。
當然,這些都是小事。最讓他難以應付的是,他決定來燕大后,陳大齊出任北大校長,幾次請他回北大任教,都被他“婉詞拒之”。這讓很多人產(chǎn)生誤解,說他“賣身投靠”,看不起“國立大學”。他說有一天,潘家洵來找他,沒說幾句話便突然問道:“何謂包衣?”他回答說,就是“滿人的奴仆”。潘家洵聽了,大聲說:“這是外國人的狗,怪不得要架子大?!彼褪窃俸?,也知道這是在罵自己。而傅斯年甚至寫信直接問他:“燕京有何可戀,豈先為亡國之準備乎?”他覺得這簡直是對他的侮辱,被迫給傅斯年寫了一封長信,歷數(shù)自己來燕大的苦衷,以此證明“弟之到燕大,兄不能責之于我,還須自責也”。endprint
就這樣一年過去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這“做學問的理想境界”里,生活并不那么“超然”。他為了應付環(huán)境,同樣耗去了大量時間。以致一年半的時間,他“僅為學報撰《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一文耳,(想來)未免慚愧”。
我想在這種背景下,以他與周圍的關(guān)系,他要請人聯(lián)名為父親祝壽,難免會遭到冷遇。特別是有些人顧及與魯迅的關(guān)系,更不愿因此被人誤會。何況魯迅在北平時,已經(jīng)對許多“舊朋友”表示不滿,說“此地先前和‘正人君士戰(zhàn)斗之諸,倘不自己小心,怕就也要變成‘正人君子了”。因此我認為,有些人同意在壽序上署名,這既是對顧先生的愛重,也是顧及錢玄同的情面。與其說這反映了顧先生“在學術(shù)界地位之高”,不如將這句話贈給錢玄同。
因為從上面的信里看,送壽屏的主意是錢玄同首倡的,最初確定在壽文上署名的,只有錢玄同、魏建功、范文瀾、馬廉四個人。而后來加入者,或者是魯迅的知交,而反與顧先生“相交甚淺”;或者對顧先生抱有的成見。沒有錢玄同出面請托,顧先生不便主動請求對方,對方也不會主動攀附。
以沈兼士、馬幼漁為論。這兩人都是顧先生的老師,互相有師生之誼,但是因為胡適的關(guān)系,很早便產(chǎn)生了芥蒂。顧先生曾在《顧頡剛自傳》中說,他在北大國學研究所時,“兼士先生與我相處三年,而處處疑忌我為胡適之派”。有一次,“胡先生寫了文章交給我,我在研究所的刊物上登了出來,沈先生就發(fā)怒道:‘他不是研究所的人,為什么他的文章要登在研究所的刊物上!”這讓他很不以為然,認為“胡先生明明是研究所的委員,而且是研究生的導師”。從這以后,兩人關(guān)系便“逐漸疏遠起來了”。尤其是在廈門大學的半年,經(jīng)過魯迅的“極力挑撥”,兩人的關(guān)系急劇惡化,幾乎走上決裂的邊緣。
兩年前,顧先生在武漢《中央日報》上,看到魯迅給孫伏園的信說“我真想不到,在廈門那么反對民黨,使兼士憤憤的顧頡剛,竟到這里來做教授了”,兩次寫信質(zhì)問沈兼士,要沈“詳細答覆下列數(shù)事”:“(一)我在廈時有無反對國民黨之事?(二)先生對于我的行事有無不滿之處?如何憤憤?(三)先生的脫離廈大,和我有無關(guān)系?”在這之后,他雖然向沈兼士解釋,“前發(fā)之雙掛號信,正值憤怨之際,措辭當有過當,乞諒之”,但沈兼士始終沒有表示諒解,反而“在北平常為我散布流言,友朋相告,已非一次”。
至于馬幼漁,更是胡適的死敵。他任北大國文系主任,經(jīng)常在校評議會和教務(wù)會上,對胡適“大聲叱咤,一點不留面子”。相反,他與魯迅的關(guān)系卻很親密。從《兩地書》中看,魯迅這次在北平的時間很短,但到北平的第二天,就去看馬幼漁。在之后十幾天里,兩人至少三次見面,馬幼漁還兩次請他來家里吃飯。據(jù)錢玄同說,魯迅離開北平后,馬幼漁幾次勸告他:“你如何與顧頡剛往還,他這樣的性情,同魯迅鬧翻了,同林玉堂鬧翻了,同傅孟真也鬧翻了!”
但是錢玄同就不同了。他雖然與“三沈二馬”一樣,都是“章門弟子”,但沒有任何黨派成見,對顧先生的學識、人品都極為欣賞。認為“頡剛之疑古的精神熾烈,而考證的眼光又極敏銳,故每有論斷,無不精當之至,尚在適之、任公之上”。甚至認為顧先生在學術(shù)上的成就,遠在自己的老師章太炎之上。而顧先生對錢玄同也十分敬重,曾在許多文章中說過,近代以來對他影響最大的學者,不是胡適而是崔適和錢玄同。他在經(jīng)學上的心得,很多來自于錢玄同的啟發(fā)。直到晚年寫《自傳》時,仍然忘不了這段師生情緣。
因此他回北平以后,兩人往還更加稠密。從《顧頡剛?cè)沼洝分?,他回北平的第二天,便“到玄同先生處”;以當天“未遇”,過一天便是“錢玄同先生來”,帶他去參觀北平圖書館。他去燕大執(zhí)教后,為了避免流言蜚語,很少進城拜客。但每一次進城,總要去大辭典編纂處(即“某?!保┗蚩椎聦W校拜訪錢玄同。同樣,據(jù)牟潤孫先生說,他在燕大國學研究所讀書時,就知道“錢先生在燕大兼課,下課之后,必往海甸成府胡同顧先生住處長談”。他便經(jīng)常在顧先生座上“遇見玄同先生,聽到他口若懸河,高談疑古之論”。
基于這層關(guān)系,錢玄同對顧先生的境遇非常不滿。一九三○年一月,他得知單不庵病逝,曾在日記中發(fā)過這樣的感慨:“年來王靜安與梁任公之死,我最痛心,因其若在,則對于學術(shù)上之貢獻尚多也!因思有四人均有某一類人所惡者,年來死其半矣!(一)梁任公,(二)單不庵,(三)黎劭西,(四)顧頡剛?!彼坪鯇︻櫹壬€能“幸存”多久,也深感憂慮。不僅如此,他因為顧頡剛的關(guān)系,還不惜與魯迅決裂,結(jié)束了幾十年的友誼。
有關(guān)這件事,魯迅在《兩地書》中說得很簡略:“我這天出門,途次往孔德學校,去看舊書,遇錢玄同,惡其嚕蘇,給碰了一個釘子,遂逡巡避去?!濒斞甘攀篮?,錢玄同在《我對于周豫才君之回憶與略評》里談到更多的細節(jié)。他說,那天魯迅去孔德學校訪馬隅卿,恰好他正在那里和馬隅卿談天。他見魯迅的名片上印著“周樹人”三個字,便開玩笑說:“原來你還是用三個字的名片,不用兩個字的。”意謂何以不印“魯迅”?不料魯迅聽了,正色答道:“我的名片總是三個字的,沒有兩個字的,也沒有四個字的?!敝S刺他學日本作家廢姓外骨,“廢姓而以疑古玄同為名”,說完便扭過頭去,與他“默不與談”了。錢先生說,他“當時覺得有些古怪,就走了出去”。
依照兩人的說法,兩人的爭執(zhí)未免莫名其妙,似乎只是一場誤會,老朋友間口不擇言而已。事實并不是這樣。據(jù)黎錦熙后來透露,兩人決裂的真正原因,是彼此話不投機時,突然有人叩門進來,這個人是“錢先生最要好而魯迅先生最不喜歡的”,那就是顧先生。這使兩人更加對立,“因此更愣住了” 。
其實這件事魯迅在《兩地書》中也提起過:“少頃,則顧頡剛叩門而入,見我即躊躇不前,目光如鼠,終即退出,狀極可笑也?!彼越?jīng)過這起不快,魯迅回到上海后,幾次在信里斥責錢玄同,說他“好空談而不做實事,是一個極能取巧的人”,將錢玄同周圍的朋友稱之為“昏蟲”。錢玄同也在日記里談到對魯迅的反感,說“購得魯迅之《三閑集》與《二心集》,躺床閱之,實在感到他的無聊、無賴、無恥”,不知道“總是那一套,冷酷尖酸之拌嘴罵街,有何意思?”兩人關(guān)系的不斷惡化,最終走上互不見面的地步。據(jù)王志之說,一九三二年,魯迅再次回北平省親時,他和幾位同學去找錢玄同,提出想請魯迅來北師大演講,錢玄同聽了大怒,說:“我不認識什么姓魯?shù)摹!眅ndprint
我想正因為這樣,錢玄同在與魯迅發(fā)生爭執(zhí)后,更有意借給顧老先生祝壽的機會,幫顧先生“恢復名譽”,以發(fā)泄對于魯迅的不滿。而馬幼漁、馬衡、沈兼士等人礙于情面,只好隨從錢玄同的提議。錢玄同的這種用意,在壽序中看得很清楚。從上面提到的信里看,這篇壽文是出自范文瀾的手筆。但正如牟先生所說“壽序雖然出于仲澐之手,而文中的議論必定是錢先生指示的”,甚至有些文字經(jīng)過他的親手改動。壽文的寫法非常奇特,開篇不是按一般壽序的體例,從顧老先生的履歷寫起,而是先寫顧先生在古史辨?zhèn)紊系某删?;由顧先生史學上的成就,推及他的性情與人格,然后才轉(zhuǎn)入顧老先生的“碩德美行”:
書不可盡信,孟子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秦氏燔書,舊典零落。兩漢經(jīng)師蔚起,捃摭焚余,篤守殘缺,綴葺不遑。黠詐者蹈隙作偽,茍便私意,淆亂彌甚。自是以來,沿為風習。煙瘴蔽塞,不可清梳。顧君頡剛,專精國學,辨正古史,推壓偶像,剽剝神哲。非立異以鳴高,將求理以安切。故好之者,比于執(zhí)銳陷陣,學林之驍將;而墨守之士,則相視駭愕,大以為怪。顧其人實恂恂懿雅,不以鋒棱震物。凡與其游者,見其心意誠摯,久而益親,知其必有世德積善,所以涵詠陶鑄者甚厚。與夫器小易盈,銜奇嘩眾者,殆不可同日語也。今年春,頡剛自粵北來,友好留居舊都者,聞其至,皆欣然走訪無虛日。高談今古,備及身世。得備聞其尊人子虬先生碩德美行,而后知曩之忖度果信。
因此壽文的內(nèi)容傳出后,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顧先生的老家蘇州,更稱贊他“為蘇州人爭了面子”。章廷謙為此兩次寫信給魯迅,不理解顧先生在廣州落荒而逃,何以到了北平大受歡迎。魯迅知道后,當然心里更不是滋味。他對于顧頡剛,本來是既憎惡又鄙視,一直以為他這次重返北平,“他的前途,殊未可樂觀”,現(xiàn)在看來卻事與愿違,回信時話說得極其刻薄。謂顧先生“奔波如此,可笑可憐……但乃父不知何名,似應研究,倘其字(顧先生的父親字子虬)的本義是一個蟲,則必無其人,但藉此和疑古玄同輩聯(lián)絡(luò)感情者也”。
從此以后,他對“北平諸公”便更加反感,說“據(jù)我所見,則昔之稱為戰(zhàn)士者,今已蓄意險仄,或則氣息奄奄,甚至舉止言語,皆非常庸鄙可笑,與為伍則難堪,與戰(zhàn)斗則不得,歸根結(jié)蒂,令人如陷泥坑中”,將他們看作垃圾和廢物。他的《我和〈語絲〉的始終》,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出來的。他還預告這只是“贈與他們的還留有情面的一棍”,“有幾個人還須特別打幾棍,才好”。
以上這些故事,就是我對牟先生《北京學林舊話》的續(xù)話?,F(xiàn)在回頭看這段往事,有些內(nèi)容的確稱得上“學林逸話”,值得作為史料保存下來。而據(jù)我所見,這些內(nèi)容在現(xiàn)有的魯迅傳、魯迅年譜中都沒有提到,顧潮先生在《顧頡剛年譜》里也沒有談及,故嘗試著寫出來以饗讀者。遺憾的是,由于《錢玄同日記》缺少這段內(nèi)容,有些細節(jié)無法查證。好在國內(nèi)研究魯迅的人很多,任何不當之處,都可以有待指正。
二○一七年十一月七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