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平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節(jié)的團圓美意傳承千古,卻也照出人們在平常日子里難得在意的離愁別緒。“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之類的離情,可以用蘇子傳揚千古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勸慰:“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死別,則要用什么樣的話慰藉才好呢?
“你宛如明月,這般美如畫,卻遙不可及”,李健的《心升明月》一響起,便不僅唱出我想問的問題,而且勾起了我的思念。
外公,您一走,竟已十載。
小時候,家里困難,媽媽生完我后沒奶水,我像只病貓般日夜啼哭。爸爸在千里之遙的軍營,媽媽連個訴苦的人都沒有,只會看著我抹淚。外公把我們接過去,炒香糯米,碾成粉,再蒸成米糊,一只手臂抱著我,另一只手托著一碗拌著豬油的米糊,走幾步,往我嘴里塞一口。我就這樣吞著香噴噴的米糊,從一只病貓長成滿地跑的調皮蛋。
其中的辛勞,被他化成幾句話:“那幾年,我們過端午節(jié)和元宵節(jié)都沒粽子、湯圓吃。糯米哪去了?全喂‘貓了?!?/p>
糯米產量低,在生活普遍艱辛的農村,每家每戶只舍得種上一小塊,還是位于犄角旮旯的小片田地,這樣不至于太影響全家的口糧。
我卻吃掉了一大家子對于節(jié)日的想念。
幸虧外公是個心靈手巧的男人,他能編織各色竹器,所以每年的中秋節(jié),我們都過得有滋有味。家里的青竹椅是他做的;曬苦瓜皮、茄子皮等鹽點心的竹篩子是他織的;就連我午睡的竹床,也是他編的——一躺上去,酷暑如潮水一般退卻,天地清朗,門外喧騰的烈日化作微涼的月光,好一場酣睡??!
每次編篾器,我都是他的忠實觀眾。一根根青竹帶著山里的涼意,躺在廳屋里,長過門檻。外公握著一把烏黑的篾刀,剖開竹根,再輕輕一撬,青竹便像得到神秘指令,嚓的一聲裂到竹梢。我問外公:“為什么刀還沒削到中間,它就裂開了呢?”外公說:“我是它的老朋友了,它自然聽我的話。”我以為外公開玩笑,凝神看他,他云淡風輕地坐在那里劈削,沒有半點要逗我的跡象,我就信以為真了。
竹片被他分成青黃兩色。青篾片韌性足,像蛇一樣在他的刀下舞蹈,我就在躍動的篾片間跳來跳去,想象自己是林梢的小鳥。黃篾片呢,因為韌性稍差,會被做成椅子、床啊什么的。嗯,有誰看過它們成型前的樣子呢,除了我,沒多少人了吧?我自豪得緊,把要在同學面前夸耀的臺詞都想好了。
等篾片在外公的指間變成精巧的籃子、簍子、篩子,還有椅子、床的時候;等它們變成集市上四鄰八村的人看在眼里,明明不想挪開目光卻又討價還價的搶手貨時,我就知道,中秋節(jié)要到了。
哈哈,中秋節(jié)要到了,外公賣篾器的錢會變成一個個美味的月餅,讓我吃都吃不夠,賴在節(jié)日里走也不想走。
可是,時光飛逝,我終究還是長大了,外公也老了。舅舅不準他再勞動,他只好偷著做點篾器。有一年中秋節(jié)回老家,我一邊吃著他買的月餅,一邊給他買了一副老花鏡。他高興得馬上掛在鼻梁上:“這下削篾片看得清了?!?/p>
我佯怒,說眼鏡是給他讀書看報的,不是給他削篾片的,不然,就告訴舅舅。他卻說:“我還能干活,也有能力買月餅給我的外孫女兒吃,這是多快樂的事,為什么要反對?”
2007年中秋節(jié)前夕,外公在削篾條時,仆倒在地。等家人把他從滿是竹屑的地上背起,送到醫(yī)院后,發(fā)現老花鏡被摔掉了一個鏡片。他們找了一番,沒找到,便罷了。
外公卻再也沒有醒來。
外公的葬禮上,媽媽對我說:“外公那些年因為抱你,手臂酸痛,你理應好好送送他。”我有點蒙,早知他把我?guī)Т蟮钠D辛不止一點點,可是,他告訴我的都是玩笑話,陪伴我的日子也透著歡樂。這唯一帶著嚴肅色彩的信息,實在來得太遲,遲得我有些木然。我悲傷不起來,因為一切很不真實:外公怎么會離開?這個又倔強又可愛的老頭子,怎么可能離開呢?
從墓地回來,看到家門口的斜坡上有一堆竹屑,一個東西在上面閃著光。我彎腰撿起,發(fā)現竟是外公的鏡片,應該是掉到他削出來的竹屑里,被人清掃后倒在這里的。我差點喊出聲:“外公的眼鏡片不是在這里嗎?”卻突然想起,找到了又能怎樣呢?人都不在了。這才覺得心痛難當,于是大哭。
2017年的中秋來臨,外公離開我正好十年。電視里傳來李健的歌聲:“你宛如明月,這般美如畫,卻遙不可及……”簡直唱中我的心事:多年來,我貪婪地享受外公給我的愛,卻對他回報甚微——僅僅給他買了一副老花鏡,都在鏡片掉落又拾得后,無從歸還。令我更加難受的是,我連這份對他的疏忽與怠慢,都是在失去他后才發(fā)覺,這讓我想彌補都難。
這位對我恩重如山的老人,他的愛已經化成我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他的離開,讓我猶如被施了麻醉藥的傷員,痛感的到來與存留滯后又漫長。我在對他的思念與歉疚中走了很多路,歷經了很多事,才在聽見李健唱這首《心升明月》時,逐漸明白:我曾經擁有他的那段歲月,即使已經不復存在,也是我生命中永恒的禮物和美好。有了這份關于他的獨家記憶,即使陰陽相隔,我也能與他長久相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