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慶
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升, 對于斷指再植評定標準的研究,也從原先的斷指再植成活率轉變?yōu)楝F(xiàn)今斷指功能的恢復效果[1]。對于行斷指再植術的患者應用術后持續(xù)有效的康復訓練, 對于患者再植指功能恢復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因此, 本院選取120例行斷指再植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60例患者應用持續(xù)康復訓練后, 再植指功能恢復效果良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行斷指再植術患者, 再植指200指。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60例, 104指)與研究組(60例,96指)。對照組患者中男35例, 女25例;年齡3~76歲, 平均年齡(34.6±14.8)歲;其中23例(40指)為切割傷, 11例(16指)為電鋸傷, 17例(30指)為撕脫傷, 9例(18指)為沖壓傷。研究組患者中男32例, 女28例;年齡3~74歲, 平均年齡(32.2±14.3)歲;其中19例(31指)為切割傷, 13例(16指)為電鋸傷, 12例(18指)為撕脫傷, 16例(31指)為沖壓傷。120例患者術后12個月內回訪率為100%。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根據(jù)患者患指的損傷程度針對性選擇治療方案, 所有患者均行清創(chuàng)再植術, 200指中111指應用單根克氏針內固定, 89指應用交叉克氏針內固定, 采用8字縫合肌腱, 采用“90”無損傷縫合線進行外膜間斷神經(jīng)的縫合。
1.2.2康復訓練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 研究組患者根據(jù)患者個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早期、中期以及晚期的持續(xù)康復訓練計劃, 護理人員與康復師對患者康復訓練給予監(jiān)督指導。術后4周內給予患者早期康復訓練, 術后24 h~2周給予患者超短波, 1次/d, 15~20 min/次 , 術后 1~5 d將患者患肢抬高,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完成5次保護性主動伸指, 在此期間禁止患者主動屈指;術后5 d~2周給予患肢按摩及被動屈曲, 關節(jié)活動以輕度適宜。術后5~8周給予中期康復訓練, 加強手指、手腕的主動鍛煉強度, 給予超聲短波治療, 并進行手指平行移動訓練。晚期康復訓練時加強患者運動后感覺訓練, 同時增加主動活動訓練與生活訓練, 加強肌肉力量訓練、主動屈指訓練以及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
1.3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以TAM評分為標準對患者再植指功能恢復情況進行測評。根據(jù)肌肉收縮對抗阻力所產(chǎn)生的力量作為評定標準, 100%:患側肌力正常者評5分;75%:肌力能與部分阻力對抗并帶動關節(jié)進行運動者評4分;50%:肌肉可對抗地心引力運動, 但不能對抗阻力者評3分;25%:肌肉在排除地心引力下能帶動肌肉運動者評2分;10%:肌肉收縮微弱, 無關節(jié)活動者評1分;0:肌肉無任何收縮者評0分;患者功能恢復≥3分表示患者再植指功能恢復良好[2]。采用本院自擬的調查問卷對患者臨床滿意度進行調查統(tǒng)計, 問卷調查表滿分為100分。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術后1、6個月的TAM評分比較 術后1個月,研究組患者的TAM評分為(2.6±0.5)分, 對照組患者的TAM評分為(2.4±0.4)分,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 研究組患者的TAM評分為(4.1±0.2)分, 對照組患者的TAM評分為(3.5±0.2)分, 研究組TAM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術后滿意度評分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滿意度評分為(91.5±4.6)分, 對照組患者術后滿意度評分為(80.2±3.8)分;研究組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67, P<0.05)。
成功使斷指再植功能得到有效康復, 不僅需要手術醫(yī)師具有極高的顯微外科手術水平, 而且術后也需給予患者科學性、階段性、持續(xù)性的斷指功能康復訓練。早期康復訓練是指術后4周內的功能康復訓練, 早期康復訓練目的包括[3-6]:使再植指體成活得到保障, 使患肢血液循環(huán)得到有效改善,使靜脈與淋巴回流得到有效促進, 使?jié)B出液吸收進一步加快,緩解患肢疼痛感、消除水腫, 使組織愈合速度加快, 預防再植體感染的發(fā)生, 同時可有效避免患者關節(jié)活動范圍縮小,使韌帶與關節(jié)囊彈性得到有效保障, 為后期功能再植指功能恢復提供有力基礎[7,8]。中期康復訓練是指術后5~8周內的康復訓練, 中期康復訓練的目的是對關節(jié)強直、肌肉萎縮的有效預防, 使患肢神經(jīng)再生得到有效促進, 避免患肢因長期不運動而出現(xiàn)神經(jīng)黏連, 使患肢功能恢復得到有效加強[5]。晚期康復訓練是指術后9~12周的康復訓練, 因晚期康復訓練時患者的骨折處已經(jīng)愈合, 血管、肌肉及神經(jīng)已經(jīng)牢固愈合, 因此晚期康復訓練是在中期被動活動與抗阻力運動的基礎上, 可使肌肉的力量得到提升, 同時使患者的運動功能與感覺功能可以快速恢復[9-12]。
手部結構具有較高的精細性與復雜性, 斷指再植成活后并不是患者的再植手術成功, 斷指再植手術的最終目的是使患者的肢體在經(jīng)過手術與后期康復訓練后患指不管是從外形、感覺及運動功能上而言都恢復到原本正常水平[13]。再植指術后需要長期、持續(xù)的康復訓練, 直至使患者的再植體外形、感覺以及運動功能恢復到正常功能, 才可以使再植手術成功[14,15]。
本次研究中, 本院選擇120例患者應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與持續(xù)性康復訓練兩種不同的康復訓練方式, 對持續(xù)性康復訓練術后再植指功能恢復的影響進行對比分析,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術后1個月, 研究組患者的TAM評分為(2.6±0.5)分,對照組患者的TAM評分為(2.4±0.4)分,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 研究組患者的TAM評分為(4.1±0.2)分, 對照組患者的TAM評分為(3.5±0.2)分, 研究組TAM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滿意度評分為(91.5±4.6)分, 對照組患者術后滿意度評分為(80.2±3.8)分;研究組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斷指再植術后持續(xù)康復訓練有助于再植指功能恢復, 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許永先, 鄒旭, 章玲, 等.康復路徑在斷指再植術后工傷患者中的應用研究.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yī)學版), 2014, 28(5):381-383.
[2] 倪啟迪.過渡期護理模式在斷指再植出院患者手功能恢復中的應用.承德醫(yī)學院學報, 2016, 33(4):316-317.
[3] 章智媛, 郁芳華.臨床護理路徑在斷指再植術圍術期的作用及對斷指存活率的影響.河北醫(yī)藥, 2016, 38(24):3811-3813.
[4] 丁健, 王瓏, 陶先耀, 等.小兒鈍器傷性斷指再植術的療效分析.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2016, 39(1):82-84.
[5] 陸正榮, 馬曉煜.斷指再植患者再植指功能恢復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6, 13(5):97-99.
[6] 唐秀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斷指再植術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4, 20(2):141-142.
[7]馬藍, 李麗娟, 陳翠萍, 等.斷指再植術后早期功能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13, 34(6):893-894.
[8]張林玲, 趙燕燕, 王玉明, 等.個體化健康教育聯(lián)合早期康復護理對斷指再植術后患者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 2016, 22(20):19-21.
[9] 王新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手術后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按摩與康復醫(yī)學, 2016, 7(9):51-52.
[10] 王文勝, 王利, 李文慶.84例斷指再植術后康復治療的效果觀察 .西部醫(yī)學 , 2014, 26(8):1066-1068.
[11] 王彤華.斷指再植術后持續(xù)康復訓練對再植指功能恢復的影響.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10, 31(12):1967-1969.
[12] 彭愛萍, 陳曉敏.延續(xù)康復護理對斷指再植患者康復期生活質量及再植指功能的影響.中國康復, 2015, 30(5):378-379.
[13] 王文杰, 陳紅英, 李英,等.實施同理心護理干預對斷指再植術后患者心理及再植指功能恢復的影響.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6, 29(1):170-172.
[14] 張贊.健康教育流程管理對斷指再植功能恢復的影響.臨床護理雜志 , 2015(1):17-19.
[15] 董玉會.斷指再植術后護理干預對指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影響.大家健康旬刊, 2015(3):5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