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甫輝
前日上班忙,沒時間關(guān)注手機,晚間休息,打開手機里的家族微信群一看,嗬,兄弟姐妹們發(fā)來好多祝福語和紅包,我這才知道我51歲生日到了。漫想51年的人生,我有許多難忘的經(jīng)歷,其中最感念的,是童年時在故鄉(xiāng)祖屋中和家人們相伴度過的那些美好時光。
祖屋是鄉(xiāng)下一棟再普通不過的土磚布瓦房,坐西面東,前后兩間,中間有天井。前間是廳屋,兩側(cè)各有廂房,后間是堂屋,兩側(cè)也有廂房,天井南北分別是廚房和收拾房。
那時候,我們孩子和祖母同居堂屋一側(cè)的廂房。里面互相垂直地擺放著兩張木床,妹妹和祖母同睡那張楓木床,我和三哥抵足共眠櫟木床。祖母床前那張桌子,總用舊報紙墊著,桌上常放一只外壁燒繪有雄雞啼曉圖畫的白瓷茶壺。每年春節(jié)一大早,孩子們總是格外高興地穿上新衣服,來祖母床頭拜年祝福,祖母開心回祝,分發(fā)給我們每個孩子一個寓意祥瑞的福橘,輝煌的煤油燈光映照我們紅活的臉和精致的白瓷茶壺,那壺上的圖畫是格外地鮮亮了。
記得我讀小學三年級時的一個夜晚,在小學讀五年級住校的三哥回來了。睡覺之前,三哥在昏黃的煤油燈光下寫作文,我和他討論作文的寫法,三哥很認真地手執(zhí)內(nèi)囊里汲滿了藍墨水的鋼筆在作文本的方格格里寫上一行行工整的字,一邊勉勵我。鐵皮煤油燈點燃著祖母新用棉紗捻就貫穿進去的燈芯,燈光閃閃爍爍,我那時感覺多么溫馨和受益匪淺啊。
堂屋的正中,也常吊掛著一盞三嘴煤油燈。每年春節(jié)前,父親總要在堂屋切麻糖。切麻糖的夜晚,我們孩子最高興了,在溫暖亮堂的屋里跑來跑去。祖母在廚屋的灶膛口添柴把火,母親在灶臺上混拌,把燒熱化開的糖飴和炒米拌好端出,父親專在堂室主刀切,三嘴煤油燈的亮光映照全家人幸??鞓返哪?,一直到很深的夜里。
天井是祖母做飯看日頭的瞭望所了。小學時候,為了孩子們回來能及時吃上熱騰騰的飯菜,每臨中午估摸著時間差不多時,祖母總要走到天井中央,手在額前搭個涼棚,仰看天上的太陽。看看日頭快到頭頂,馬上燒鍋做飯,我們放午學回家,香噴噴的飯菜就做好溫在鍋里了。
那時候,祖屋中的我們這些小弟弟小妹妹,最盼望的就是在城里工作的大哥回來了。每當這天,還走在放學路上的我們遠遠看到屋后客車停了,就料定是大哥回來下車了,便別提有多高興了,連書包也不回家放下,就徑直一路小跑著去迎接,穿著藍色紅色衣服的小身影在鄉(xiāng)村的田埂上急興沖沖,一閃一閃的。這天,家里過節(jié)一般,我們從田溝里抓來魚,從菜地里拔來新鮮蔬菜,洗凈焙炒半熟,又從后園林里撿來枯棒,架起鐵鍋燉爐燒煮起來,開飯了,滿屋子彌散著魚菜的香氣,全家人圍坐一起,沉浸在歡聚的喜悅中。
祖屋里的親情時光,點點滴滴,太多溫馨和美好,它幸福了我的成長,溫暖了我的流年,將永是我人生的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