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華,申青霞,任順平
(1.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胃內(nèi)容物反流引起不適癥狀及并發(fā)癥的一種疾病,其主要癥狀為反酸、燒心和反食等[1]。隨著質(zhì)子泵抑制劑的不斷更新應用,臨床上以黏膜損傷為主的一系列并發(fā)癥明顯減少,但部分因反流引起的不適癥狀不能消除。2014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共識意見》指出,雙倍劑量的PPI治療8~12周反流癥狀不能改善者可診斷為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由于在中醫(yī)臨證中rGERD已無法用一元論全面概括其病機特點,導師任順平先生通過多年對胃食管反流病臨證經(jīng)驗,歸納出了以疏肝和胃,通腑降逆為基礎的第三大證治原則——從郁論治。任師以“郁”字立法,重視針對rGERD患者的不同病機,辨證施治,在臨床上收效頗豐,希望為業(yè)界同仁提供新的診療思路,現(xiàn)試述如下。
人體之氣機,升降出入,往來聚散,暢行無阻則百病不生。當氣機運行受到阻遏,日久則郁,百病自生。誠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言:“天地有五運之郁,人身有五臟之應,郁則結聚不行,乃致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化不化,而郁病作矣?!惫氏?shù)其病因,外有六淫為邪,內(nèi)有七情遏阻,百病終始皆可與郁相關。明 《醫(yī)學正傳·郁證》有言:“夫所謂六郁者,氣、濕、熱、痰、血、食六者是也。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熱之交侵,故為九氣怫郁之候?!蓖瑫r,郁與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又互為因果關系。一方面,氣機的阻遏影響了人體臟腑經(jīng)絡的正常功能從而誘發(fā)了疾病的產(chǎn)生;另一方面,疾病本身影響臟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導致了病理產(chǎn)物的積累,這些病理產(chǎn)物積存日久同樣導致或加重了郁的狀態(tài)。例如,飲食不節(jié)可致脾虛,脾虛則食積,食積生痰,脾虛日久痰濕內(nèi)蘊又影響了一系列臟腑的功能節(jié)律。正如朱丹溪言:“氣郁則生濕,濕郁則成熱,熱郁則成痰,痰郁則血不行,血郁則食不化,六者相因為病也。 ”
如上所論,臨床中我們雖然很難將郁與疾病的因果先后截然分開,但在臨床中及時認識到郁的產(chǎn)生和變化,抓住郁的致病特點,從而隨證立法,必然事半功倍,得心應手。
rGERD患者在治療上有兩大要點:其一,是患者長久以來難以緩解的反流癥狀。其二,是由于其長期反流所帶來的納食欠香、夜間不能平臥所致睡眠障礙等心理壓力,從而導致的焦慮、抑郁情緒。這兩點要貫穿本病治療的始終,加以辨證立法,方能病證結合,巧啟沉疴。
祖國醫(yī)學認為該病多屬肝氣上逆,乘及脾土,胃氣不能和降,發(fā)為噯氣、吞酸?!杜R證備要·吞酸》述:肝氣犯胃導致胃中泛酸,嘈雜有燒灼感。此外,熱、瘀、濕、食、痰等病理產(chǎn)物的郁結侵犯亦可加重患者的反流癥狀?!端貑枴ぶ琳嬉笳摗酚性疲骸爸T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諸病源候論》言:“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所以好境而吞酸?!庇纱擞^之,疏肝和胃、理氣降逆是為本病的證治大法,但是,熱郁、瘀郁、濕郁、食郁、痰郁等病因皆可誘導和推動本病的發(fā)展。臨床中筆者發(fā)現(xiàn),rGERD患者兼有熱郁、濕郁、痰郁者甚多,這也印證了現(xiàn)代流行病學中,吸煙、酗酒、飲食不節(jié)等導致GERD人群中男性遠多于女性的現(xiàn)象[2]。其次,情志致病亦是rGERD患者的重要特點,癥狀的反復與情緒的惡化互為因果,產(chǎn)生了持續(xù)的不良影響[3]。徐春甫《古今醫(yī)統(tǒng)》云:“郁為七情不舒,遂為郁結,既郁之久,變病多端。”這與現(xiàn)代對腦-腸軸研究的結論不謀而合,緊張、焦慮可影響胃液的分泌、物理消化過程的改變[4]。故“郁”在rGERD的辨證中分為兩點,一是痰、濕、食、熱等為郁,此為實邪;二是七情為郁,此為虛邪。本病辨證中,二邪常相伴相生,不可分隔,當甚察之。
郁之致病,變化頗多:熱者可夾濕,為濕熱;瘀者可夾痰,為痰瘀;脾虛者可受寒侵;肝郁者可結胃痞?!度~選醫(yī)衡》曰:“夫郁者,閉結凝滯瘀畜抑遏之總名?!敝T家箴言,不離“氣機阻遏,百病自生”,rGERD自是氣機遏結中焦,脾不運化,胃不和降,上逆難消。任師臨證體會,本病以濕熱、痰結、肝郁為證者案例最多,簡述證治體會,以資參考。
中焦氣機不暢,先則于肝脾,肝氣得疏,升降有常,脾氣沖盛,運化無礙。故治療反流性疾病任師以疏肝健脾為先,方藥:柴胡、黃芩、黨參、白術、枳實、半夏、陳皮、旋覆花及代赭石。本方化裁自柴平湯合旋覆代赭湯,也是任師治療本病的常用方劑,本方兼以疏肝、健脾、辛開苦降之治則,一方三法,也體現(xiàn)了中醫(yī)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主體思想。方中加入“枳術丸”通達腑氣,腑氣得通,胃氣能降,體現(xiàn)了治療反流病“控制反流,比抑制胃酸更重要”的思維原則。隨證加減:以濕熱著者,加黃連、薏苡仁、佩蘭,意在清熱燥濕、芳香化濁、醒脾開胃,脾胃升降得復,噯逆自除;以痰結為著者,當重用白術、半夏,加桔梗、枇杷葉、厚樸,化痰降逆之余,重在健脾厚胃,脾旺痰自消,胃降則逆自除;肝郁者,當分證處之,肝氣郁結,可取逍遙散合香附、郁金之類,然本病患者如出現(xiàn)消極抑郁,悲傷欲哭,同臟躁癥,尤以更年期女性甚多,當合甘麥大棗湯能效,夜不寐,加百合、當歸、首烏藤,此當不畏棗、草味甘生酸,心神得養(yǎng),心陰得固,郁結自除,氣機暢達,醋逆可平。
rGERD患者辨證不可只治其反酸、燒心之癥,其病日久必郁,醫(yī)家切忌見酸即投黃連、吳茱萸、浙貝母之流,不達其本,后效難立。
患者李某,女,49歲,2017年5月8日就診,述3年來反復出現(xiàn)反酸、燒心、胸骨后隱痛,平臥時加重,2014年12月于當?shù)蒯t(yī)院行胃鏡檢查,結果示“反流性食管炎”,予口服“奧美拉唑、多潘立酮”治療,時有反復。不伴咳嗽、呼吸困難、惡心、發(fā)熱等。近1月來上癥頻繁發(fā)作,徹夜不眠,伴乏力、納差,體質(zhì)量下降10斤。2017年2月于我市某三甲醫(yī)院行胃鏡檢查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二便調(diào),舌淡紅,苔薄白,寸脈滑,關尺沉細。既往甲狀腺結節(jié)病史10年,2013年行“甲狀腺乳頭狀癌切除術”,規(guī)律服用優(yōu)甲樂2片/日,甲功正常。證屬脾腎兩虛、心神失養(yǎng)。疏肝降逆之余治以健脾補腎,養(yǎng)心安神。處方:柴胡9 g,黃芩6 g,黨參10 g,白術20 g,半夏9 g,陳皮10 g,旋覆花15 g,炙遠志9 g,熟地黃10 g,鹿角膠6 g,鹽巴戟天10 g。6劑,日1劑,早晚分服。復診述反酸減少至2~3次/日,夜眠好轉,納食增加,乏力明顯減輕。囑原方再服6劑,忌甜食,諸癥消失。6月24日致電,癥無反復。
按:凡辨證立法,必以三因制宜為先考,三因之中尤以因人制宜最為重要?;颊咧心昱?,反流病程三年有余,日久不愈,夜不能眠,加之甲狀腺乳頭狀癌切除術后雖口服“優(yōu)甲樂”甲功正常,但乏力、納差未緩解,切脈可知肝、脾、腎皆有不足,其本為虛。抑酸降逆治其標,必補益脾腎治其本。換言,虛亦可致郁,當慎察之。蓋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或因郁而生病,或因病而生郁。郁而太過者,宜裁之抑之;郁而不及者,宜培之助之?!?/p>
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表現(xiàn)多達70余種[5],臨床中容易誤診,其多樣的食管外表現(xiàn)及伴隨癥狀恰恰切合了中醫(yī)因人制宜、辨證論治的診療特點。當然,現(xiàn)代醫(yī)學同樣認識到了本病多樣的發(fā)病因素及癥狀特點,并提出了“心理壓力與反流的相互作用”[6]“反流超敏反應”[7]等先進的假說理論,彌補了以往單純抑酸治療的局限和不足。而中醫(yī)治療反流及其相關癥狀自古已有成熟的診療方案和理論支持?!皬挠粽撝巍闭怯蓃GERD患者的臨床特點,從而衍生出的獨立的證治理論,是抓住本病病程日久、變癥多樣、多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情志失調(diào)這三大特征,將諸“郁”致病的理論思想運用到診療實踐中去,使醫(yī)者不拘泥于常證,溯本求源,方有滿意的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