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高 倩 李紅偉
(1夏邑縣林業(yè)局 河南 夏邑 476400;2許昌市林業(yè)技術(shù)推廣站 河南 許昌 461000)
杏疔病和杏紅點病是杏樹的主要病害,其中:杏疔病主要危害葉片、新梢、花和果實,杏紅點病主要危害杏樹的葉片、果實,這兩種病害嚴重影響著杏樹的正常生長,需加強防治,以避免造成更大的經(jīng)濟損失。
1.1 病原。該病原為疔座霉科,疔座菌屬,杏疔座霉。分生孢子器近圓形;分生孢子無色,線形,單胞,彎曲。分生孢子擠出時呈卷須狀。子囊殼近球形,有孔口。子囊棒狀,內(nèi)生8個子囊孢子,橢圓形,無色,單胞。
1.2 癥狀。該病危害葉片、新梢、花和果實。新梢染病后,生長緩慢或停滯,節(jié)間短而粗,病枝上的葉片密集而呈簇生狀,表皮初為暗紅色,后為黃綠色,病葉上有黃褐色突起的小粒點,即病菌的孢子器。葉片染病后,先由葉脈開始變黃,沿葉脈向葉肉擴展,葉片由綠變黃至金黃,后期呈紅褐色、黑褐色,厚度逐漸增加,比正常葉厚4~5倍,并呈革質(zhì)狀,質(zhì)硬脆;病葉正、反面布滿褐色小粒點,為該病菌的性孢子器,遇雨或潮濕條件時,從性孢子器中涌出大量橘紅色黏液,含無數(shù)性孢子,干燥后粘附在葉片上;病葉到后期干枯,掛在樹上不易脫落?;ㄊ芎螅嗥蚀?,不易開放,花萼及花瓣不易脫落。果實染病后,生長停滯,果面有黃色病斑,同時也產(chǎn)生紅褐色小粒點,后期干縮脫落或掛在樹上。
1.3 發(fā)生規(guī)律。杏疔病病菌以孢子囊在病葉中越冬。掛在樹上的病葉是該病主要的初次侵染源。春季子囊孢子從子囊中放射出來,借風(fēng)雨或氣流傳播到幼芽上,遇到適宜條件很快萌發(fā)侵入。隨幼枝及新葉的生長,菌絲在組織內(nèi)蔓延,5月間呈現(xiàn)癥狀,到10月間病葉變黑,并在葉背面產(chǎn)生子囊殼越冬。該病1年只發(fā)生1次。
1.4 防治方法。一是育苗或建園時要選擇地勢高燥背風(fēng)的向陽地,并合理控制栽植密度。二是全面清理病枝、病葉,減輕該病危害。結(jié)合秋冬修剪,剪除病枝、病葉,清除地面枯枝落葉,并立即燒毀。三是加強栽培管理,做好施肥、澆水、除草、修剪等管護工作,增強樹勢,提高樹木抗病能力。四是在杏樹展葉時噴1∶5∶200波爾多液或5波美度石硫合劑進行防治。
2.1 病原。該病原為疔座霉科,疔座菌屬,李疔座霉。無性世代為多點霉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子座內(nèi),球形;分生孢子線形,彎曲或呈鉤狀,單胞,無色。子囊殼球形,子囊棒狀,子囊孢子為單胞,無色,橢圓形。
2.2 癥狀。該病主要危害樹木的葉片。葉片受害初期,葉面上出現(xiàn)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呈紅黃色或紅色,有光澤,稍隆起,其病斑邊緣與健部分界清晰、明顯;隨著該病的危害加重,葉面上的病斑不斷擴大,顏色逐漸加深,病部葉肉增厚,病斑上出現(xiàn)許多深紅色小粒點,即為該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到秋末病葉轉(zhuǎn)變?yōu)榧t黑色,正面凹陷,背面凸出,使葉片卷曲;并露出黑色小點,即埋在子座中的子囊殼。病重的植株,葉片上病斑密布,葉色發(fā)黃,造成早期落葉。果實受害,果面出現(xiàn)橙紅色圓形病斑,稍隆起,邊緣不清楚,最后呈紅黑色,其上散生許多深紅色小粒點;果實生長不良,導(dǎo)致出現(xiàn)畸形果,不能食用,且易落果。
2.3 發(fā)生規(guī)律。病菌以子囊殼在染病枯死的落葉上越冬;翌年春季(開花末期)子囊破裂,散出大量子囊孢子,借風(fēng)雨傳播至杏樹嫩葉上危害。該病從展葉期到9月均有發(fā)生,病害始見于4月底,流行于5月中旬,7月病葉轉(zhuǎn)為紅斑點,尤其在多雨的年份及每年的雨季發(fā)生較重。地勢低洼、土壤黏重、管理粗放、樹勢衰弱的果園易染病。
2.4 防治方法。一是加強果園管理,徹底清除病葉、病果,集中深埋或燒毀,以減少越冬病原。地勢低洼易積水的地方要注意排水、中耕,降低果園濕度,減輕該病危害。二是在開花末期和葉芽開放時噴灑0.5∶1∶200的波爾多液。在杏、李樹謝花至幼果膨大期,可連續(xù)噴灑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10 d左右噴灑1次,遇雨要及時補噴。
[1]吳光金.經(jīng)濟林病理學(xué) [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6.
[2]普崇連.杏樹高產(chǎn)栽培 [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