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構建和諧文明社會的基礎和前提,學校是人文教學的主陣地,因此,學校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學價值,大力培育人文精神。文章主要闡述了人文精神與地理學科之間的關系,并且就如何在地理實踐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展開討論,旨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地理實踐教學;人文精神;培育策略
當前,隨著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人們綜合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人文精神已經成為當前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的培育需要以科學精神為基礎和前提,因此,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加強科學精神的建設。地理實踐教學作為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對中學生的人文精神以及科學精神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地理學科與人文精神的內在聯(lián)系
地理學科有著廣泛性和豐富性,其主要描繪了自然、社會以及人文科技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之后,學校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確保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和諧統(tǒng)一。地理知識的學習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區(qū)域地理三部分,充分表明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當前,地理學科建設充分反映了人類社會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比如說人口、資源以及環(huán)境,由此看來,地理教學內容與人文精神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地理實踐教學有著自身所特有的探究性以及實踐操作性,同學們在實踐過程中充分體驗到地理知識中所蘊含的學科精神以及人文精神,充分理解地理學科與生活實際的關系,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地理教師通過加強實踐教學,幫助同學們樹立科學的資源環(huán)境保護觀念,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正確觀念,進而通過不斷提升自我造福社會,充分發(fā)揮人文精神的建設性作用。通過地理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促進人文精神的發(fā)展。
二、地理實踐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精選實踐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成長的階段,其思想意識以及道德精神品質也正處于養(yǎng)成時期,教師要充分抓住的這個時機,加強對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雖然中學生的人生閱歷有限,其思想行為容易受到情緒化的波動,但是其好勝心以及存在感比較強,教師要充分掌握中學生這一階段的心理活動特點,有效的開展地理實踐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找到其在地理實踐課堂中的存在感,調動其地理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確保地理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結合地理實踐教學需要以及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精心選擇實踐教學的內容,制定較為科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目的、有計劃的加強對同學們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教師要結合選擇的教學內容,通過正確價值觀引領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以鞏固人文精神在其心中的地位。
(二)加強探究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以及探究學習能力
傳統(tǒng)的地理實踐教學模式比較落后,同學們在其教學環(huán)境下思維發(fā)展受到阻礙,容易僵化思維。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同學們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容易朝著片面化的方向發(fā)展,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針對此,地理教師要結合地理實踐教學的特色,加強探究式教學,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以此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師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下,要科學劃分班級合作學習小組,提出實踐任務,各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團隊分工、各司其職、提出假設、制定探究方案、合作探究、總結成果。探究式教學比較立體化,不僅可以生動實踐教學內容,而且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感染了班級每一位同學,促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地理學習中,有效的強化了同學們對地理知識的把握,對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進行了充分的了解,與此同時,團隊合作交流、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有效的提高了同學們的探究學習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這也是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一種途徑。
比如說在學習《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以南水北調為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上向同學們普及南水北調的相關資料,引發(fā)發(fā)學生自主思考“我國為什么要進行南水北調?”,并且就南說北調的必要性、可操作性以及實際意義進行正確的表述。各小組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進行討論探究,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思想。
(三)整合校內外資源、加強實踐教學、完善人文精神建設
基礎的理論知識學習無法實現(xiàn)人文精神的全面提升,傳統(tǒng)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育缺乏長久性,有限的課堂教學空間與時間,無法充分挖掘地理知識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師要整合校內外資源,加強實踐教學,以完善人文精神建設。地理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應該有一定的開放性,就是要敢于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束縛,大力發(fā)展地理實踐教學第二課堂,加強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同學們積極融入社會,體會地理與社會以及自然的關系,潛移默化的加強同學們人文精神的建設。比如說教師可以積極組織同學們開展“節(jié)約用水”的活動,聯(lián)合學校餐廳,積極開展“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光盤行動”等活動,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增強自我體驗,強化學生對人文精神的理解。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有效聯(lián)合博物館、天文館等場所,組織同學們參觀,積極弘揚其中的科學精神以及人文精神。從實踐出發(fā),同學們在這個過程中增強了自我體驗,獲取真知。正所謂“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中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觸動自己的內心真處,有利于激發(fā)同學們不斷完善自我,提高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完善人文精神建設。
三、總結
新時代下的人文精神重點強調了生命、人的發(fā)展以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中學地理學科具有科學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雙重屬性,學校地理教師要加強地理實踐教學,充分發(fā)揮地理教學的實際價值。中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需要一個過程,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地理實踐教學模式,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淑媛.地理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高師理科學刊,2017,37(05):107-110.
[2]唐強.“三層次、全程化”實踐教學模式在中學地理課堂的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09):76-77.
[3]陳晗.高中地理實踐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7,(05):92-93.[4]郭慶華.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溫建國(1971—),男,漢族,山西山陰人,本科,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