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凈 沈 捷 劉曉梅
(1.江蘇大學電氣信息工程學院, 鎮(zhèn)江 212013; 2.江蘇科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鎮(zhèn)江 212001)
隨著世界性漁業(yè)資源的匱乏,我國作為水產養(yǎng)殖大國,在漁業(yè)生產中發(fā)揮的作用越發(fā)顯著[1-4]。池塘養(yǎng)殖是人工營養(yǎng)型生態(tài)循環(huán)系統(tǒng),養(yǎng)殖后期,大量的殘余餌料、排泄物以及尸體等沉積,會造成池塘養(yǎng)殖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等物質的濃度快速升高,再加上低水平的溶氧量,從而導致養(yǎng)殖生物抵抗力減弱,引發(fā)疾病[5]。溶解氧是池塘養(yǎng)殖的重要制約因子[6-7]。當水中溶氧量低于1 mg/L時,魚類就會因缺氧而浮出水面,造成浮頭甚至“泛塘”的現(xiàn)象[8]。移動機器人實用性強,可減少人工成本,因此,移動式增氧機是池塘養(yǎng)殖必不可少、最重要的機械設備之一[9-11]。
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機械增氧機多種多樣[12],不同的增氧方式優(yōu)缺點不同[13],傳統(tǒng)增氧機固定在某處或者隨機移動,增氧效果不夠均勻,作用范圍有限,靠近增氧機處溶氧量高,魚類就多;反之則少,導致魚塘面積利用率降低?;诖?,本文提出一種太陽能供電行走式智能增氧機器人。
移動式太陽能增氧機器由太陽能電池板、葉輪、水質監(jiān)測模塊、超聲波測距模塊、水下測距模塊、主控箱和浮筒組成,如圖1所示。其中,主控箱包括電機、智能控制器以及蓄電池等。
圖1 裝置結構示意圖Fig.1 Device diagram1.浮筒 2.太陽能電池板(3塊) 3.主控箱 4.葉輪 5.連接桿 6.水質監(jiān)測模塊 7.超聲波測距模塊(4個,前后左右各一個) 8.水下測距模塊
裝置由太陽能供電整個系統(tǒng),分為手動和自動2種模式。裝置要求手動操控進入安全范圍,然后開啟自動模式。自動模式中,裝置通過避障模塊智能避障行走,行走過程中葉輪將空氣中的氧氣壓入水體進行增氧,水質監(jiān)測模塊實時監(jiān)控溶氧量,同時嵌入式模塊與整個系統(tǒng)進行數(shù)據(jù)交互,實現(xiàn)用戶遠程操控與查看實時數(shù)據(jù)功能。
2.1.1電源模塊
電源模塊規(guī)定,遇到連續(xù)陰雨天氣,或當裝置電量低于30%時會自動報警,通知用戶采用市電對蓄電池充電。
選擇3塊DL-18-60W型(工作電壓12 V)太陽能電板,2個電池容量72 A·h的蓄電池。太陽能板采用“梯子”三面型,確保至少一塊太陽能電池板能夠接收到陽光。
2.1.2嵌入式模塊
HF-LPB100(漢楓WiFi嵌入式模組)可以將物理設備與無線網(wǎng)絡進行連接,再利用UART串口傳輸數(shù)據(jù)。在進行自動控制的基礎上,裝置還使用具有STA和AP 2種可自動切換的通訊狀態(tài):在無線網(wǎng)絡完全覆蓋魚塘時,采用STA(無線終端)模式,此時用戶可以在手機終端上發(fā)送指令進行遠程控制增氧機工作或發(fā)送指令查看實時數(shù)據(jù);在增氧機行走到無線網(wǎng)絡信號差甚至沒有時,通訊自動轉換到AP(熱點)模式,此時只能進行近距離遙控控制。
2.2.1防碰壁測距傳感器
HC-SR04超聲波測距模塊可提供2~400 cm的非接觸式距離感測功能,測距精度可高達3 cm;模塊包括超聲波發(fā)射器、接收器與控制電路。
基本工作原理:采用IO口TRIG 觸發(fā)測距,給至少10 μs高電平信號;模塊自動發(fā)送8個40 kHz的方波自動檢測是否有信號返回,通過IO口ECHO輸出一個高電平,高電平持續(xù)的時間就是超聲波從發(fā)射到返回的時間。
(1)
式中l(wèi)——測試距離
t——高電平時間v——聲速
2.2.2防擱淺超聲波換能器
裝置采用超聲波換能器為核心器件的超聲波測深儀進行水下測距,防止擱淺。由于池塘底部為“弧形”,靠近池壁的地方較淺,將擱淺基數(shù)調整恰當,就可以保證在防止擱淺的同時防止機器碰壁。圖2為超聲波測距系統(tǒng)框圖。
圖2 超聲波測距系統(tǒng)框圖Fig.2 Block diagram of ultrasonic ranging system
2.2.3溶解氧傳感器
水質監(jiān)測即溶解氧的監(jiān)測,采用在線溶氧檢測儀測量水中溶解氧情況,測量范圍:0~200.0 μg/L,精度:±1.0%。
圖4 “之”型程序流程圖Fig.4 Flow chart of program
水質監(jiān)測模塊實現(xiàn)過程如圖3所示,溶解氧傳感器實時監(jiān)測水中溶氧含量,數(shù)據(jù)采集器從溶解氧傳感器中采集的溶氧含量數(shù)據(jù)傳給嵌入式控制器,由傳輸層將嵌入式控制器中的數(shù)據(jù)通過通信服務器傳輸?shù)椒掌鲬孟到y(tǒng),同時將數(shù)據(jù)保存到數(shù)據(jù)庫中,最終用戶可以在PC端和WEB端查看存儲的數(shù)據(jù)。當數(shù)據(jù)顯示溶解氧含量低于2 mg/L時,裝置會自動運行進行增氧,也可以用戶手動增加在這個位置點的增氧時間。
圖3 水質監(jiān)測模塊Fig.3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module
機器人路徑規(guī)劃是指根據(jù)已知條件和限定條件,規(guī)劃一條滿足任務要求的安全、有效、可行的路徑[14-15]。
考慮到風、浪、流、慣性力等環(huán)境的影響[16],裝置的路徑規(guī)劃采取基于蟻群算法[17]的“之”型有限狀態(tài)機模型,程序流程圖如圖4所示。
模型的算法如下:
(1)劃分柵格。根據(jù)傳感器信息將四周區(qū)域進行劃分。規(guī)定所有的柵格都具有5種屬性,障礙屬性Flag、可選屬性Enable、相鄰屬性Near、訪問屬性Visit和關聯(lián)屬性Relative,分為自由柵格和障礙柵格。
(2)機器k被放在位置i處,下一個目標地點為j,期望行走時間t,期望偏角θ,實際行走時間t0,行走速度v,產生偏角θt。τij(0)=τ0,指信息素,規(guī)定一個τmax。路徑的起點為gstart,終點為gend。Dn方向值是Dn-1方向值取反,記為Dn=~Dn-1。當轉角方向記錄值Dn=0時右轉135°,反之左轉。
設定k的初始感覺刺激閾值A=0,高強度信息素節(jié)點控制步數(shù)P=0。
(3)根據(jù)Dn的值找出轉角范圍內臨近的,未被訪問的柵格。計算其關聯(lián)性。柵格標記為1,2,…,i,…,n。
(4)找出關聯(lián)性最高的為下一個位置點。如果τij<τmax,則P++,并進行感應適應操作
A=min(Amax,C(int)(X/P))
(2)
式中Amax——預先設定好的適應刺激閾值最大值
C——增長系數(shù)
X——在高強度信息素中行走的步數(shù)
再進行局部信息更新
τij=(1-ρ)τij+ρΔτij
(3)
(4)
式中Q1——常數(shù)l——已走過的柵格長度
ρ——信息素蒸發(fā)系數(shù)
檢查此時位置是否為gend,若是此路徑為d,否則繼續(xù)找下一個位置。
(5)對比d和歷史最優(yōu)路徑dbest,如果d用時更少且遍歷范圍廣,則規(guī)定d為dbest。
(6)循環(huán)往復M次,直到找到最優(yōu)路徑。
3.2.1風動力分析
增氧機水面行走更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例如風和水。風對增氧機行走的影響分析如圖5所示。圖中Va為相對風速,θ為相對風舷角,α為風動力角,Ma為力矩。
風動力為
(5)
其中
Sa=HD
式中Sa——增氧機迎風面的面積
H——增氧機的長度
D——增氧機干舷高度
圖5 風、水影響分析圖Fig.5 Impact analysis of wind and water
正常天氣下,取最大風速8 m/s,考慮最糟糕的情況,裝置受到正橫風的影響[18],此時的風動力最大。增氧機長2 m,質量50 kg,干舷高度為0.33 m,根據(jù)式(5)算得此時的風動力Fa=0.023 5 T。經測量,此時增氧機偏角范圍為±22.5°。
3.2.2行走范圍分析
如圖6所示,魚塘長100 m,寬25 m,以增氧機中心點畫行走路線圖,在滿足增氧機不碰壁,留出離魚塘壁2 m的安全寬度條件下,得裝置最小行走范圍大約為23.17%。
圖6 行走分析圖Fig.6 Diagram of walking analysis
在同等時間同等條件下開啟由鋼絲線引導、功率同為750 W的傳統(tǒng)增氧機(型號YL),其行走增氧范圍僅7.77%,本裝置遍歷范圍高于傳統(tǒng)增氧機15.4%。
參照文獻[19],分別在晴天和陰雨天氣進行了2次實驗。
實驗于2016年8月18日在實驗基地進行,天氣晴朗,氣溫24℃,水溫23℃,東南風3~4級。實驗在長100 m,寬25 m的魚塘,分為4個測試點,測點1、測點2、測點3、測點4,分別布署在實驗魚塘內的東南西北4個方向隨機各選取一個組,每組分別在0.4 m和0.8 m處進行增氧。開啟增氧機40 min,每10 min記錄一次數(shù)據(jù),每個點不同深度溶氧量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
在同等時間同等條件下開啟由鋼絲線引導、同為750 W功率、YL型號的傳統(tǒng)增氧機,增氧效果如表2所示。
實驗結果:測點1在水深0.4 m處本裝置增氧后溶氧量提升至7.04 mg/L,傳統(tǒng)增氧機遍歷達不到測點1處,溶氧量僅靠增氧波及提高至5.37 mg/L,本裝置同比傳統(tǒng)增氧機增氧量提高了1.65 mg/L;另取測點2在傳統(tǒng)增氧機增氧范圍內,水深0.8 m處本裝置提高溶氧量至5.17 mg/L,傳統(tǒng)增氧機提高溶氧量至4.49 mg/L,本裝置同比傳統(tǒng)增氧機增氧量提高了0.68 mg/L。
表1 溶氧量測量結果(本裝置增氧機)Tab.1 Dissolved oxygen measurement results mg/L
表2 溶氧量測量結果(傳統(tǒng)增氧機)Tab.2 Oxygen content measurement results mg/L
實驗于2016年8月21日在實驗基地進行(圖7)。
圖7 實驗現(xiàn)場Fig.7 Test site
參照文獻[20],陰雨天氣需要增加增氧機的開啟時間以確保魚塘的氧氣含量足夠。當天09:00—15:00,時有下雨,氣溫變化范圍為24~30℃,微風。水溫變化范圍為23~27℃。實驗在2個長100 m,寬25 m的魚塘的同一個位置測量,放置本裝置增氧機的為實驗組,沒有放置增氧機的為對照組。每2 h測試一次,每次增氧機開啟30 min。
實驗結果:同位置處,實驗組對比對照組,使用本裝置后溶氧量提高效果明顯,尤其在中午11:00時測點1溶氧量提升至7.04 mg/L,此時對照組溶氧量為6.21 mg/L,實驗組比對照組溶氧量提高0.83 mg/L,如圖8所示。
同天,第3次實驗并行,在長100 m,寬25 m的實驗魚塘內隨機選一個測試點。09:00開始測試,前0.5 h測溶氧量4次,11:00之后每2 h測試一次,每次增氧機開啟30 min,分別測量0.4 m和0.8 m的日溶氧量變化如圖9所示。
圖8 測試點溶氧量日變化曲線Fig.8 Diurnal variation curves of dissolved oxygen for test points
圖9 測試點不同深度的溶氧量日變化Fig.9 Daily varia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at different depths of test point
增氧機運行時間為09:00—15:00,由圖9可知,增氧機對水體上下層均有增氧,測試點在09:05時由增氧機行走至此,提高溶氧量至6.98 mg/L,提高了2.01 mg/L。
參照文獻[20]的行業(yè)標準
(6)
(7)
式中KLa——任意水溫下的氧質量轉移系數(shù),h-1
C1、C2——t1、t2時的溶氧量,mg/L
t1、t2——C1、C2的讀數(shù)時間,min
Cs——實驗用水飽和溶氧量,mg/L
T——實驗水溫,℃
Qs——增氧能力,kg/h
V——實驗魚塘體積
取測點1,11:00時氧含量為6.99 mg/L、11:30時氧含量為7.05 mg/L,此時水溫為23℃,飽和溶解氧為8.41 mg/L,計算可得本增氧機增氧能力為1.69 kg/h。
通過上述數(shù)據(jù)對比可見,本裝置大大改善了魚溏溶氧量,達到了設計要求。
(1)裝置前后左右各安裝了4個超聲波傳感器,以及底部安裝超聲波換能器,可以防止裝置碰撞及擱淺。
(2)增氧機使用2個工作電壓12 V、工作電流32 A的電機(pds-600型)為直徑42 cm的葉輪提供增氧動力。太陽能電板9.6 h可以為2個72 A·h的蓄電池(6-QW-72(700)-L型)充滿電,由蓄電池向電機供電持續(xù)2.3 h,可滿足需求。
(3)機器人智能行走增氧效果提升明顯,溶氧量較低時,平均提高溶氧量2.0 mg/L。
(4)使用水下探測器與超聲波避障的結合,確保了裝置能完成遍歷,完成度至少可達到23.17%。
1 張小康,許肖梅,彭陽明,等.集中式深水網(wǎng)箱魚群活動狀態(tài)遠程監(jiān)測系統(tǒng)[J/OL].農業(yè)機械學報,2012,43(6):178-182.http:∥www.j-csam.org/jcsam/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20632&flag=1. DOI:10.6041/j.issn.1000-1298.2012.06.032.
ZHANG Xiaokang, XU Xiaomei,PENG Yangming, et al. Centralized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for bred fish in offshore aquaculture cage [J/OL].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12,43(6): 178-182. (in Chinese)
2 曾洋泱,向歡,劉新庭.水產養(yǎng)殖水質監(jiān)控技術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漁業(yè)現(xiàn)代化,2013,40(1):40-44.
3 美國科學院國家研究委員會.魚類與甲殼類營養(yǎng)需要[M].麥康森,李鵬,趙建民,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4 王志勇,江濤,王喜,等.標準化池塘養(yǎng)殖自動投餌系統(tǒng)設計[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0,41(8):77-80.
WANG Zhiyong, JIANG Tao,WANG Xi, et al. Design of automatic feeding system in standardization pond culture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10,41(8): 77-80.(in Chinese)
5 劉文珍,徐節(jié)華,歐陽敏.淡水池塘養(yǎng)殖增氧技術及設備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江西水產科技,2015(4):41-45.
6 趙建,朱松明,葉章穎,等.循環(huán)水養(yǎng)殖游泳型魚類攝食活動強度評估方法研究[J/OL].農業(yè)機械學報,2016,47(8):288-293.http:∥www.j-csam.org/jcsam/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60838&flag=1. DOI:10.6041/j.issn.1000-1298.2016.08.038.
ZHAO Jian, ZHU Songming, YE Zhangying, et al.Assessing method for feeding activity of swimming fishes in RAS [J/OL].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16,47(8): 288-293. (in Chinese)
7 蔣建明,史國棟,趙德安,等.基于Zigbee通信的節(jié)能型混合式機械增氧系統(tǒng)[J/OL].農業(yè)機械學報,2013,44(10):242-246.http:∥www.j-csam.org/jcsam/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31039&flag=1. DOI:10.6041/j.issn.1000-1298.2013.10.039.
JIANG Jianming, SHI Guodong, ZHAO De’an et al. Energy-efficient hybrid mechanical aeration system based on Zigbee communication [J/OL].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13,44(10): 242-246. (in Chinese)
8 袁麗.魚類浮頭防治技術探析[J].農技服務,2015(1):164-165.
9 顧海濤,王逸清.我國池塘增氧技術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漁業(yè)現(xiàn)代化,2014,41(5): 65-68.
10 高國琴,李明.基于K-means算法的溫室移動機器人導航路徑識別[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4,30(7):25-33.
GAO Guoqin,LI Ming.Navigating path recognition for greenhouse mobile robot based on K-means algorithm[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4,30(7):25-33.(in Chinese)
11 賈士偉,李軍民,邱權,等.基于激光測距儀的溫室機器人道路邊緣檢測與路徑導航[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4,31(13):39-44.
JIA Shiwei,LI Junmin,QIU Quan,et al.A new corridor edge detection and navigation algorithm for greenhouse mobile robots based on laser scanner[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4,31(13):39-44.(in Chinese)
12 張祝利,顧海濤,何雅萍,等.增氧機池塘增氧效果試驗的研究[J].漁業(yè)現(xiàn)代化,2012,39(2):64-68.
13 管崇武,劉晃,宋紅橋,等.涌浪機在對蝦養(yǎng)殖中的增氧作用[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2,28(9):208-212.
GUAN Chongwu,LIU Huang,SONG Hongqiao, et al.Oxygenation effect of wave aerator on shrimp culture[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2,28(9):208-212.(in Chinese)
14 柴劍.智能掃地機器人技術的研究與實現(xiàn)[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
CHAI Jian.Research and intelligent sweeping robot technology [D].Xi’an: 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in Chinese)
15 李偉.移動機器人路徑規(guī)劃技術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數(shù)字化用戶,2013(22):216.
16 陳鵬,李彩虹.移動機器人混合式全遍歷覆蓋路徑規(guī)劃算法[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3,27(5):22-27.
CHEN Peng,LI Caihong. A hybrid algorithm of complete coverage path planning for mobile robot [J].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3,27(5):22-27. (in Chinese)
17 WANG Zhongli,LIU Yunhui. Pose control of a lake surface cleaning robot using backstepping and polar coordinates[J]. Advanced Robotics,2010,24:537-557.
18 邢政.風對船舶運動的影響及估算[J].航海,2015(4): 38-40.
XING Zheng.Effects of wind on ship motion and its estimation [J]. Marine Technology, 2015 (4): 38-40. (in Chinese)
19 康安娜. 淺析增氧機使用原則與池塘溶解氧變動規(guī)律的關系[J].黑龍江水產,2012(6):34-36.
20 SC/T 6009—1999 增氧機增氧能力試驗方法[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