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植保植檢站 鄭太華
水稻螟蟲,又名水稻鉆心蟲,是水稻的重要害蟲,發(fā)生較為普遍的是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在豫南地區(qū)最為常見是二化螟和三化螟。
二化螟第1代為主害代,越冬代成蟲4月中旬始見,5月上中旬盛發(fā),因越冬場所的不同,羽化很不整齊,可一直持續(xù)到6月上旬。第1代幼蟲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害早栽早發(fā)的春稻,造成大量枯心、枯鞘,減產顯著。二化螟2代幼蟲在7月下旬發(fā)生,為害比較分散,但生育期較短的水稻品種,常會遭到二化螟第2代集中為害,造成大量白穗,產量損失嚴重。
水稻螟成蟲喜歡在茂盛、高大、粗壯稻田里產卵,多產于葉鞘或基部葉片上;卵塊由10~200粒排成魚鱗狀,長13~16 mm,寬3 mm,乳白色至黃白色或灰黃褐色;幼蟲灰褐色,頭紅褐色,長10~28 mm,體背有暗棕色縱線5條;末齡幼蟲體長20~30 mm,全體淡褐色,背面具紅棕色條紋;蛹長10幼蟲灰褐色,頭紅褐色,長10~28 mm,體背有暗棕色縱線5條13 mm,米黃色至淺黃褐色或褐色。蛾子:灰黃褐色,體長10~20 mm,外緣有7個小黑點;雌蛾前翅中間有一灰黑色斑點,下面還有3個灰黑色斑點。二化螟在當地每年發(fā)生1~5代,以幼蟲在稻茬、稻草中或其他寄主的莖稈內、雜草內、土縫等處越冬。第2年氣溫高于11 ℃時開始化蛹,15~16 ℃時成蟲羽化。
水稻螟幼蟲孵化后,沿葉片爬向葉鞘,鉆入植株下部近水面的葉鞘內群集為害,將葉鞘吃剩一層皮,形成枯鞘。幼蟲到2~3齡時,開始鉆蛀稻稈,竄食截斷水分養(yǎng)分的輸送,形成枯心苗或白穗,在節(jié)基部蛀入,形成枯孕穗。
早期被害的枯心株,在水稻枯死之前,莖稈內幼蟲幾乎全部轉移到附近的植株上為害。
長勢繁茂、莖稈粗壯的中晚熟品種受害重。超稀植或高肥水田塊,色澤濃綠,株型高大,受害重。而葉片狹窄、植株矮、分蘗少的品種受害輕。
1.濕度。幼蟲可在濕度大環(huán)境中生活,短時間水上漂浮。干旱(曬田)可使蛹干癟死亡,蛹和幼蟲死亡率升高。
2.溫度。冬后10 ℃左右越冬幼蟲開始醒蜇,幼蟲適宜溫度 15~22℃,蛹適宜溫度20~23 ℃,成蟲適宜溫度 18~23 ℃。
3.橋梁田。早、中、晚混栽。
4.肥力。施氮肥過量,組織柔嫩,葉色濃綠,生長茂盛的田塊,受害將加重。
二化螟在信陽市有加重危害的趨勢,其原因是:耕作制度的改變;氣候的改變, 品種感蟲; 對常規(guī)農藥產生抗性;收獲方式的改變。
由于二化螟除為害水稻外,還能為害玉米、油菜、高粱、甘蔗、蠶豆、茭白、麥類以及蘆葦、稗、李氏禾等雜草。合理安排冬作物,及早處理有蟲稻草和雜草,最好將有害稻草和雜草燒掉。灌水殺蛹,即在二化螟初蛹期采用烤田、擱田或灌淺水,以降低化蛹的部位,進入化蛹高峰期時,突然灌深水10 cm以上,經3~4 d,大部分老熟幼蟲和蛹會被灌死。
每667 m2用50%殺螟松乳油50~100 mL或1.8%阿維菌素3000~4000倍液,也可選用5%銳勁特膠懸劑30 mL等農藥。對于抗病能力差的品種可提前施噴,預防2次,第1次在水稻孕穗打苞期(劍葉與倒2葉葉枕相齊),第2次在水稻抽穗期,若水稻長勢及天氣有利于病情發(fā)展,隔7~10 d第3次用藥,可選用咪鮮胺、乙蒜素、三環(huán)唑、稻瘟靈或春雷霉素防治。
三化螟食性單一,只為害水稻,以幼蟲蛀莖為害為主,在分蘗期形成枯心,在孕穗期至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轉株為害形成蟲傷株,枯心苗和白穗是其后期主要表現癥狀。蛾子具趨光性,喜在多肥、嫩綠的水稻上產卵。成蟲喜歡在生長旺盛的稻田產卵,以水稻分蘗盛期、孕穗后期產卵較多;拔節(jié)期、齊穗期、灌漿期較少。卵常產于距葉尖6~10 cm的葉片上,蟻螟侵入率高。齊穗后,蟻螟侵入率較低。一個卵塊孵化的蟻螟在附近稻株侵入為害,造成“枯心團”或“白穗團”。三化螟為害稻株一般1株內只有1頭幼蟲,轉株1~3次。
一年發(fā)生3代,第1代同二化螟基本同步,稍微偏晚,但數量較少;第2代在7月上中旬發(fā)生,主要為害晚栽的麥茬稻造成枯心。三化螟第3代為信陽主害代,主要在生育期偏長,8月中旬前不能齊穗的田塊造成大量白穗,受害嚴重的田塊白穗率可達20%。一是通過選用抗耐病水稻品種,實施水稻“三控”施肥及健身栽培技術等,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蟲害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來進行防控,在生產過程中春季結合翻耕灌水滅蛹,防控水稻螟蟲。二是生態(tài)調控技術,在田間種植大豆、芝麻等,建造天敵誘集和保育帶。三是生物防治技術,保護利用天敵,水稻大田7月中旬前不用化學農藥,為稻田蜘蛛及卷葉螟絨繭蜂等天敵種群生長營造適宜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自然天敵控害作用,或采用稻鴨共育防病控草技術,或利用生物農藥劑防治病蟲,如應用枯草芽孢桿菌防治水稻紋枯病或稻瘟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