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摘要】本文論述初中語文“四層引導閱讀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操作要點和應用效果,從“學生自讀”“師生共讀”“訓練積累”到“補充拓展”四個層次漸次深入、拓寬,幫助學生掌握讀寫規(guī)律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四層引導閱讀教學法 學生自讀 師生共讀 訓練積累 補充拓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A-0036-04
初中語文“四層引導閱讀教學法”之“四層”,即“學生自讀”“師生共讀”“訓練積累”“補充拓展”四個漸次深入、拓寬的層次?!皩W生自讀”是起始層次,這個層次借助導學案進行任務驅動?!皫熒沧x”層次,教師以學生的質疑及教師設置的主問題為出發(fā)點,引導點撥學生解決他們在自讀層次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從而更透徹地理解文本?!坝柧毞e累”層次,教師從文本中選取一個有價值的點進行語言表達訓練,鞏固知識、提升能力、強化積累。“補充拓展”層次,教師選取一篇與主講課文有關聯(lián)的文章給學生閱讀,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拓展學生的思維。教師在四個層次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掌握讀寫規(guī)律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理論基礎
(一)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fā)揮指導作用: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2.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3.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xié)作學習。引導的方法包括:提出適當?shù)膯栴}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啟發(fā)誘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糾正和補充錯誤或片面的認識。
(二)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認為教會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抓手。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閱讀能力是基礎的基礎。閱讀的價值不僅在于閱讀本身,更在于對人的素質的全面影響。訓練,是師生互動的基本形態(tài)。教師著眼于指點閱讀門徑,學生致力于自求理解,自致其知。中學語文特級教師蔡澄清認為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是通過教材的學習獲得知識,運用知識進行訓練,提升能力,將能力運用于實踐中,實現(xiàn)知識的豐富、拓展和創(chuàng)新。
二、操作要點
(一)第一層:學生自讀
教師通過任務驅動,使學生掃清閱讀障礙,初步整體感知課文,獲得對文本的原初印象,并能提出問題。
1.導入新課。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運用引趣導入法、激情導入法、設置疑問導入法、圖片導入法等多種形式,借助有生活氣息、富有時代感的材料導入,這能橋接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聚焦。如教師在導入《老王》一課時可屏顯圖片《角落里的無奈》并導入:“愛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美德,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像老王那樣的不幸者。今天我們學習楊絳的《老王》,感受作者對不幸者同情、尊重、關愛的情懷?!庇秩纭墩勆芬徽n,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用多媒體播放公益廣告《我23歲》,要求學生談觀后感:“視頻中這批斗志昂揚的年輕人,‘年輕不可看輕,充滿震撼人心的正能量,積極、陽光!生命對于每個人而言只有短短幾十年,怎樣才能活出最精彩的人生?”再如《背影》一課,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可屏顯圖片《寒風中,父母抹淚久望北京西站執(zhí)勤兒子站崗》,要求學生從父母的角度談感想:“孩子永遠是父母的牽掛。這位武警戰(zhàn)士落淚表明他讀懂了父母。今天我們學習的《背影》中,作者也流淚了,他讀懂父愛了嗎?”在當前這個資訊發(fā)達的讀圖時代,學生通過各種媒體接觸到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這些圖片、視頻中不乏正能量,我們力圖把這些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建立生活與語文的聯(lián)系。另外,因為本教學模式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是在課堂上進行,沒有課前預習,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導入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
2.用“導學案”將自讀任務呈現(xiàn)給學生。導學案中的自讀任務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默讀課文,借助課文注解及工具書掌握、積累字詞。為了使學生掌握得更牢固,教師可設置小組交流檢查最難記的(或最易混淆的)字音、字形和最難理解的詞語等環(huán)節(jié)。第二部分是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后疏通文意。對于初中生而言,放聲朗讀往往能幫助他們疏通文意。疏通文意一般按以下思路:記敘文:①編寫段落提綱;②文章寫的人物(景物、事物)有什么特點?③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④作者選擇什么材料表現(xiàn)中心思想?⑤作者怎樣組織材料?遵循什么寫作順序?如何安排詳略?……說明文、議論文則根據(jù)問題調整要求。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由“扶”到“放”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導學案還呈現(xiàn)了疏通文意后“質疑”的任務。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能摸到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xiàn)疑問。”導學案中有“我覺得不理解的內容是? ? ? ”的任務。這鼓勵學生細讀文本。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來源于在理解教材時產生的矛盾和沖突。學生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遇到想不通、繞不過的地方,教師要鼓勵學生思考。獨立思考不能解決的,開展討論;討論不能解決的,提交老師,可以作為下一課時閱讀活動的起點。提出質疑的問題可涉及詞語、句式的運用,寫作手法,情節(jié)的發(fā)展、沖突,人物的表現(xiàn)方式,段落的安排等。
如《背影》一課的教學,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①父親很老了嗎?
②“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為什么這樣說?
③父親寫到身體平安,但是又說“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二者互相矛盾嗎?
④“不知何時再能相見”,本來“我”和父親關系不好,現(xiàn)在又想見,為什么?
⑤“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怎么理解?
⑥父親本已說不送“我”,為何躊躇了一會兒還是要和“我”一起去?
⑦作者為什么寫父親的背影而不寫父親的外貌?
⑧紫毛大衣很貴吧?父親穿得那么寒酸,為什么給“我”這么貴的衣服?
……
其中②⑤等問題可以通過學生討論交流,或者教師稍加點撥就可以解決,對于那些學生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其整理歸納,成為第二課時研讀的抓手。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研討“不明白的內容”,教師巡堂,相機參與討論、解疑。
“學生自讀”一般安排一課時。
(二)第二層:師生共讀
本層次是在第一課時學生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礎上,以問題驅動學生繼續(xù)深入研讀文本,“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葉圣陶先生說過:“……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會。老師也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們開竅就行?!笔荛啔v所限制,學生會存在讀不透或誤讀之處,教師可以在第一層次對學生的閱讀體驗有了足夠了解的基礎之上,通過問題任務驅動,指點學生繼續(xù)讀透。按葉圣陶先生所言,這種“指點”必須要言不煩,富于啟發(fā)性。故本層次設置的引讀問題應盡量簡潔。
師生共讀的問題可來源于學生在閱讀中的生成,這樣的課堂教學目標源于學生,學生學習起來有更強的內在動力。如上一層次中列舉的《背影》一課,問題④⑥等學生質疑未能解決,一是因為不了解相關背景,二是因為對文句理解不透。這些問題可歸納梳理為“父親對‘我的愛是怎樣的愛?”“‘我對父親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兩個問題。
師生共讀的問題,也可以是教師從閱讀者的角度提出的能夠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的富于啟發(fā)性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本更進一層的感悟上來??梢詮奈恼聵祟}、文章內容、關鍵詞句和文章特點等角度設計主問題,還可以從師生對文章的閱讀體驗的角度設計問題。
“師生共讀”環(huán)節(jié),注重的是“共”,而非直接把結論呈現(xiàn)給學生。對于問題的解決,主要是“點撥思考”,“點”即點要害,抓重點;“撥”即撥疑難,排障礙。教師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針對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xiàn),因勢利導,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以達到掌握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的目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參與的空間(如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切磋交流、學習小組圍繞問題探討爭論等),力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如《談生命》一課中,緊承上一節(jié)課的閱讀體驗,教師提出:“上節(jié)課我們找到了最能表達課文主題的語句,現(xiàn)在讓我們來領悟其中的深層含義,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談對生命本質意義的認識。”(多媒體顯示教師選定的3個關鍵語句,學生可以再另選2~3個語句來解釋。)
點撥思路:①先理解每句中的關鍵詞“入?!薄八篮薄翱諝ぁ薄翱鞓泛屯纯唷薄霸启琛薄包S昏”的含義,再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理解。②生活體驗可以是來自學校、家里、社會的學習、生活經歷、經驗和感受。③理解可以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大家要大膽靈活地說出來。
教師總結:生命的本質和規(guī)律在于蓬勃生長、奮勇前進,任何力量也無法阻礙、壓制它;它始而渺小微弱,繼而強健壯大,終而消亡,其間幸福與痛苦、順利與曲折相伴相隨。希望你的一生有豐富多樣的經歷,真正體驗到人生的美好。
又如《散步》一課中,教師根據(jù)閱讀體驗提出的主問題是“在字里行間,我看到一個? ? ? ?的家?”
點撥思路:①感悟人物形象。②品析“太遲”“總算”“又”“摸摸”等詞語。③體會這一家人的濃濃親情。
總之,教師在點撥過程中應更多地給學生提供方法、策略,幫助學生讀懂文章,最終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
(三)第三層:訓練積累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學習的出發(fā)點在“知”,而終點在“行”。所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應該有充分的訓練和豐富的積累。積累是素養(yǎng)、策略、基礎、目標與要求。積累應轉化為語文教學行為,讓學生在知識、方法、情感和思維方面有豐厚的收獲。積累可以是在課堂上習得優(yōu)美語言,識記語言材料,學會品味、揣摩、感悟和欣賞優(yōu)美、精彩的語言,學會語言積累的方法,發(fā)展讀寫能力。
本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充分研讀課文之后,將通過教材的學習獲得的知識用于實踐以提升能力的集中訓練。根據(jù)不同課文的特點,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點”。
有的課文本身就是積累的好材料,可以進行美文朗讀、朗誦訓練、美句摘抄、好詞積累等。如《春》《散步》《紫藤蘿瀑布》《安塞腰鼓》等課文以及眾多精妙的古詩文、現(xiàn)代詩都是極好的朗讀、朗誦材料。教師要求、指導學生通過朗誦傳遞出作品的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配樂朗誦、分角色朗誦、男女輪誦、個人小組集體輪誦等多種形式增強朗誦的感染力。而美句摘抄、好詞積累則要求學生用工整的字體將好詞佳句抄寫在專用的積累本上。
有的課文內容可作為語言訓練的載體,用于設計小練筆。①仿寫學用。如《談生命》小練筆一:請用“生命還像……”的句式仿照課文寫一句話。小練筆二: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這句話,另寫兩個句子。②遷移拓展。如《背影》小練筆:作者通過“背影”讀出了父愛,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讓我們讀出父母之愛的細節(jié)?請大家用200字到300字寫一寫。③讀后隨感。如《植樹的牧羊人》小練筆: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很多默默“植樹”的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種植著希望和幸福。你認識或聽說過這樣的人嗎?請你準備3分鐘后跟老師、同學們說一說。④變體改編。把古詩改寫、擴寫成一段文字。⑤補說續(xù)寫。補寫人物的心理、續(xù)寫故事的結局等。⑥技法實踐。借鑒具體的寫作手法訓練。
訓練積累的環(huán)節(jié)為實時訓練,一般都當堂完成。檢查的方式有:①集體展示、小組展示、個人展示。適用于朗讀、朗誦訓練。②小組長檢查。適用于摘抄積累訓練。③教師點評。教師巡堂了解學生的訓練情況,或者抽查口頭表達(做好記錄,一個學期內保證班內學生機會均等),教師點評力求以點帶面,提煉出評價標準,讓全體學生都能用來衡量自己的訓練成果,或是讓小組長用于評價本組組員的訓練成果。如仿句的內容、句式,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與要求等。④小組內討論交流、分享對話。⑤教師收集批閱。
本模式在閱讀后集中訓練,力求簡潔,一課突出一個訓練點,爭取三年的訓練形成序列。我們力求:①訓練意圖明確。要清楚訓練旨在提高學生哪一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②訓練要求清楚。必須讓學生得到明確的指令,明白應該怎樣做。③訓練難度適宜。難度要求應是略高于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和能力,大多數(shù)學生踮一踮腳就能夠得著。④訓練方式適當。訓練方式要切合訓練意圖,適合具體的教學內容。⑤處理好訓練和文本的關系。以文本為基礎,切合文本特點。⑥訓練的量要適當。
(四)第四層:補充拓展
本層次是介于單篇閱讀與群文閱讀之間的一種教學活動,是完成了課內篇目閱讀活動的拓展或升華。教師以課文為依據(jù),在題材、內容、主題、表現(xiàn)手法乃至風格特色等方面,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一篇相關的文本,為閱讀教學增容,拓展閱讀視野,開闊閱讀路徑,激活閱讀思維。補充的文本除了優(yōu)秀經典作品,還可以是鄉(xiāng)土教材、學生自己的作品等,部分自讀課文亦可作為補充閱讀的材料。向學生提供的方式可為“耳讀”(教師或者學生朗讀),亦可“目讀”(印發(fā)或白板展示閱讀材料)。教師可就情節(jié)、環(huán)境、手法、結構、主題、語言等進行引導。拓展學習的方法有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尋找印證等。
如《回延安》一課,教師可補充拓展《延安頌》《延安,我把你追尋》等關于“延安精神”的作品;《植樹的牧羊人》一課,教師可補充拓展主題相似的《楊善洲的故事》;《孫權勸學》一課,教師可補充拓展人物經歷相似的《北史·傅永列傳》。
補充拓展的文章要求學生知文意、作比較、有感悟。如《老王》一課,選擇了《老嫗》來拓展閱讀,教師給出提示性的問題幫助學生讀懂文意,然后從不同的角度比較《老王》《老嫗》這兩篇文章,最后引發(fā)關于卑微與高貴的思考與感悟。
補充拓展層次讓學生在不同內容的交叉、比較、整合中開闊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五)關于小組建設的思考
在本教學模式中,四個層次都有小組討論交流的環(huán)節(jié),因此,小組建設是開展本教學模式的關鍵,我們一般按座位將學生劃分為四人小組或六人小組。如何才能讓小組討論不流于形式,而是學生思維的碰撞、交匯、交鋒?我們做了不少的嘗試與摸索,如組員搭配更為和諧、互補,教師指令更為明確,不能用“請大家討論、交流”等籠統(tǒng)的教學語言,但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我們將繼續(xù)探索。
三、應用效果
(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在課堂上有讀、思、寫、說、聽等活動,每一項活動都開展得很充分,教師關注學生的面很廣,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改變了“一言堂”的沉悶局面。
(二)提高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語文習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上閱讀(包括默讀、朗讀)的時間多了,書面表達(包括導學案、訓練積累等)的機會多了,口頭表達(包括討論、交流、展示、回答等)的機會也多了,并且經常查閱工具書、圈點勾畫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素養(yǎng)得到提高,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三)提高了語文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及學科素養(yǎng)。為了達到“四層引導閱讀教學法”的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深入研讀課文,并擴大閱讀面,增加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儲備,更深入地認識學生,才能引導學生閱讀,幫助學生提升。所以,本教學模式成為促使語文教師提高業(yè)務水平及學科素養(yǎng)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