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
前段時間,銀聯聯合商業(yè)銀行推出了銀行業(yè)統一移動支付APP“云閃付”,意在“統一接口標準、統一用戶標識、統一用戶體驗”為原則,實現銀行業(yè)競合有序、共商共建、共享共贏,助推銀行業(yè)移動支付服務全面提升。
支付領域的又一場戰(zhàn)役打響了。
銀行業(yè)“統一入口”究竟是何方神圣?
這些年,銀行忙著互聯網轉型,APP幾乎是其手機端的唯一入口,正忙著加大資源投入,優(yōu)化用戶體驗,突然來一個“統一APP”,這代表什么呢?
其實,所謂的銀行業(yè)統一APP就是云閃付。大家日常聽到的諸如Apple Pay、華為Pay、小米Pay等,其實都是云閃付產品,背后用的是NFC技術。
作為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創(chuàng)新型支付T具,單單從支付體驗上看,云閃付的確帶來了重大的升級,不過,其市場推廣效果并不算理想。隨著二維碼支付的合規(guī)化,推廣云閃付的勢頭也就大不如前了。
此次重磅推出的“統一入口”,雖然沿用了云閃付的名字,但從產品功能上看,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支付工具本身,更像一個集線下支付(支持二維碼支付和狹義上的云閃付)、轉賬還款、金融便民生活、銀行開戶、信用卡申請、銀行卡優(yōu)惠、銀行卡管理、電商購物等多種場景于一身的“手機錢包”類產品。
其實,銀聯之前也有一款類似的產品,叫“銀聯錢包”,只不過這一次將分散在各家銀行APP中的特色服務進行有機整合,形成特色鮮明的統一服務體系,也就成了“統一入口”,意在集行業(yè)之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yōu)質、全面的服務。
倚天一出,誰與爭鋒。
據悉,伴隨全新的統一入口“云閃付”APP的發(fā)布,包括原有“銀聯錢包”“云閃付”等在內的銀聯原有各類服務C端用戶的APP都將退出市場,不過,統一入口與銀行白身的手機銀行依舊是并行不悖的,“不爭搶各行現有B端商戶和C端用戶,不排斥各家銀行APP,不是各手機銀行疊加,而是與各家銀行APP相互補充、互相導流”。
統一入口的誕生,告別銀行APP“單打獨斗”
雖然銀聯“統一人口”不會取代銀行的手機APP,但毫無疑問,在真正高頻的轉賬還款、便民生活與優(yōu)惠支付等幾個功能模塊中,新版云閃付同銀行的APP是存在競爭關系的。
由于云閃付匯集了各家銀行之所長,自然更具競爭力。除融資、理財等低頻功能外,用戶在高頻的便民場景支付中,優(yōu)先選擇的肯定是云閃付而非手機銀行APP。而互聯網領域高頻打低頻是不變的真理,掌握了高頻人口,才有競爭力,失去了高頻人口,必敗無疑。
既然如此,銀行支持云閃付的動力究竟在哪里?
在當前的支付市場格局下,無論是銀行還是銀聯,單打獨斗都無力顛覆移動支付的雙寡頭格局,而合作聚力,或許尚可一戰(zhàn)。
繼2015年“雙十二”期間銀聯聯合20余家銀行隆重推出云閃付支付品牌后,2016年,各自又推出了二維碼支付產品,2017年5月,銀聯又聯合40余家商業(yè)銀行推出銀聯云閃付二維碼產品,持卡人通過銀行APP可實現銀聯云閃付掃碼支付。
每一次大的發(fā)布,與之相伴的,都是轟動一時的用戶補貼活動。以最近的一次活動來舉例,2017年6月2日起,在全國40個知名商圈約十萬家商戶,使用銀聯云閃付揮卡、手機以及掃碼支付,均可享受6.2折優(yōu)惠回饋。力度不可謂不大,筆者身邊不少人也都在這段時間“薅過羊毛”。然而,補貼之后,一切回歸正常。
問題出在哪里?筆者曾在《銀聯布局線下支付,走過哪些彎路?》一文中總結過銀聯二維碼支付產品未達到市場預期的原因,認為問題出在獲客成本上。
所以,還能怎么辦呢?只好集行業(yè)之力,把大家最吸引用戶的資源匯集在一起,變非剛需為弱剛需,變弱剛需為強剛需,漸次提升用戶粘性,打造一個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超級人口。
面對怎樣的市場格局和用戶習慣
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末,金融IC卡累計發(fā)行30.16億張,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聯網商戶2067.20萬戶,POS機具2453.50萬臺,其中支持接觸式受理(可理解為云閃付)的POS終端數量為1370.07萬臺。
單從數據上看,數量不可謂不多,不過截止2017年7月的數據顯示,中國小微企業(yè)名錄收錄的小微企業(yè)已達7328.1萬戶,從這個角度看,POS終端的覆蓋率依舊偏低。
支付清算協會曾做過一個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線下支付場景中,77.25%的用戶每次支付金額在100元以下。顯然,銀聯POs機恰恰沒有覆蓋老百姓線下高頻支付場景——小商小販,這也是二維碼支付能夠牢牢占據線下高頻場景的重要原因。
不過,考慮到新版云閃付APP也是支持二維碼支付的,所以,線下場景端的硬件劣勢不存在了。接下來要重點解決的,是用戶和商戶的意愿問題,用戶為何選擇云閃付APP?商戶為何要布局銀聯二維碼?
隨著網聯的誕生,未來有望產生統一標準的二維碼,屆時,商戶只需展示一個二維碼,便可兼容第三方支付和銀聯的掃碼付工具,可視作一種官方的超級聚合支付產品。商戶端問題也可迎刃而解,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用戶的選擇。
支付清算協會數據顯示,第三方支付機構處理的網絡支付筆數和金額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這種高增長的趨勢,短期內尚未看到拐點。
而從第三方支付與商業(yè)銀行業(yè)務量對比來看,商業(yè)銀行在總金額上仍占據壓倒性優(yōu)勢,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筆數已經遠遠超過了商業(yè)銀行,增速也遠高于后者。單看收單市場,第三方支付的筆數和金額均已超過商業(yè)銀行,占比分別為63.29%和62.83%。
所以,對于新版云閃付而言,其核心任務便是要縮小這種差距。靠什么,當然是用戶。
艾瑞移動APP指數顯示,2017年11月,微信的月度獨立設備數是95573萬臺,支付寶是55280萬臺,銀聯錢包為618萬臺,差距還很大。
從銀聯錢包的用戶增長來看,2017年上半年,月度獨立設備數整體呈下降態(tài)勢,7-11月,數據開始逐步增長,但2017年11月的數據也就比2016年12月的數據略高而已。
統一入口能改變現有市場格局嗎?
也許正因為銀聯錢包的表現不佳,我們看到統一入口云閃付橫空出世了。那么,新版云閃付能夠改變現有的市場格局嗎?靠什么去改變呢?
從目前的布局看,云閃付把寶押在特色功能上。
實話講,新版云閃付匯集了一些特色功能,比如一站式申請各類銀行卡賬戶及信用卡、跨行銀行卡管理(支持借記卡余額查詢、跨行交易動賬通知、交易明細查詢服務,以及包括信用卡賬單查詢、信用卡還款在內的信用卡全流程服務)、一次性查看各大銀行全面的權益優(yōu)惠等,但對筆者而言,新版云閃付最具吸引力的大概是各類銀行卡優(yōu)惠信息,不僅僅是信息展示,而且可以形成信息到位置到支付的閉環(huán)。
官方稱,“云閃付”APP集合支持各類支付工具和支付場景下的返現、立減、折扣、激勵金等營銷活動信息展示、優(yōu)惠獲取和消費省錢,支持境內超過100家銀行營銷活動及重點卡產品權益展示,在“云閃付”APP首頁可一次性查看各家銀行餐飲、住宿、出行等各類優(yōu)惠權益,不用再分別打開每家銀行的APP,“云閃付”APP還支持綁定銀行卡權益自動識別,可基于地理位置主動推薦附近優(yōu)惠及權益。
至于轉賬匯款、便民生活服務等功能,云閃付有的,支付寶、微信等APP也都有。
所以,問題來了,單靠這一點,能夠扭轉用戶習慣、強化用戶對云閃付的使用粘性嗎?恐怕未必。先不說第三方支付會不會依樣畫葫蘆,也為各大銀行提供權益優(yōu)惠的展示窗口,單說各大銀行的權益優(yōu)惠本身,說到底還是一種用戶補貼,而在當前的市場環(huán)境下,靠補貼已經難以支撐起一個超級APP的崛起,無數其他的APP都證明了這一點。
真正的破局點,只能來白于解決痛點問題的剛需,只有剛需,才能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只是支付領域仍未滿足的剛需在哪里?
銀聯方面曾公布這樣一組信息:“在場景拓展方面,銀聯在地鐵公交等民生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如廣州地鐵全線開通銀聯手機閃付,短短兩個多月,日閃付交易筆數已達到近30萬筆,且手機閃付的占比不斷提高,領跑各類移動支付產品,憑借‘一揮即付的極致便捷受到廣大乘客青睞”。
可見,未被滿足的剛需場景還在,未來仍有變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