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建華
渭南創(chuàng)傷手足外科醫(yī)院顯微外科,陜西渭南 714000
足部軟組織少,血液循環(huán)流通較為不通暢,在受傷會出現組織缺損,其治療與修復是臨床上較為困難的問題之一。在過去的治療中臨床上要把露在外面的固定物拿出來再用固定支架或石膏外固定,對外露骨表面要進行鉆孔,并且需要對其長期換藥,等待肉芽生長后植皮修復,這種方法治療時間長,治療不徹底,易出現并發(fā)癥例如骨不連、慢性骨髓炎等[1]。近年來,顯微外科技術在臨床上得到發(fā)展及應用,也不僅能減少感染發(fā)生率,還能根除壞死組織,促進患者早期恢復,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研究表明[2]:將顯微外科皮瓣移植用于足部軟組織缺損修復中效果理想,能提高修復成功率,促進患者早期恢復,但是該結論有待驗證。為了探討顯微外科皮瓣移植修復在足部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效果。該院選取于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應用顯微外科技術修復足部皮膚軟組織缺損30例患者,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足部軟組織缺損患者30例,觀察組15例,男8例,女7例,年齡 26~70 歲,平均年齡(51.9±1.8)歲,平均病程(12.7±1.6)d;對照組 15 例,男 10 例,女 5 例,年齡 27~68 歲,平均年齡(52.4±1.5)歲,平均病程(13.0±1.7)d;30例患者病因:慢性潰瘍8例,足部出現腫瘤手術移除患者6例,足部貼骨瘢痕7例,足部外傷創(chuàng)面5例,其中合并有慢性骨髓炎5例,嚴重復合傷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P>0.05)。
1.2.1 創(chuàng)面處理 兩組患者在住院之后對手術面進行清理消毒,把骨折部位給固定下來,固定工具為克氏針,固定方法為利用克氏針把受傷部位縫合;之后把已經壞死和受傷部位完全切除,以免感染其它部位。切除后要每天進行消毒處理,直至長出新的組織。
1.2.2 對照組修復方式 采用脛后動脈穿支皮瓣修復。①皮瓣的設計。在血管蒂處找到旋股外側動脈降支,把髕骨外上緣和髂前上棘連線當作軸線,皮瓣再連線的中點。②皮瓣的切取與吻合。把已經完成的皮瓣切開,切到闊筋膜下,對于游離的皮瓣,要進行固定縫合,固定縫合部位在已經切開的皮瓣的上緣,然后再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懸著最為合適的蒂結。進行手術移植。
1.2.3 觀察組修復方式 觀察組采用股外側皮瓣修復治療。首先對于皮瓣設計。對內踝上穿支動脈定位方法為利用多普勒血管超聲儀,把內踝上穿支動脈作為皮瓣基部來設計皮瓣,把髕骨外上緣和髂前上棘連線當作軸線,軸線中點為皮瓣所在處。皮瓣蒂的長度就是脛后動脈近端穿支距離創(chuàng)面的近端距離,還有皮瓣的設計要在小腿中下部內側完成。其次是皮瓣的切取與吻合。在切去時,注意竊取的部位,主要有皮瓣下緣、遠端及前后緣,把游離皮瓣固定在蒂部,并把蒂部皮膚切開,把周圍血管切斷,通過動脈支點把皮瓣進行旋轉。手術后定期進行觀察,對患者進行術后治療,定期更換藥物等。
效果判斷標準如下:顯效:皮瓣色澤、質地、外形均較好,足部皮瓣修復后行走無潰破現象;有效:足部皮瓣修復后行走潰破現象較少,術后一個月皮瓣出現腫脹;無效:皮瓣遠端出現壞死??傆行?顯效率+有效率[3]
檢測數據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用(x±s)、[n(%)]表示,分別采用 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經過分別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出現明顯差別,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從解剖角度來看,足部結構較為復雜,所以對足部進行手術治療也較為困難,手術操作要求也較為嚴格,尤其在手術后的修復治療[4]。要求被修復后的患者其足部不能留有空腔但是也不能影響到患者足部日常生活如穿鞋與走路,并且還得耐磨,目前皮瓣修復以取得比較良好的療效。通過查閱資料得到,幾乎全身大多數部位都可供作皮瓣移植修復[5],并且修復操作前需做好充分準備以保證患者預后效果,首先應注意皮計合理性,尤其是皮瓣的面積,皮瓣的面積要大于創(chuàng)傷的面積,這樣才能完全覆蓋創(chuàng)傷口。其次是手術前要確保脛前與脛后動脈在足部的交通支血管要通暢,尤其在自身患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有的醫(yī)生則是認為在對股外側皮瓣進行手術時必須帶上小隱靜脈,這樣的優(yōu)點在于皮瓣靜脈可以流動更加順暢。但是在該次研究中,切取股外側皮瓣時未帶上小隱靜脈,皮瓣仍然存活。因此,該研究認為,皮瓣回流的關鍵性因素與是否在切除股外側皮瓣時帶上小隱靜脈沒有多大關系,最重要的其實是皮瓣血管蒂是否被壓迫或者發(fā)生變形。因為足部組織比較特殊復雜,所以在臨床上最好是把供區(qū)與受區(qū)皮膚切開,最好不采用皮下隧道法。
進過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顯微鏡下皮瓣修復足部缺損效果更為理想,其優(yōu)點具體如下。首先傳統(tǒng)方法多采用足背皮瓣、足底內側島狀皮瓣修復足底、足跟部組織缺損,但是經過長時間效果觀察發(fā)現,足背皮瓣修復效果較差,因為這種方法會導致手術后留下疤痕,對患者日常生活也產生影響。之后臨床上采用足底內側島狀皮瓣,使用這種方法的好處就是其組織結構特點與足底皮膚接近;但是當創(chuàng)傷面積近于或大于8 cm時,就不能足底內側皮瓣修復,因為該皮瓣范圍小于8 cm,這時可考慮選用外踝上逆行島狀皮瓣、小腿內側和外側逆行島狀皮瓣、小腿內側腓腸肌皮瓣進行修復;其次是股外側皮瓣修復足部和踝部創(chuàng)面處理方法,利用好這種方法,經觀察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原因就是這種皮瓣的面積相對來說很大,在15×7 cm左右,血管蒂長,皮瓣質地色澤與局部組織大致相同,不臃腫,為臨床療困難的足跟和踝部皮膚軟組織缺損提供了一種較可靠的方法;當出現對于足底較遠端的組織缺損,缺損面積又較大的情況時,選擇股前外側的皮瓣,此處的皮瓣面積較大、血管位置恒定,大小、質地都較為吻合。最后對于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局部血管條件較差,不適宜采用皮瓣修復足部組織缺損可以采用游離植皮的方法進行治療。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顯微鏡下進行皮瓣修復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足部軟組織缺損患者在顯微鏡下采用股外側皮瓣修復治療效果理想,能提高修復成功率,值得推廣應用。
[1]梁富旭.足部一蒂多瓣游離移植修復手部多處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研究[D].蘇州大學,2016.
[2]張滋洋,施佳,馬建華,等.股前外側皮瓣游離移植修復下肢及足部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應用[J].骨科,2015,6(5):226-230.
[3]趙風景,姚建民,樓佳慶,等.腓腸內側動脈分葉皮瓣的解剖學研究及在手、足部軟組織缺損中的應用[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6,32(4):300-303.
[4]吳志林.游離股前外側皮瓣移植修復患者足部外傷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6,10(4):123.
[5]盧建國,楊慶達,蘇瑞鑒,等.手指皮膚軟組織缺損顯微外科修復的臨床觀察[J].實用手外科雜志,2015,29(2):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