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艷秋
丹東地區(qū)位于遼寧東部,北緯40度線,年均氣溫8.7℃,冬春季節(jié)降雨少,陽光充足,具有得天獨厚的保護地生產基礎。近幾年當地利用冷棚生產微型西瓜,因其生育期短,品質好,效益高,適應性強,而成為丹東地區(qū)保護地生產的又一主導產業(yè)。一般667平方米產值可達40000元,現將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應選擇早熟,易座果,品質優(yōu),抗病性強,適宜密植的品種。如:早春紅玉、金美人、黑美人、錦王等。
選擇3年以上沒有種植過西瓜的地塊建棚,土壤及其它環(huán)境要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求。除去前茬作物殘渣,深耕30~35厘米,每667平方米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4000~5000千克,尿素50千克,硫酸鉀30千克,鋅肥1.5千克,隨深耕翻于地下,耙平耙勻。用98%壟鑫微顆粒劑均勻撒入土中,每667平方米15~20千克,并把藥與土翻拌均勻,然后噴適量水,蓋膜封好,地溫20℃以上,密封12天后,揭膜通風。一周后,無味即可定植。
取5份優(yōu)質田園土,摻4份優(yōu)質腐熟雞糞,1立方米營養(yǎng)土加入磷酸氫二銨0.5千克,硫酸鉀0.5千克,過磷酸鈣2千克,25%多菌靈或百菌清50~60克,混合均勻后,裝入營養(yǎng)缽。
用100倍福爾馬林液浸種10~15分鐘,撈出用清水洗凈,放入20%石灰水中再浸5分鐘,待種子表面的粉質溶解后,取出放置流水中沖洗去表面黏液,然后將種子放在55℃溫水中浸泡10~15分鐘。待水溫自然下降,繼續(xù)浸種6~8小時,撈出種子用濕毛巾包裹,置于25~30℃條件下催芽。70%種子露白即可播種。
選擇晴暖天氣,將催好芽的種子播于營養(yǎng)缽,每缽一粒種子,一定要平放。然后用過篩的細沙土覆蓋1.5厘米厚。
為防苗期病害,覆土后于面上均勻噴灑一遍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營養(yǎng)缽表面要覆蓋地膜,地膜上再加扣小拱棚。夜間加蓋草簾,利于出苗。幼苗頂土時要及時撤膜。苗期管理的重點是保溫促根。
一般采用大壟雙行栽植,棚內南北向做寬100厘米,高30厘米的大壟,壟中央開深8~10厘米,寬10厘米的暗灌溝,然后在壟上覆蓋幅寬1.4米的地膜,地膜四周不壓土,以增加土壤透氣性。
當幼苗長至3葉1心時定植。株距35~40厘米,667平方米保苗1800~2200株。定植時,覆土要露出幼苗根莖部,栽好后立即閉棚升溫,以促發(fā)新根。
定植一周后地溫應控制在20℃左右,最低不能低于15℃,氣溫白天25~30℃,夜間15~18℃。從瓜基本停止膨大到成熟,要降低夜間溫度,氣溫白天30℃左右,夜間15℃左右,盡量保持晝夜溫差12℃以上,以利西瓜的糖分積累。在光照管理上應盡可能增加室內的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要經常清除薄膜污染。
幼苗期相對濕度保持在85%~98%,以利作果節(jié)位的雌花分化;從定植到伸蔓期間要控制澆水,可適當澆小水。伸蔓期沖施2次三元復合肥,每次每667平方米施5~7千克,此期要前期促后期控,防止瓜秧瘋長,以免造成第二雌花的花蕾脫落;結果期要注意調控,當果實“退毛”時,適當澆水,及時對葉片噴施葉面肥,增加光照,保證葉片健綠,防早衰,直至采收前10天。此期是西瓜品質好壞的關鍵,忌灌大水,防止裂瓜影響品質。
除主蔓外再選留一條健壯側蔓,其余摘除。將主蔓吊起來,側蔓爬地生長作營養(yǎng)蔓。主蔓自第二雌花開始授粉留果,第一雌花盡早摘除。第二雌花以上發(fā)生的雌花均授粉留果。每株一般最終保留2瓜。作果以后,側蔓上再發(fā)生之側蔓、孫蔓可留兩葉摘心。
一般在清晨至九時前進行,受孕率高。授粉時要均勻,并做好標記,以便確定成熟采收期。
微型西瓜第1雌花坐瓜易出現畸形瓜,個小產量低,因此選留第10~12節(jié)位雌花留瓜較好。一株可同時留多果,在幼果雞蛋大小時留1個位置好、外形正的幼果,其余疏除。
適時采收對西瓜的質量和效益有很大影響,一般品種在雌花開放后35~45天收獲。
頭茬瓜采收后,距地面30~40厘米處剪去老蔓,利用基部葉腋潛伏芽發(fā)新蔓結瓜。采用這種方法坐瓜節(jié)位低,瓜蔓生長旺盛、迅速,通過加強肥水管理,產量幾乎可以增加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