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生,李玉華,李聰曉,廖 貴,蘇勝宇
(唐山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河北 唐山 063001)
黃瓜屬葫蘆科一年生蔬菜,又名胡瓜、王瓜等,屬溫季蔬菜,不耐寒。夏綠3號是唐山市農科院黃瓜課題組選育的黃瓜新品種,作為唐山本地特色品種,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品質好、口感脆甜,特別適合生食,且產量、抗病性表現突出,因其經濟效益較高而受到了廣大菜農的歡迎。近幾年來夏綠3號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輻射到了唐山周邊、京津、東北等一些地區(qū)。由于黃瓜屬于雌雄異花授粉作物,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品種的純度不斷下降,為了保證品種的特征特性,提純復壯已經成為良種繁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品種的提純復壯和繁種體系的完善,恢復了品種原始的特征特性,減少了制種成本,提升了種子質量,繁種的產量得到提高。
夏綠3號是唐山農科院選育的短棒型黃瓜品種,生長勢強,抗病抗逆性強,以主蔓結瓜為主,第1雌花著生于3~5節(jié),商品瓜長13~15 cm,瓜橫徑4 cm左右,瓜皮翠綠色,品質優(yōu)良,667 m2產量為4 000~5 000 kg。夏綠3號每一個瓜內種子數平均為300粒,千粒質量約為30 g,種子產量通常為5 000 kg/hm2。
經過提純后,第1瓜著生在3~5節(jié)的概率達到90%以上,每隔2~3節(jié)有瓜占有率達到90%以上;瓜條整齊度、主蔓結瓜率以及種子綜合純度均達到95%以上。
采用選擇優(yōu)良單株的混合選擇法,經過5~6代的選擇達到提純目標。選擇的方法如下:在3 000株原始群體中,于花期進行第1次選擇,選擇第1雌花節(jié)位早的植株(即早熟性好),對第1瓜著生于3~5節(jié)的選出300株;在瓜條生長初期進行第2次選擇,選擇符合原始品種特征特性的植株50株,以保持種子的整體純度;在種瓜成熟期進行第3次選擇,通過觀察這期間植株的抗病、抗逆性,最后選擇出8株,并將這8株的種瓜分別采種,最后混收,待下一代種植并進行進一步選擇。
第2代可以在下一年種植,若為了縮短提純年限,也可以在保護地種植,把第1代選擇出的8株的混合種子種植3 000株,繼續(xù)采用第1代的選擇方法,最后選出符合提純目標的種瓜30株,混合留種作下一代提純用。重復以上操作,一般經過5~6代的選擇達到提純目標。
在提純過程中,采用單株人工自交授粉留種法,具體方法:在授粉的前1天下午用小夾子將待放的雄花和雌花夾上,第2天早晨將雄花摘除,用小鑷子把花瓣去掉,然后將雄花花藥去除并輕輕摩擦雌花柱頭授粉,最后再用小夾子把雌花夾住,防止外來蜜蜂串粉,并用標牌標記,寫明授粉日期、品種名稱等信息。若換不同植株授粉,應用酒精對手和小鑷子進行消毒。
原原種一般都在育種者自己的試驗地中生產。原種和生產種應該安排在隔離條件好的最適生產區(qū)生產。種子生產基地要選擇土壤肥沃,陽光充足,地面平整,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區(qū)域;前茬作物不要種植瓜類,最好是谷類作物。為了保持種性,根據季節(jié)特性,春季品種應在春季繁殖留種,夏季品種應在夏季繁殖留種。冀東地區(qū)每年的4—7月,氣溫適合且雨水少,非常適合黃瓜露地繁種。
不同級別的種子,對隔離條件的要求也不一樣。原原種由于在育種者自己的試驗地中生產,很難滿足自然隔離條件,一般都是人工隔離,人工授粉。利用小夾子前1天下午把要授粉的雄花和雌花夾住,第2天早上人工授粉。原種和生產種一般利用遠距離自然隔離,例如,選擇有村莊、河流、樹林等自然地形的生產基地繁種,或利用人工網紗、塑料大棚等隔離,但制種成本會較高,原種隔離距離一般在1 500 m以上,生產用種一般要求在1 000 m以上,山區(qū)和有村莊建筑物的地方可以適量縮短距離。
原原種在瓜條生長期需仔細觀察,一旦發(fā)現與自交系特征不同的植株,需及時拔除。原種和生產種在瓜條生長期也需人工去掉雜株。去劣去雜的嚴格程度依次為原原種>原種>生產種。
冀東地區(qū)露地生產一般在4月20日播種,6月上旬授粉,7月末采收。播種前需施足底肥,苗期管理要注意多中耕除草,少澆水,保證培育壯苗;適時插架,及時綁蔓,在整個生長期一般綁蔓4~5次。授粉后瓜條生長期一定要加大肥水管理,待授粉的瓜坐住后,清理多余的雄花和雌花。注意防止病蟲害的發(fā)生,主要注意防治細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
一般授粉后40 d種子即可采收,將種瓜內的種子連同瓜瓤盛入非金屬的器皿中,不加水并防止雨水滲入,發(fā)酵24~48 h即可注入清水,將種子漂洗干凈后立即曬干貯藏。曬種子不能用金屬或瓷瓦器皿,此類器皿傳熱快,會灼傷種子,宜用草席竹器之類。種子宜上下午晾曬,中午太陽過強時不宜曬,曬干至種子堅脆即可。
夏綠3號每個瓜內種子數平均為300粒,千粒質量約為30 g,每公頃的種子產量通常為5 00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