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峰,齊 欣,王 榮,呂彥妮
(1.天水神舟綠鵬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甘肅 天水 741030;2.甘肅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 天水 741030)
武山縣位于天水市東南部,地處秦嶺北坡西段與隴中黃土高原西南邊緣復合地帶,海拔在1 365~3 120 m,年降水量550 mm,山地面積3.59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92.6%。傳統(tǒng)的辣椒連作模式導致病蟲危害加重,品質變劣,產量和經濟效益降低。2016—2017兩年引進航椒4號及配套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性試驗示范,由原來連作改變成一年一茬辣椒模式,充分利用冬閑時節(jié)修復土壤,縮短種植周期和農忙時間,栽培管理簡單,而且經濟效益比原來每667 m2多收益1 000元以上;尤其采用穴盤育苗移栽方式,提高了植株成活率并縮短了緩苗期、延長了采收期。全膜雙壟溝栽培對干旱山地保墑保肥效果非常好,雙株定植提高了每667 m2產量,還能起到防倒伏的作用,生產的航椒4號椒條順直、顏色深紅,能適期成熟,產量高,而且終端消費市場擴大,銷路可觀。2018年該品種及配套技術已在武山縣四門鎮(zhèn)、咀頭鄉(xiāng)、高樓鎮(zhèn)推廣,面積達80 hm2。
一年一茬辣椒種植,由原先的廣種薄收、粗放管理改變?yōu)榫毣芾?訂單收購模式。產前依據(jù)訂單合理選擇地塊、落實面積、統(tǒng)一育苗移栽;產中技術人員現(xiàn)場跟蹤指導,病蟲害監(jiān)控和聯(lián)防;產后收購有保障,而且減輕了土壤連作障礙,利用冬閑期得以休耕復土。
航椒4號2年平均667 m2產量2 250~2 750 kg,平均收益4 000~5 500元,而連作模式2年平均收益3 000~3 500元,前者增收30%以上。
航椒4號是天水神舟綠鵬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航天搭載、空間誘變、生物繁育、農業(yè)育種等技術集成創(chuàng)新培育而成的鮮干兼用型雜交1代辣椒新品種。果實細線形,青熟果綠色,完熟果深紅色,干椒深紅色。果實辣味強、高產抗病,每667 m2產鮮椒4 000 kg左右,產干椒500 kg左右,商品性好,適宜早春露地種植。
育苗設施選擇日光溫室或加溫連棟溫室,要求設施背風向陽,保溫性能強,最好未種過茄果類蔬菜。按照確定的播種時間提前7~10 d對設施進行殺菌消毒,育苗從3月5—10日開始,5月5—10日煉苗出圃移栽。
育苗盤選擇72穴或98穴型最好,基質選用蔬菜育苗專用商品基質。重復利用的育苗盤需先用75%多菌靈700倍液浸泡消毒1~2 h,撈出后瀝干方可使用。基質裝盤后整齊擺放在準備好的苗床或陽畦上,輕淋1次透水,最后選擇1.2 m幅白色地膜覆蓋育苗盤,達到基質保濕及提高地溫的目的,同時保持棚室溫度,做好播種前的準備工作。
2.4.1 種子處理
每667 m2用種量80~100 g,播前先將種子放在報紙上,在陽光下曬種3~4 h,用55 ℃的熱水溫湯浸種30 min,不斷攪動至水溫降到30 ℃,撈出瀝干,再用50%多菌靈1 g、農用鏈霉素1 g加水500 g制成的混合液浸種,繼續(xù)浸泡1 h后,淘洗干凈,撈出晾干種子表面的水分,即可播種。
2.4.2 播種
將預先備好的育苗盤按順序和播種進度邊揭膜邊播種,在每穴正中央打孔,深度1 cm。每穴點播3粒種子,播完1個整盤后覆蓋育苗基質1 cm,并用板子刮平,放回原位,輕淋1次透水,最后覆膜封嚴,加強溫度管理。
2.5.1 出苗時的管理
出苗階段,白天溫度控制在25~30 ℃,夜間溫度控制在15~20 ℃,注意檢查出苗情況,當有50%種子破土后要及時揭膜放苗,不再覆膜,以防“燒芽”,中午光照較強時要適當遮陰。
2.5.2 出苗后的管理
出苗后要逐漸降低室內溫度,防止幼苗徒長,白天溫度控制在22~25 ℃,夜間在15~18 ℃。視基質干濕程度對幼苗進行補水,讓幼苗多見陽光。幼苗3葉1心時定苗,每穴按照“留強去弱”的原則保留2株,5~6片真葉時葉面噴施0.1%磷酸二氫鉀1次。當苗齡55~60 d,根系發(fā)達、莖稈粗壯、葉色深綠、苗高15 cm左右、有7~8片真葉時,要做好移栽前非常重要的煉苗工作。出圃前2~3 d用75%多菌靈1 500倍、農用鏈霉素2 000倍、阿維菌素2 000倍的混合液噴霧。
3.1.1 地塊選擇
選擇地勢平坦,耕層深厚,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前茬沒有種過茄果類作物的地塊。
3.1.2 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深耕曬垡、熟化土壤,耕后及時細耙保墑,覆膜前再次淺耕、平整地表,結合整地每667 m2重施腐熟有機肥3 000~4 000 kg、尿素50 kg、硫酸鉀30 kg、過磷酸鈣50 kg。施肥后旋耕2~3次,使地塊平整,土壤疏松。
為盡量接納雨水,要及時覆膜。選擇1.2 m幅白色地膜,用鋪膜機覆膜,寬壟70 cm,窄壟40 cm,溝深5~10 cm,壟距1.1 m。采用全地面覆膜形式,膜與膜間不留空隙,兩幅膜相接處在大壟的中間,用下一壟溝或大壟壟面的表土壓住地膜,覆膜時地膜與壟面、壟溝貼緊。覆膜壓土的技巧與普通的半膜覆蓋不一樣,壓土時先用土塊固定地膜兩邊,然后在大壟中間兩幅地膜相交處壓“和縫土”,最后每隔2~3 m橫壓“土腰帶”,以防止大風揭膜并攔截壟溝內的降水徑流,在土腰帶中間每條壟溝內留3~5個小土堆,以備定植時覆蓋定植孔用。
武山縣適宜移栽的時間為5月5—10日,此時氣溫基本穩(wěn)定。在確保膜內墑情較好情況下,在溝壁距溝底5 cm左右處破膜打定植穴,株距40 cm,行距50 cm,每壟2行,雙行定植穴按三角形交錯排列,每667 m2種植3 300穴左右。移栽時一邊栽植一邊人工輔助澆定苗水,對地勢較高、墑情較差的地方要多澆,最后用土封嚴地膜口,防止烤苗和雜草叢生。
航椒4號植株長勢和分枝性強,為了增加行間的通風透光,保證光合作用正常進行,防止植株養(yǎng)分流失并及早發(fā)棵,促進植株上部多結果,提高產量和果實的商品性,應盡早摘除門椒及以下的側枝、黃葉和病葉。
生長期追肥量不宜過大,尤其氮肥,攝入過多易發(fā)生植株徒長,應掌握“薄肥勤施、少量多次”的原則?;ㄆ谌~面補施硼肥,以利于花芽分化和坐果。8月中旬進入盛果期后,結合雨水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10 kg、硫酸鉀10 kg,采用施肥器將肥施入土中。如遇大雨,要及時排澇,防止田間積水。
辣椒病害主要有疫病、病毒病、白粉病、炭疽病,蟲害主要有蚜蟲、紅蜘蛛、煙青蟲等。
6.1.1 疫病
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用64%克露8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1 000倍液葉面噴施,噴藥時葉面、葉背要均勻噴到,發(fā)病較重時可間隔7~10 d再次噴霧。
6.1.2 病毒病
高溫干旱天氣發(fā)病較重,可借助蚜蟲傳毒。發(fā)病植株上部嫩葉出現(xiàn)花葉、蕨葉、卷葉或壞死,葉片皺縮畸形,幼葉變窄,重者形成線形葉。防治方法:用20%病毒A 500倍液或1.5%植病靈1 000倍液對磷酸二氫鉀400倍液噴施。
6.1.3 白粉病
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用50%硫懸浮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1 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葉面噴施,葉片正反面都應噴灑到。每次噴藥間隔3~4 d,連續(xù)噴施3次,交替用藥,采收前10 d禁止用藥。
6.1.4 炭疽病
播前用55 ℃溫水浸種10 min,或用50 ℃溫水浸種30 min消毒處理。發(fā)病時可用75%的百菌清、20%戊唑醇和70%的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按使用說明噴霧病株,防治效果較好。
6.2.1 蚜蟲、紅蜘蛛
用阿維·毒死蜱1 500~3 000倍液,或10%吡蟲啉2 500倍液噴霧防治,采收前15 d禁止用藥。
6.2.2 煙青蟲
7月下旬用5.7%石樹菊酯乳油防治,每667 m2用藥35~44 mL,采收前15 d禁止用藥。
一般7月15日左右對椒、四門斗可相繼上市,此時椒條直、顏色深綠、辣味適中、商品性好,可結合當?shù)厥召徯星殇N售鮮綠椒或鮮紅椒。航椒4號為鮮干兼用品種,也可全株果實變成紅椒統(tǒng)一采摘、晾曬,即70%的辣椒自然成熟失水,色澤深紅時及時采摘晾曬;采摘時將病果、爛果揀出,綠肩果或剛轉色的辣椒分開采摘,以免影響商品質量。晾曬時應在地面鋪一塊干凈的墊布,將辣椒均勻攤在墊布上,墊布不宜過厚或過薄。曬好的干椒應集中堆放在不淋雨且通風透氣的倉庫中,裝袋待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