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撇捺
在人類演進史上,城市的出現(xiàn),是一次巨大的歷史性跨越。在我國,城市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是太大而是太小。市民數(shù)量之少說明我們離“工業(yè)化”還有漫長距離,市民之精神之意識的淡薄,更使我們離“現(xiàn)代化”遙遙萬里。鑒于此,轉化“鄉(xiāng)民”為“市民”,培育市民精神,應是當前社會的迫切任務。
但是且慢,中國的事情別扭起來令人始料不及,且讓人不好理解,腸為之扭結。中國是個封建社會長達兩三千年的國度,歷史前進的每一步都顯得十分沉重,文明的每一次分娩都十分艱辛。對于市民,不論統(tǒng)治者還是農民牧民游民,均以斜眼視之。古代對于商人,就有不許穿戴華貴服飾、不許坐高級馬車的規(guī)定;士農工商,工商作為“末業(yè)”,地位排在最后。近現(xiàn)代工商業(yè)者的路更充滿了艱辛與屈辱,受洋人的氣、同胞的氣自不在話下,有的還落得悲慘下場,并累及子孫。中國社會之所以落后,與中國人太注重政治、思想,太耽于權術、整人而輕視工商業(yè)、鄙夷市民階層有重要而直接的關系。
歷史自有歷史的不幸,古人自有古人的不幸。更為不幸的是,現(xiàn)實仍依歷史的軌跡,今人重蹈古人的覆轍。目前對于工商業(yè)發(fā)展不利的意識和潛意識仍然存在,落后的思想觀念仍然纏繞在現(xiàn)代化前進的身前身后。
中國人蔑視起人和事物來,可以說從里到外徹頭徹尾。古之大圣人孔丘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氣概。一個“小”字,三個筆畫,活脫脫畫出了人們的心態(tài),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近人輕視市民,未用更多的貶義詞,未著更多的丑化色彩,只在“市民”前面著一“小”字,鄙薄之情便已入木三分。
“小市民”的發(fā)明權,當在“大市民”。西方資本主義獲得迅速發(fā)展后,出現(xiàn)了一批腰纏萬貫百萬貫千萬貫的大亨,他們忘記了原始積累時的艱辛,拋卻了發(fā)家創(chuàng)業(yè)時的節(jié)儉,淡化了成功前的競爭,于汽車樓房靚女美酒等物質享受之外,開始自我歷史否定,并消遣城市中那些占有少量財富的居民。單從財富的占有量講,以大亨“大市民”譏笑小商人小手工業(yè)者等“小市民”,應該說不足為奇,他們是有“資格”的。因為這里除了“剝削”因素,也包含不少的智力因素勤勉因素應變因素。
“小市民”之毀,在舊中國就已流行。上海十里洋場大亨中亨小亨們罵普通市民“小癟三”“小市民”“小赤佬”是極為普遍的。解放之后,“小市民”一度為“階級成分”之一,但人們對“小市民”的理解,并沒有多少“階級”色彩,并未因其是城市中的“貧下中農”而減輕對他們的輕蔑。尤其是后來入了城的鄉(xiāng)民及其弟子,他們有些并未與工商業(yè)結緣,對于“小市民”的輕蔑卻更進一步,更深一層。這是中國一些人滲入骨髓的清高孤傲,是沒有來頭的狂妄自大。他們賦予“小市民”的含義,是“斤斤計較”“俗氣”等。實際上,在一個工商業(yè)不發(fā)達、物質極端貧窮的國度,除了達官貴人暴發(fā)戶貪贓枉法者,一般人為了生存與繁衍,有誰能不“斤斤計較”?又有誰能徹底免“俗”?
讓我們先做小市民、市民,等到國民素質大大提高之時,再來摒棄“小市民”吧?,F(xiàn)在是提倡市民精神,提倡商品經濟意識、競爭意識,加快城市化、工業(yè)化步伐的時期,一切輕視鄙視蔑視“小市民”的論調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