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楠
美的“革命”
程致遠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轉折在一次游學之后,不期而至。
在中國美術學院室內空間環(huán)境藝術專業(yè)念到第四年,他跟隨導師赴臺游學。在那里,看到當地學生設計的海上風力發(fā)電建筑,他深感震撼。
“它長得很奇怪,但很漂亮。他(那個學生)說做這個東西的原因是因為發(fā)現臺灣很缺電,希望設計一個東西去解決這個社會問題。”
那一晚程致遠失眠了。他從小學開始學習美術,從未想過可以通過設計去改變或解決些什么社會問題。游學結束后,程致遠決定放棄準備已久的畢業(yè)設計,轉而做些“美而有用”的東西。他將這一轉變總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我是90后,我們這批孩子基本上衣食無憂,但需要找出(生活的)意義。這個時候,其實就是你用自己的DNA,和這個世界的召喚產生交集?!?/p>
某次論壇上李連杰的一句話也使程致遠深以為然,“在我那個年代,要每個人捐1塊錢,大家會覺得痛苦,但是現在的90后、00后,基本上你只要一說這么個事,是有社會價值的,這些小青年就會自己去做一些工作?!?/p>
這一年, 程致遠用他的畢業(yè)設計做了第一次嘗試—“拯救余杭”老城區(qū)改造。畢業(yè)后,沒有政府的委托和支持,他與同學自費去到浙江麗水的一個自然村中,嘗試優(yōu)化傳統(tǒng)建筑環(huán)境,將人與生活、手藝與商業(yè)模式連接,幫助當地村民重新設計包裝農產品。他將這個項目稱作“尋鄉(xiāng)”。
但多年的職業(yè)訓練和審美慣性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改變。在“尋鄉(xiāng)”之途中,程致遠的產品設計再次落入“美而無用”的窠臼。
“有個學商科的學生看了之后,就問了很多關于落地的問題,我們發(fā)現自己都沒有想過,其實挺受打擊的?!背讨逻h意識到,如果要做對社會有益的設計,最需要的技能,除了專業(yè)本身,“好像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
同年,程致遠申請了在美國排名首位的設計學院—帕森斯設計學院的跨學科設計專業(yè)。
入校一周之后,他發(fā)現自己“太幸運了”?!斑x這個專業(yè)是因為我怕選不上好的,因為被拒過一次,就報了個冷門。結果去了才發(fā)現,天哪!這個冷門剛好是我很喜歡的專業(yè)?!?/p>
跨學科設計專業(yè)強調以跨界合作的方式嘗試研究以及解決社會性問題,等同于國內熟知的“社會創(chuàng)新”。求學兩年,程致遠與不同學科背景的專業(yè)人才共同參與了福特公司、紐約州政府移民局和聯合國的諸多項目,深刻地認識到合作與對話的力量。
程致遠相信,任何問題的真相都散落在每個人的大腦中,但沒有一個人有正確的答案。雖然工業(yè)革命催生了不同的專業(yè)、領域,影響了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但在遠古時代人類需要學會各種技能。所以,所謂的“跨界”對程致遠來說,不過是嘗試回到人類本來應該活出的樣子。
2016年,程致遠畢業(yè)回國,創(chuàng)立造點設計。他將造點設計定位成一個探索社會與商業(yè)“共益”創(chuàng)新方案的咨詢機構,通過招募不同學科背景的專業(yè)人士組成項目組,提出創(chuàng)新的解決方案。程致遠希望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包容公益機構、商業(yè)公司和創(chuàng)意人士的場域,在本質上,他覺得這其實是一種“革命”。
關于“造點”這個名字其實還有一個說法,“因為我們是在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就像放大一張照片,你會看到很多噪點,那些點才是真正導致社會問題出現的原因。這個時候你要在這個地方做介入和干預,但你不能把整張照片給毀了,而是去‘造一個點,從而讓它的影響力一步一步地擴大?!?/p>
“共益”
2017年北京設計周,造點為頻繁駐場的建筑工人設計的多功能馬甲“李師傅的馬甲”,獲得何里棲地負責任旅行創(chuàng)新營第一名。
“李師傅的馬甲”配備了“滅煙口”和“特質口袋”,以減少建筑工人亂丟煙頭的現象,而馬甲背后的“個人名牌”一方面幫助實現“去匿名化”,提高不負責任的社會成本,另一方面也賦予了建筑工人“共建者”的身份,增強其與場地的情感連接,為建筑工人提供“負責任”的心理動機。
這次設計挑戰(zhàn)召集了學科背景各異的19位眾創(chuàng)成員和35位線上線下支持者,完美復刻了程致遠在帕森斯求學時所應用的工作模式。而這種特殊的工作模式也決定了造點團隊內部成員的工作主旨—管理。
“如果沒有我們的話,他們自己對接的成本是很高的,也很難去找那個平衡點。這就需要一個第三方視角,平等地看待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p>
為了促成來自不同機構、不同學科背景的專業(yè)人才進行合作,造點必須扮演好“第三方”的角色。但程致遠并沒有滿足于此。
在美國讀書時,程致遠的老師,帕森斯設計學院跨學科設計專業(yè)系主任Jamer Hunt說過一句話:“設計師是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戰(zhàn)略性角色,他們可以漸漸地轉化一些棘手的社會問題的形勢。而為了扮演這個角色,設計師們必須重新調校聚焦點,從設計‘東西轉向這些設計所在的復雜系統(tǒng)?!?/p>
受此啟發(fā),在程致遠的設想里,造點最初的目標就是進入“上游”,發(fā)揮更大的能動性。他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社會問題,將直接影響到所有企業(yè)和品牌的發(fā)展戰(zhàn)略,他們必須回應消費者的訴求,為其創(chuàng)造價值。
“而所謂的社會價值,就不僅僅是CSR和錢的事?,F在的年輕人不在意這個了,他覺得你是在做營銷。那么什么東西會打動他們呢?就是你自己拿自己開刀?!?/p>
企業(yè)的自我變革是一個必然趨勢,這也是造點設計能夠存在的根本原因。程致遠希望造點最終能夠走向權力結構的核心,幫助更多企業(yè)植入公益基因,進行自我變革,從而使社會影響力“自然”生長。小到員工獎勵機制,大到關注氣候變化,兼顧商業(yè)利益與社會影響力,程致遠稱其為“共益”。
但這種創(chuàng)新模式也并非沒有問題。
2017年,造點聯合雀巢公司針對老齡化帶來的諸多問題設計了“別樣老年”項目,提出了親子廚房“Kidding Kitchen”的概念?!癒idding Kitchen”鼓勵年輕人帶著即將或者剛剛退休的父母通過一頓晚餐討論彼此的人生計劃,讓子女了解父母的退休規(guī)劃并幫助他們實現。
同年,造點聯合病痛挑戰(zhàn)基金會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服務設計研究所一同啟動了國內首個罕見病創(chuàng)新服務設計項目:司南Lab。該項目從病患心理關懷、輔助診斷、聯通國內外信息等方面共產出了5個設計方案。
但在落地實施過程中,這兩個項目都遇到了不同的問題。程致遠發(fā)現,問題大多源于他的過分執(zhí)著。之前的學科經驗使他認為,所有案例都必須跨學科、復雜化,這導致他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事實上,并非所有項目都適合“眾創(chuàng)”。人員構成越復雜的項目組,面臨的風險也就越大。
“有時候等我們項目做完,合作方的負責人就辭職了,有內部壓力,導致項目沒有落地?!?/p>
盲區(qū)在2018年初被發(fā)現,程致遠開始重新思考造點的工作方法和定位,他坦言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我需要不斷地在實踐過程中忘掉很多之前在美國學到的設計邏輯?!?/p>
最近,項目的落地情況漸漸好轉。造點聯手銀杏基金會一起設計了全新的幫助二線城市青年人更好參與社會行動的項目,并與B Corp中國團隊一起設計了一款桌游,幫助企業(yè)輕松有趣地找到管理精進的路徑。鳳凰網社會設計周也找上了造點,希望能夠聯手將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方案應用到更廣闊的社會領域當中。
跨越盲區(qū)后,程致遠越發(fā)覺得得心應手。他很喜歡自己現在的狀態(tài)。他的老師曾說過一句話:“我可以教你如何去play,但同時你要知道,更厲害的是你要學會如何去建立一個playground。”這正是他和造點設計正在努力達成的目標。在他的語境中,這將是一場勢在必行的“共益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