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雯
曉風拂過山里的河塘。
我踱步在家鄉(xiāng)的小路上,大片的麥浪、澄澈的藍天、瓦紅的磚、銹色的漆,如此美好的景象,濕潤了我的心。
奶奶坐在家門前晾被子,微微彎駝著腰,雙手輕輕拍打著厚實的棉絮,陽光點點滴滴落在她的肩頭,金色的漣漪片片暈開。
這樣的日子似乎從很久遠的時光里一直流淌下來,未曾改變。
看到我,奶奶露出欣慰的笑容,然后用寬大粗糙的手將我撫了又撫。
記憶中,奶奶最拿手的便是做桂花糕了。
陳了一年的桂花,配上蜂蜜、白糖,用大鍋熬上幾個時辰,香溢滿屋,撲鼻沁脾。熬好的桂花糕,方方整整,晶瑩剔透,是那落霞注入的誘人的紅。再配上幾片薄荷葉,那紅便在翠葉釀取的青中越發(fā)亮麗。最后將它們精心擺放在藍色的小盤子里,布局看上去是那樣和諧,
宛如幸福美滿的一大家子,團團圓圓地聚在一起。1
想到這里,我的眼角濕潤了。我們這一大家子呀,早就因為忙于工作、學業(yè)而分離,大家聚在一起吃桂花糕的場景已多年未見。
猶記那時候鄉(xiāng)村的夜晚,月亮伴著蟲鳴,緩緩地爬上草垛與房頂。我依偎在奶奶懷中,看月亮披著云彩的輕紗匆匆趕路,看深沉的夜幕默默地蔓延,看村莊的土地將清冷的月光映出暖暖的色調。四周有大自然的樂音,有絲絲縷縷的桂花香,有伯父、伯母、爸爸、媽媽輕柔的交談聲,還有從小孩子嘴中吟出的“月亮光光,騎馬燒香”之類的童謠,一切都是那么和諧,那么動人。這樣的日子如同一幅潮濕的畫,哪怕只是輕輕地撫摸,也會驚擾到畫中的人和物。
在那些晴空萬里的日子里,我看到鋤禾的人們一起喊著號子勞動,看到土地被大滴大滴的汗珠浸濕又被陽光晾干,就如法國畫家米勒筆下的《扶鋤者》,那和諧明快的色彩映亮了整個村子的人,這樣的鄉(xiāng)村生活著實讓人難忘。2
可是后來,我們都搬進了一個個“火柴盒”里,家庭聚會越來越少,那樣醉于鄉(xiāng)野、沉于自然的日子也越來越少了。我們拼命向前走著,卻將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鄉(xiāng)村遠遠地拋在了身后。
我的筆無法將鄉(xiāng)村描述窮盡,我只希望能撿拾起鄉(xiāng)間一片片飄落離散的樹葉,將它們一簇簇地聚到鄉(xiāng)村盤曲的樹根下,然后靜靜品味著日漸流失的鄉(xiāng)韻,苦苦守望著記憶中的一縷桂花香。3
1 詳述做桂花糕的過程,語言清新活潑,猶如《舌尖上的中國》一般,為讀者展開了一幅活色生香的畫卷,細膩的描寫讓人仿佛能觀其色澤、聞其香味,最后一句還巧妙地將敘述回扣到團圓的主題上,借物抒情,十分精巧。
2 這兩段的回憶安排得十分巧妙,前者是作者親身參與,后者是親眼看到,所以有詳有略;前者是溫柔的夜色,后者是晴朗的白天,色彩對比鮮明;前者是休憩,后者是勞動;前者是潮濕的,后者是火熱的。這兩個場景充分展現了鄉(xiāng)村生活的特色,筆觸細膩,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3 結尾回扣題目,雖然只有寥寥數語,卻表達了作者強烈的不舍之情、苦守之意,讓人感同身受、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