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軍鈿
摘 要:新課程要求科學教學重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其獲得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啟動學生的感官與心智,讓其會提問、會體察、會記錄、會整理、會操作、會表述,讓科學學習始于惑——自行提出科學性的問題,修于徑——學會自主管理知識要點,終于知——內(nèi)化和建構,善于表達觀點。
關鍵詞:學習方法;自主管理;內(nèi)化建構
眾所周知,教學的落腳點是學生,教學的目標與任務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于科學教學而言,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讓學生擁有科學知識與技能、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有良好的科學價值觀是我們的追求。讓學生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學生終身學習的重要“工具”,也是提升科學學習效率的重要保障,更是一種善思、善究、善學、善交流的科學精神植入的重要途徑。
科學的學習方法有許多,也會有相應的許多表達方式。這里我們用“見惑、修徑、致知”來落實學法指導。將直指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科學的品質(zhì)。主要做法與操作如圖1框架所示。
一、見惑——以境促問,以疑促究
見惑就是當學生通過預習教材與材料,產(chǎn)生一定的疑問,并能提出科學性的問題;通過一些自然現(xiàn)象,產(chǎn)生一定的探索規(guī)律的動念,并追溯一些科學性的觀點,去解釋去證實一些事實與變化。
學好科學的重要一環(huán)是學生能夠提出問題,而且最好是一些科學問題。當學生有了問題,就有了探索的動機,也就是說問題為學習提供了原動力,問題使學生專注于探索與研究有了保障,所以能提出問題是學好科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自主學習科學的開始。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的預習環(huán)節(jié)、課堂描述情境環(huán)節(jié)、實驗環(huán)節(jié),或在預習學案、課堂任務單中要有學生的“書面提問”、“當堂設問”環(huán)節(jié),并指導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向科學性問題方向發(fā)展。這樣以問題驅(qū)動學習,以疑問驅(qū)動實踐,就會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是兩個策略。
(一)設問中求知——會提煉問題
面對教材或其他閱讀材料,如何讓學生能提煉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是我們教師需要進行指導的。我們知道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存在著邏輯關系的,那么如何讓學生去找到一種邏輯關系:“如何用一個已知概念去解釋另一個未知概念、各個概念之間存在著怎么樣的關系”,這就是需要點撥的重點。首先,讓學生明確這一材料與教材的主題與關鍵詞是什么?這個關鍵詞通俗的解釋有沒有聽說過?這個概念在本節(jié)中有什么相關的概念?在概念與概念之間有沒有什么疑問?支撐這個概念的例子與事實能不能說服你?能不能用這個概念與關系去解釋一些現(xiàn)象?等等。這樣在教學中可能會產(chǎn)生許多的問題,但有一些問題不一定是科學性的問題,所以教師也要進行必要的指導,進行適當?shù)膯栴}提煉,這樣久而久之,學生所關注的問題就主要會集中在一些科學性的問題上,研究與探索的方向也會更明確。
【案例1】科學中的“測量與觀察工具”教學
我們知道測量是一個常見的詞,平時也在說、也在操作。但預習時,要引導學生找出不太能理解的詞或概念,這時,學生一般會找到一個詞“標準量”,還有對“標準量”與“待測量”的比較的這種說法會不理解,那如何理解與解釋呢?還有如果能找到“如何測量得更準確”,這也是一個好問題。那么能不能在教材中找到解決“測量更準確”這個問題的全面的、完整的答案呢?還有沒有其他對測量問題的要求呢?這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就在這樣的問題的解決與追問之下,我們的教學目標也慢慢達成了。
(二)觀察體驗中質(zhì)疑——會找邏輯關系
科學教材的呈現(xiàn)主要采用的是“情境→現(xiàn)象→揭示本質(zhì)→形成概念→理解應用”的過程,教師要設立一定的教學情境,誘發(fā)學生產(chǎn)生疑問,讓學生嘗試用已有的知識與方法去解釋,但又讓其解釋不了,產(chǎn)生新的疑問,在新的疑問下,逐漸形成可支撐的概念,在新的問題的解釋中得到檢驗。教學要讓學生接觸未知與難點,在問題驅(qū)動下,觸動學生的分析與思維,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促進學生的聯(lián)想與知識的應用,讓邏輯關系顯性化。
【案例2】“力的存在”教學
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質(zhì)疑:扳手腕、拉拉力器、折筷子、捏握力器、對氣球的相互擠壓,學生參與體驗與觀察。
第二,有效設問,讓學生在思考中求解。在體驗中引問,從“有什么感受?”“旁觀者如何理解?”到“力存在不存在?”再到“你是如何判斷的?”將“現(xiàn)象”與“問題”糾集在一起,讓學生考慮可不可以統(tǒng)一成一個問題?以設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向解決問題的過程。
再次,探究方法,讓學生聯(lián)系方法進行比較。以“樹枝的搖曳推斷風的存在”、以“力的作用效果推斷力的存在”,讓學生在比較理解嘗試中形成概念。當用物體的形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作為“力的存在”的解釋與注解時,引導學生引發(fā)新一輪的質(zhì)疑:是不是真的可以用這個解釋來包含所有問題?能檢驗其他的力的存在嗎?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
最后,結(jié)合教材,進行舉例應用,讓概念得到支撐。學生對于力產(chǎn)生形變效果的例子比較多,教師在引導中,讓學生講出了彈性形變類:如彈簧、橡皮筋等;破壞性形變類:如捏扁乒乓球、礦泉水瓶,撕破紙等;微小形變類:手壓桌子、汽車(人)壓地面等。在列舉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實例中,有方向、速度、靜動三類。這樣一個力的概念就建立了:凡是運動狀態(tài)改變或形變就說明有力的存在,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當我們的學生對知識產(chǎn)生疑惑、又有一種解決疑惑的向往與沖動時,這就是學習科學之始的狀態(tài),“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有一種憑高望遠的蒼茫百感,也有一種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教師要引發(fā)學生的疑問,形成學生自己的設問;教師要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觀察,形成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生在疑問、設問中產(chǎn)生動力,去探索、去解惑。但解惑前先要有“見惑”。
二、修徑——思而成“理”,構而成“器”
學習方法中的重要的一環(huán)——“修徑”。換句話說就是用一種載體將學習的方法具體化,讓學生自己修好這一路徑,并沿著這一路徑進行“邏輯的思考”問題、“有維度的建構”知識。endprint
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讓我們的學習效率提高,也可以讓儲存的知識能快速地取用。所以教學中指導學生建立知識的結(jié)構、突出關鍵與重點核心概念顯得十分重要了。會記、會理是學好學科知識的重要方法。
(一)指導學生如何記
一般聽課時用筆記進行記載,明確要記什么:一是重、難點一定要記好、記全、記準。通常,教師強調(diào)的知識點往往以關鍵詞和線索性語句的形式出現(xiàn)。例如:“下面這幾方面非常重要”,“得出的主要結(jié)論是”,“考試時要考的主要問題是”等。聽到這樣的語句,同學們就要注意記錄老師即將講到的關鍵內(nèi)容。二是預習或做題時感到比較難的地方是要引起我們充分重視的。對于這些,不僅要記下知識要點,還要記下有關例句、典型例題等。三是記錄在預習時尚未搞清楚的易錯、易混、理解不清或模棱兩可的內(nèi)容。四是記書上沒有、老師補充的內(nèi)容。五是根據(jù)課型和講授內(nèi)容不同有所側(cè)重地記錄。例如講解概念或公式時,主要記錄知識的發(fā)生背景、實例、分析思路、關鍵的推理步驟、重要結(jié)論和注意事項等;對復習講評課,重點要記解題策略(如審題方法、思路分析等)以及典型錯誤與原因剖析,總結(jié)思維過程,揭示解題規(guī)律。六是記下老師在黑板上列出的提綱、圖解和表解,這些是富有邏輯內(nèi)涵的。
(二)引導學生對筆記進行課后整理
學生整理筆記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完善與知識再建構的過程,也是建立知識間邏輯關系的過程,更是創(chuàng)新識記、創(chuàng)新應用的過程。筆記往往濃縮了學生思維的精華,也呈現(xiàn)出學生對知識理解的獨創(chuàng)性。
主要的筆記整理方式有:
一是概念方案的羅列,按關鍵字進行的概念呈現(xiàn),下面加一些實例與說明;
二是圖文結(jié)合的呈現(xiàn),按內(nèi)容進行簡圖與表格設計;
三是程序邏輯式呈現(xiàn),按知識分類或者是流程進行的知識框架設計(如知識樹);
四是問題答案式呈現(xiàn),有問有答,將知識與結(jié)構納入其中,等等。
【案例3】教學板書的結(jié)構與筆記樣式例
對“體內(nèi)的物質(zhì)運輸”第一課時的教學,我們的教學板書的結(jié)構與筆記整理可以按圖2樣式來考慮。
圖2條理清晰,內(nèi)容到位,便于識記,是一次構建知識結(jié)構的再加工,是一種全新的理解方式。
學習是靠內(nèi)因的,需要學習者有一定的能力與方法,也需要思考問題與努力建構知識體系。當學生掌握了如何將知識的邏輯理清,將知識在思辨下整理中得到建構,在課堂中進行著有意注意,在課后進行著有意義的學習整理,讓我們“為之消得人憔悴,但衣帶漸寬也不悔”,因為我們的學習能力在不斷強大,我們的學習習慣在不斷優(yōu)化。
三、致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學習方法中還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將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學習科學的本質(zhì)是探索過程,是一個掌握科學探索方法,擁有探索熱情、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的過程。將科學知識抽象化,也可以將一些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整合而寓于一個事物之中。抽象化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模型的建立,通過某一物體的完整認知,或通過一個物件的“成品”解構,或通過對某一“對象”確立的“質(zhì)點”思想來理解認知。
(一)學法在寓事物中“致知”
所有的知識源于事物的表象與內(nèi)存的聯(lián)系,我們可以揭理揭事,進行求答、求智、求理以致知。
【案例4】密度概念的建立
通過一個實際應用的例子,讓這個概念顯得十分重要,同時也能十分理解這個概念的內(nèi)涵與意義。在這個概念的建立過程中,用以下方式進行整理:情境(具體的問題或?qū)嶒灒岢鰡栴}——結(jié)論——解決方案(類似的解決方案比較)——具體應用。也可以通過密度的思維導圖(圖略)加以表達,引導學生充分地“格物”而達到“致知”。
(二)學法掌握的最好表達方式是系統(tǒng)地進行表達
表達要有科學性,也要有自己的理解,通過類比、寓言故事等都可以體現(xiàn)。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一定的語言與文字來表達,這也是學法指導的較高水準。
【案例5】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一個作業(yè)
有一位老師在上了凸透鏡成像課后,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或描述這個自然科學現(xiàn)象。其中就有一位學生將此內(nèi)容“填”上了一個寓意故事。
一位警察站在離凸透鏡二倍焦距以外的很遠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偷,此時小偷正在一倍焦距(靠外側(cè))附近,小小地躲藏著,當警察開始快速地追向小偷時,小偷發(fā)現(xiàn)了,慢慢地支起彎著的身體,趕緊跑(照相機原理)……警察追得氣喘吁吁,速度明顯大于小偷,到二倍焦距的地方,可以清楚在看到小偷跟自己一樣的在二倍焦距的另一側(cè)(大小變化的分界點)。當警察再由二倍焦距追向一倍焦距時,警察明顯慢了步子,而此時小偷跑得很快,不躲閃,看上去也很高大(幻燈機原理)……當警察追過一倍焦距后,突然發(fā)現(xiàn)小偷不見了。此時,小偷高高地站在警察的背后,要從另一面看過來才能看到(放大鏡原理)……
這樣的表達是將知識進行運用,這是需要有一定的理解深度的。我們可試著讓更多的學生進行科普寫作。
學習科學,如能得到良好的學法,內(nèi)化為自己良好的品質(zhì),直指提升學習者的核心素養(yǎng),是我們的追求。這樣真正的“格物致知”,并用一定的方法借以表達,那就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古人說過這樣的話:“得其法者事半功倍”,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曾經(jīng)說過:“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fā)揮運用天賦的才能。”學習需要方法,作為教學者應該為之做更多的準備。學習方法需要操練與磨礪,作為教學者,應為之而有所作為,要“授之以漁”,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成就良好的學習品質(zhì),才能讓學生擁有科學的核心素養(y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