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前后,住在北京昌平的石油作家肖復華,給《柴達木開發(fā)研究》寫過系列文章,介紹與青海石油有關的人和事。其中,有一篇重要的述評文章,題目叫《柴達木文學的奠基人》,寫的是柴達木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詩人李季和作家李若冰。
柴達木文學是青海文學的一塊高地,一支力量。很多人認為,這支力量起興于改革開放初,繁盛在海西州府德令哈,伴隨《瀚海潮》文學期刊在發(fā)展??尚腿A先生的這篇文章,突破行政區(qū)劃形成的社會意識,將海西文學定格為柴達木文學,并把它發(fā)展的上限即起始點推及上世紀50年代,推定奠基之作是李若冰的紀實散文集《柴達木手記》。
2012年,海西州政協(xié)文史委在出版“柴達木文史叢書”時,肖復華先生已去世,他的青海石油文章在家人幫助下結集成冊,編成一本《他的名字叫青?!贰P腿A先生生前酷愛柴達木,死后骨埋柴達木,將他的書被家人和編纂者共同視為周年祭奠之作,在第一輯首批出版。
在肖復華先生新書中,《柴達木文學的奠基人》這篇述評文章收入其中。在編入此書時,其胞兄肖復興先生在文章前后補加了幾段文字,豐富這篇文章的話語內涵。加補的幾段文字,閃著金子般的光輝,足以提升和張揚柴達木文學地位。
肖復興先生是我國著名作家,他為弟弟肖復華四次進入柴達木,采訪寫作了十多萬的紀實性文字。在復華先生文章的開端,他加補了這樣兩段文字:“新中國的文學史上,柴達木文學是占有重要的一筆的。無論以題材而論,還是以地域而論,或者以作家群而論,柴達木文學都是格外醒目而突出?!薄八囊饬x,便和共和國的歷史同步,它既是共和國的一部經(jīng)濟發(fā)展史,也是一部共和國人民的一部精神發(fā)展史最生動有力的注腳。”
這是關于評論柴達木文學地位和意義最值得稱道的文字,寥寥數(shù)語,卻高度概括,宏觀綜論,經(jīng)久耐讀。這位《人民文學》的前副主編,對半個多世紀的柴達木文學事業(yè)寄予了高度的評價。我們應該感謝他,感謝他把偏隅西部的一個地域文學鑲進了燦爛多彩的中國當代文學版圖之中。
有了“肖氏兄弟作家”突破性評論,我們可以把柴達木文學分成幾個板塊,比如石油文學、軍旅文學、軍墾文學、地方文學。對地方文學版塊,還可細化為漢族文學、蒙古族文學、藏族文學。這樣區(qū)分,便于推出每一領域的領軍人物和著名作家,推出他們的代表作。柴達木文學植根于李季、李若冰開創(chuàng)的石油文學,但文學之樹把花開在戈壁鹽湖之上,果撒在草原綠洲之中,到處有散文之美、詩歌之香。
州政協(xié)的文史委,以存史的角度,編纂出版5輯30本“柴達木文史叢書”,其中,4輯24本是紀實文學類作品。24本叢書,可排列出一個作家方隊,可檢閱一支創(chuàng)作力量。李若冰的《在柴達木盆地》、王宗仁的《當年我在格爾木》、肖復興的《柴達木作證》、王貴如的《刻骨銘心的土地》等作品集,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柴達木文學曾經(jīng)的輝煌,某種意義上反映了柴達木文學現(xiàn)在的期待。
現(xiàn)在,瀚海潮水依然激蕩,昆侖罡風依然呼嘯?;仡欁哌^的光輝道路,盤點柴達木文學,有一定的必要。
作者簡介:張珍連,1965年5月生,青海民和人。自1988年要求分入柴達木,在青海海西州工作28年,除礦區(qū)之外,在牧區(qū)、農區(qū)、城區(qū)都生活經(jīng)歷過。先后做過中學教師、期刊編輯和機關公務員,歷任《柴達木開發(fā)研究》期刊執(zhí)行主編、都蘭縣政協(xié)副主席,現(xiàn)為海西州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
最近十年來傾心文史書籍出版,編著柴達木認知讀物《青藏線上看都蘭》《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概況》《大鹽湖》,主編出品大型系列讀物“柴達木文史叢書”(5輯30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