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禹錕
(陜西省三門峽庫區(qū)水文水資源局,陜西 渭南 714000)
北洛河是渭河的第二大一級支流,發(fā)源于陜西省定邊縣白于山麓的魏梁山,自西北~東南流經陜西省的吳起、志丹、甘泉、富縣、洛川、白水、蒲城、大荔等縣,于大荔縣東南匯入渭河。北洛河流域面積26905 km2,干流總長680.3 km,流域上游為黃土高原溝壑區(qū),中游兩側為丘嶺和黃龍山區(qū),中部為黃土塬區(qū),下游進入關中平原,全流域71%為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因此,北洛河也是我國的多泥沙河流之一。
自狀頭以下為北洛河下游,河道長度為132.8 km,為蜿蜒型河道,自1960年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以來,為水庫的淹沒區(qū)和影響區(qū),受三門峽水庫運用的影響,北洛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積逐漸發(fā)展,到2014年北洛河下游淤積泥沙2.85億m3,主槽過洪能力從三門峽建庫前的800m3/s左右逐漸減小到目前的500m3/s左右。北洛河下游設有狀頭水文站、南榮華水文站和朝邑水位站。
本文僅對北洛河下游的地表水資源進行統(tǒng)計,狀頭水文站是北洛河下游的進口控制站,根據實測資料統(tǒng)計,自1961年以來,多年平均經流量為6.662億m3,最大年徑流量為19.17億m3(1964年),最小年徑流量為3.087億m3(1974年),最大最小年徑流量變幅為6.2倍;多年平均輸沙量為0.284億t,實測最大年輸沙量為2.63億t(1994年),實測最大含沙量為1150 kg/m3(1985年)。汛期(6~10月)的水沙量分別占多年平均年水沙量的65.9%和92.3%。不難看出,北洛河下游的來水量不僅年際變化大,而且在年內的分配也不均,其來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沙量更為集中,62.3%的來沙在汛期,甚至于集中在幾場洪水之中。
自1961年以來北洛河下游狀頭水文站各年代的平均經流量列于表1。
表1 狀頭站不同年代平均水量表
從表中看出,在21世紀以前,除60年代北洛河下游來水量屬來水年外,其余多年代都接近于多年平均來水量。但進入21世紀以來,其平均來水量僅占多年平均來水量的75.1%,這充分說明北洛河下游自21世紀以來水資源呈減少的趨勢。
根據狀頭水文站的實測資料統(tǒng)計,北洛河下游的洪水主要集中在7~9月,實測最大洪峰流量為6280m3/s(1994年),最小洪峰流量187 m3/s(1980年),最大最小洪峰流量相差33.6倍,說明了北洛河下游的洪水相差的量級較大。
北洛河下游出現(xiàn)大洪水的機率較小,統(tǒng)計資料表明,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大于2000m3/s的洪水為1次,70年代為2次,90年代為2次,20世紀80年代和21世紀以來北洛河下游均未出現(xiàn)大于2000 m3/s的洪水,在北洛河下游一般情況下以中小洪水為主。
北洛河下游除了水資源呈現(xiàn)減少趨勢外,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根據實測資料統(tǒng)計,狀頭水文站未出現(xiàn)斷流現(xiàn)象,但在北洛河下游的中下段自1975年以來常出現(xiàn)河道斷流現(xiàn)象。在北洛河下游的中段,設有南榮華水位站(1965年設站,2000年改為水文站),在下段設有朝邑水文站(1964年設站,2000年改為水位站),南榮華站和朝邑站各年代的斷流天數列于表2。
表2 南榮華、朝邑站多年代斷流天數統(tǒng)計表 單位:d
從表中看出,北洛河下游各年代河道斷流天數在不斷的增加,在南榮華河段累計斷流天數達672天,朝邑河段累計斷流天數達868天,說明河道斷流情況日趨嚴重,河道的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另一方面,北洛河下游下段河道的斷流天數較中段河段的斷流天數各個年代均多,說明了在北洛河下游從上段到下段的河道斷流有加重的趨勢,特別在北洛河下游的下段,河道斷流情況更加嚴重。
另外,從河道斷流的年內分布來看,也是不均勻的,統(tǒng)計北洛河下游南榮華站和朝邑站各月的斷流天數列于表3。
表3 北洛河下游各月斷流天數統(tǒng)計表 單位:d
從表中看出,北洛河下游河道斷流主要發(fā)生在5月、6月和7月,其它各月發(fā)生河道斷流的天數相對較少。河道斷流較多的時期恰逢農作物需水的時期,不難看出,北洛河下游水資源供需矛盾相當突出,這對當地工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筆者分析認為,北洛河下游出現(xiàn)河道斷流的情況除了上游來水量減少以外,另一方面是北洛河下游抽水站點較多所造成。根據實地查勘和調查,在北洛河下游,固定的抽水站達20個,其抽水能力為1.212 m3/s,除了固定的抽水站外,在需水時期,沿河還到處設有不固定的抽水泵點,這些都是造成北洛河下游河道斷流的主要因素。
根據陜西省水功能區(qū)劃,北洛河下游水功能標準為Ⅲ類區(qū),列為農業(yè)灌溉用水區(qū)。水利部門和環(huán)保部門最近幾年以來的水質監(jiān)測情況表明,北洛河下游基本上屬不達標河段,基本上為Ⅳ或Ⅴ類水質狀況,主要超標項目為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石油類,這說明了北洛河下游河道的水質污染較為嚴重,給當地的工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和水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造成北洛河下游水質污染除了上游來水的水質條件以外,北洛河下游的排污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根據初步調查,在北洛河下游共設有6個入河排污口,這些排污口如不能做到達標排放,必然會加重北洛河下游水質的污染。
從上面的資料及分析可以看出,在北洛河下游的來水量呈減少的趨勢,甚至在北洛河下游的中下段河道斷流日趨嚴重,水質污染較為嚴重,河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給當地工農生產的發(fā)展和日常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筆者提出改善北洛河下游水資源狀況的主要措施:
(1)根據北洛河下游徑流量年度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的特點,充分利用北洛河的地表水資源,建議在北洛河上中游干流和主要支流上興建大中型水庫,實施合理的水量調度運用。這樣可以緩解其水資源短缺的現(xiàn)象,確保北洛河下游河道不斷流,維護河道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當地的國民經濟發(fā)展和廣大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提供有力的保證。
(2)鑒于北洛河下游水質污染較為嚴重的狀態(tài),建議加強對北洛河下游的水質監(jiān)測工作。一是加強北洛河下游河道水質變化的監(jiān)測;二是加強對入河排污口的水質監(jiān)測,嚴格控制污水的達標排放,改善北洛河下游的水質狀況,達到水功能區(qū)劃管理的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