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德弟
北魏時期,有一位名叫高允的五朝元老,活了98歲 (公元390—488年)。他博通經(jīng)史、天文、術數(shù),做官長達五十余年,鞠躬盡瘁,濟國惠民,生前逝后,都得到了世人的贊揚。他的高壽,與其道德、修養(yǎng)有很大關系。
高允三十余歲始入仕途,先后做過功曹、中書博士、侍郎等官,最高擔任過中書監(jiān)(相當于宰相一職)。他忠正平直,在輔佐五位皇帝的過程中,凡是有益社稷、百姓的事情,他都積極推進實施,反之則要進諫匡正。有一年,太武帝下令圈占百姓土地,統(tǒng)歸官府,迫使許多失地農(nóng)民乞討,于是,高允用自己少時貧窮、視土地如生命的經(jīng)歷,勸諫太武帝,請求廢止這一不得人心的詔令,太武帝最終接受了。他還曾諫止過文成帝大興土木筑建宮室之事。他謀劃的獻文帝和孝文帝當上了皇帝,但他不居功自傲,只是建議獻文帝貴學重教,以培養(yǎng)人才。孝文帝時,他撰寫了《酒訓》文告,講酗酒敗德的道理,用以警示孝文帝。高允在中書省執(zhí)法三十余載,審判過無數(shù)案件,公允寬仁,能寬則寬,可宥則宥,省署內(nèi)外,盡皆稱道。
高允性情平和,窮達淡然,不追逐富貴。為郎官二十七載未得升遷,但他不餒不躁,在自己的職位上恪盡職守。而他當上高官后,仍然低調(diào)生活,妻子、兒女依然著布衣、居茅舍、食粗飯,文成帝獲知,決定賜予他精糧和綢緞,并欲提拔他的兒子當官,他連連上書,不肯接受。
高允謙遜豁達,唯才是舉。他總能看到別人的長處,并利用一切機會,為他人提供發(fā)揮才能的平臺。高允在擔任主管國家藏書的秘書監(jiān)官時,常常稱贊學者平恒、陳奇、祖瑩的才能,使他們每天心情愉快地工作。高允還先后舉薦了學者江紹興、韓興宗、蔣少游、高聰、劉模等人為官,為朝廷延攬人才。最難能可貴的是,當高允見到另一學者高閭的文章比自己寫得更好時,非但沒有妒忌,反而薦與獻文帝,讓他代替自己,體現(xiàn)了寬廣的胸襟。晚年,他負責主修國史,劉模為副,他雖為長官,但從不居高臨下,而總與劉模商量著撰寫,讓人感到平等親切。因為他寬宏大量,所以許多士人都愿與他交往談雅。
高允篤親念故,大愛仁厚。他少年喪父,作為家中長子,多付心力,成熟較早,在分家異爨時,表現(xiàn)出高風亮節(jié),不要家財,將自己的應得分予兩個兄弟,受到家人的愛戴。有一年,他的一位遠房親屬饑寒交迫,求助于他,他散盡家財,以相贍賑。同僚竇瑾犯誹謗罪被誅,其妻焦氏沒為官奴,兒子逃亡山澤。焦氏年老獲釋后,竇、焦親屬沒人愿意恤養(yǎng),高允將其接至家中,扶養(yǎng)六年之久。他耄耋之時,因其德高功碩,獲得皇帝大量賞賜,他全部捐與親朋故舊。
高允慈悲為懷。他年邁時,皇帝派太監(jiān)蘇興壽服侍他。一個冬日雪霽后,蘇興壽攙扶高允散步,突遇猛犬,高允驚倒在地。蘇興壽懼怕因自己失職而被治罪,趕忙求饒,高允并無責言,還安慰蘇興壽,不要將此事外傳。此后不久,皇帝在西郊搞祭奠活動,特命人驅(qū)車接高允前來觀瞻,行進途中,馬驚車翻,高允摔下受傷。有司打算重罰御者,高允卻為其講情,最終免除了對御者的處罰。
高允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對親親,對友善,對下仁,恪守良知,嚴守道德,心態(tài)平和,至誠至真,在封建社會中實屬難得。這或許是其長壽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