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夕南 曹馨月
(宜興市樹人中學,江蘇無錫 214200;杭州市天杭教育集團,浙江杭州 310000)
如何追求課堂的高效,無數(shù)教育者進行著不懈的探索,如今已經(jīng)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教學模式,如先學后教、分層教學、合作學習、導學案、自學展示等,各類課堂教學方法更是百花齊放。但細細思考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流程,歸根到底,課堂教學不管如何推陳出新,如果要想真正提高課堂效率,必須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幾大問題和弊端,要從以下一些方面進行探究和強化。
在各學科中,概念是對重要知識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是學科中最關鍵的點,是最基礎的知識。在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概念的理解,達到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一般情況下,理解了學科中的重要概念,對學科知識就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學生在學習該學科時就更順暢。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熟練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并對這些知識加以理解、運用,然后抽象出相應的概念,這樣就能把握學科知識的一般特征,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也就真正掌握了學科的基礎知識。
以語文學科為例,語文學科的基本概念有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敘述、議論等,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這些概念加以理解掌握,學生就能對語文有深刻的理解;學生在對這些概念的理解運用中,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就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就會形成語文的基本技能,即聽、說、讀、寫的能力。
同樣,數(shù)學學科也有許多概念,如果學生熟練掌握了這些概念,學生也就掌握了數(shù)學學科的基本特征,再加上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就很容易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分布于內(nèi)容體系之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初掌握的只是一個個具體的、零碎的知識點,對知識不能融會貫通。而如果不能構建概括、系統(tǒng)化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就很難培養(yǎng)扎實的基本技能,不利于提升綜合能力。
因此,學生只有理清學科知識的內(nèi)在關系,并把所學基礎知識、基本概念按這種關系組織起來,構建起該學科的知識體系,才能真正掌握和運用學科知識,學生才能真正“起飛”。以語文學科為例,語文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弄清楚語文教學中內(nèi)在的知識結構關系。
有一種“語文知識體系用知識樹”,圖如下:
這幅圖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語文知識的結構,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語文的時候,可以根據(jù)語文知識之間的這種關聯(lián),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語文知識和概念。只有這樣,才能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達到語文知識的融會貫通。
各學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該學科知識概念的內(nèi)在關系,畫出該學科知識系統(tǒng)結構圖。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由掌握具體的知識點到形成知識結構,再到構建學科知識體系,有利于他們培養(yǎng)較強的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能夠獨立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
各學科有各自的特點,學生獲取不同學科知識的方式和途徑也不一樣,因此學生在學習不同學科時,要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科特點,要努力將基本知識概念的傳授和學生認知特點、思維方法有機結合起來;要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有充分的實踐體驗的機會,從而加深對學科知識的認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掌握各學科的特點,教給學生有針對性的思維方法,實現(xiàn)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整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適合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方式是通過閱讀文本,實現(xiàn)情感上的感悟、體驗、融合,從而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提高人文素養(yǎng)。這一學科思想和方法體現(xiàn)了“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如在教學張抗抗的散文《地下森林斷想》時,我們就可以教學生綜合運用語文思維來閱讀分析。具體步驟如下:
(1)查閱作者的寫作背景。本文寫于1980年代初,正是“文革”結束不久,“文革”期間,張抗抗懷有遠大志向而羈于田壟之間,自恃有才卻長期被湮沒,正如千里馬駢死于槽櫪之間。然而“文革”結束,她憑借寫作才華脫穎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燦爛的前程。因此我們仿佛看到了作者面對奇特的地下森林抒發(fā)胸臆的起因所在。
(2)閱讀全文,圈畫出關鍵詞句,了解大致內(nèi)容,理清文章脈絡,把握主旨。
(3)運用結構思維對知識線進行梳理。
學生要把握文本的內(nèi)容、主旨、寫作特點、寫作手法等。弄清楚文本的內(nèi)在結構,那么學生的學習就會事半功倍。
在學習各學科時,都要對應不同的思維特征和思想方法。如在學習地理學科時,就要讀懂地圖,從中獲取有用信息,理解地理事物的屬性與關聯(lián);理化生學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以實驗探究為基本途徑,培養(yǎng)學生猜想、質(zhì)疑、實驗、分析、論證的能力,領悟科學精神。
在具體到某一堂課的教學中,就必須科學設計學習流程。
一是要創(chuàng)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一個個具體的學習任務來推動學生思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二是要引導學生建構學科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學科知識體系,進而形成學科知識運用的能力。三是引導學生通過動耳、動眼、動口、動手,開展獨立探究、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參與到課堂實踐中,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對學科的認識進一步升華。學生只有親身參加了課堂實踐活動,才會對學科更有興趣,學習效率也就會更高。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必須為學生的課堂實踐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并開展形式多樣的師生互動活動,比如可以讓學生口述、板演、質(zhì)疑,開展師生問答、小組交流、學習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大容量、多角度的信息交匯中,把握知識的本質(zhì),讓學生在開放式、生成性的教學情境中,培養(yǎng)實踐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輕松、流暢、高效,對知識的掌握更為扎實,對知識的運用更為得心應手。
以上四個方面,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它涉及學生對各學科知識體系的認識以及知識體系建構的方法,只有弄清楚并靈活運用,才能幫助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建構知識系統(tǒng),培養(yǎng)運用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學科教學要達成的基本目標,具有一定的普適性,是一種最基本的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