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希銳 李志輝
人們所進行的肢體活動或體力勞作都需要力量來完成,力量越充分,產(chǎn)生的效果越好。對于武技更是如此,在雙方技術和經(jīng)驗均等的前提下,力量大的一方肯定占據(jù)優(yōu)勢。
在武術中,通常把用于技擊的力量以“勁”的術語稱之,此“勁”又有“外勁”和“內(nèi)勁”之分。以“勁”的術語稱謂武術的力量,是因為武術的勁力是活勁,以此來區(qū)別于拙力、蠻力或“死勁”。
武術的力量或勁力無外乎來自三個方面。搏擊類力量來自于外力性鍛煉,大成拳整勁源自站樁,太極拳的掤勁主要靠盤架子。所謂盤架子就是太極拳的套路練習。不論哪一種太極拳都是由不同的功架組成,把這些不同形式的間架進行合理的串連,就形成了風格各異的太極拳套路。就單純的套路而言,每一拳套均有定數(shù)的拳式,如24式、36式、74式或88式等。然而,這些拳套的間架模式則是無限的。練拳者就是要通過這些蘊藏著無限間架的有限招式來感悟武術的勁力。
武術的間架就像建筑的框架,什么樣的框架根基和結構就決定了蓋什么樣的樓房??蚣艿母椒€(wěn)固,蓋起的樓房就越高。對于太極拳而言,盤架子的作用就是為了在任何狀況下都能保持堅實的間架。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足夠的掤撐之勁,才能在觸及對方之際不被來勢入侵,并能有效地做出應變反應。正因為如此,歷代的太極拳大師們無一不重視盤架子,有的一天要把一個套路練上幾十遍。
太極拳的盤架子要經(jīng)過套路學習階段、動作熟化階段和勁力體認階段。開始學習時要慢學慢練,不要貪多求快,務必認真學好每一個動作,待一個動作完全掌握后再學下一個動作。俗話說“學拳容易改拳難”,一旦錯誤的或不正確的姿勢定型后,再想改正就比較困難了。所謂慢練,就是在慢中體察動作是否規(guī)范,身形是否端正,還有哪些不足需要克服與糾正。當一種拳套學完并能獨立演練時,就要向熟化階段過渡。在此階段,必須按照太極拳的要求來統(tǒng)領肢體的運行軌跡,其內(nèi)容包括:
1.練拳時頭部正直,虛領頂勁,下頜內(nèi)含。如此才能使脊骨端正,筋肉順遂。
2.整個動作以腰部為軸心,骶骨松沉,重心穩(wěn)定,以腰部的微微旋轉帶動四肢百骸。
3.含胸拔背,尾閭中正。行拳時胸部含而不露但不可內(nèi)凹如佝僂,背部脊骨微有后撐但不可駝背。如此有助于使頭頂經(jīng)軀干至會陰保持直線。
4.沉肩垂肘,有助于上肢動作的靈活運行,還可使周身之氣順達于上肢。
圖1
圖2
勁力體認是盤架子的關鍵一步。太極拳的每一招式都蘊藏著不同的勁力走向和應用屬性,習者要從組成套路的間架中感知勁力的產(chǎn)生點和轉化點。為了獲取某一勁力的實際效果,習者可將套路中的相關招式進行單獨的反復練習。此種練法類似大成拳的試力與單操手。比如,為了獲取兩臂在空間的纏繞柔化之勁以及整體的斜向之力,習者就反復操練云手;為了加強發(fā)放之力,習者可把攬雀尾中的按式循環(huán)重復練習:當兩手位于腹前時,全身放松,然后,隨著兩手向前按動,整體篤實而松沉,周身的肌群之力由胯根部位經(jīng)軀干緩緩蠕動至手部,以產(chǎn)生極大的、內(nèi)整性的爆發(fā)力。凡此種種,習者要多加揣摩和研習。
不同的拳術均有站樁練習。如少林拳的馬步樁、形意拳的三體樁、大成拳的矛盾樁,以及太極拳的無極樁、抱球樁等,可見站樁對武術的重要性。實際上無論養(yǎng)生還是技擊,站樁訓練古來有之。
所謂站樁就是在外形保持一定姿勢不變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內(nèi)修訓練。不同派別太極拳的樁式與名稱或許不盡相同,但內(nèi)修的含義無外乎修身、煉意、得氣、增力、益智等諸多方面。某一種類的太極拳差不多有幾種間架各異的站法,但從本質上講,太極拳所包含的站樁是無窮的,假如把套路的任一運行軌跡加以固化就可得到無數(shù)樁式。反過來,那些連貫性的套路招式是由無數(shù)的樁式所組成,習者可根據(jù)自身的練拳需求選擇某一固化樁式,或由招法招式所演繹的動態(tài)樁式。
兩腳橫向分開,與肩同寬;兩掌置于體側,目視前方(圖1)。此樁類似大成拳的養(yǎng)氣樁。兩臂的下垂,有助于身體放松和體力修復。此樁既利于養(yǎng)生,又可體驗勁力的松沉感和骨骼節(jié)節(jié)貫通之效能。
此樁在大成拳中稱為抱球樁。在無極樁的基礎上,兩臂上抬,兩手與胃部同高,兩掌心抱球狀左右斜相對,肘略垂,膝稍彎曲(圖2)。站此樁時,兩手熱、脹、麻氣感非常明顯,勞宮穴有突突的跳動感。氣機的激發(fā)與發(fā)動會綜合性地提升人體生理機能。如此極易強化兩臂撐抱力和整體渾圓力。
圖3
把某一招式的定勢或過渡動作固化于樁功模式,可衍生出很多的站樁功法。例如,由攬雀尾演變的掤按樁:前腿弓步,后腿蹬出,前臂呈環(huán)抱狀為掤出狀態(tài),后掌落至胯旁,如按一物,后臂呈鈍角狀態(tài)(圖3)。此樁的兩腳前后跨度較大,初習者難免不適而難以堅持,此時使兩腳距離縮小或將身體重心平均分配兩腿即可消除不適。此樁的前臂可體驗掤撐之勁,后手能感知按扶之力。此式的捋法、擠法、按法尚可分別演變出大捋樁、擠式樁、推按樁。此外,白鶴亮翅的定式、單鞭的定式、云手的定式均可作為特定的樁法。
站樁具有兩大作用。
第一,站樁可培養(yǎng)鍛煉“內(nèi)氣”。所謂“內(nèi)氣”就是中醫(yī)所講的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我們常用“少氣無力”的字眼來形容那些精神萎靡、缺乏活力者,這些人通常缺乏的就是“內(nèi)氣”。在現(xiàn)實生活或武術中,我們常說某人的“力氣”大,足見“氣”和“力”具有不可分割的同等屬性。武術中有以氣催力、運氣生力之說,那些硬氣功表演者總是先以“運氣”方式蓄積內(nèi)能以產(chǎn)生瞬間的爆發(fā)力,然后以手砍磚擊石,由此可見,練氣可起到很好的增力效果。
第二,站樁能直接培養(yǎng)鍛煉“掤勁”。所謂“掤勁”是指肢體在空間的支撐作用。整體若具有很好的支撐作用,可提高自身的穩(wěn)固性。在武術中,要想把別人放出或擊倒,其前提是自身必須具有較強的穩(wěn)固性;當兩臂的支撐性加強后,可提高打擊力的穿透性。放人時,看似無力,被放之人卻感到力量甚大,實際上就是上肢乃至整體支撐力度的延伸所致。“掤勁”是通過骨骼和骨骼肌的變化得以實現(xiàn)的。站樁既可增強骨的強度和硬度,又能使骨骼肌通連若一。太極拳高手的腕臂有綿里裹鐵之效,就是因為其具有高密度的骨骼垂壓和整體的肌群收縮。
意就是人們常說的意識或意念,這兩者又不完全相同。意識具有潛在性和非主觀性,意念則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思維活動。武術中的意是能導引肢體的意念活動。事實上意念在醫(yī)學、催眠、養(yǎng)生等許多領域均有應用,不同的意念誘導對機體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在武術類別中有心意拳、形意拳和意拳之名,說明意念是這些拳術的靈魂。太極拳的稱謂雖然沒有“意”字冠名,然太極者無所不容,其中當然包括形體、意念、氣機、陰陽、虛實、松靜等諸多方面。不論何種太極拳的套路如何演練,無一不重視意的統(tǒng)領作用。
當大腦輸入相應信號(意念活動)時,機體就會產(chǎn)生應答反應,其效果與信號的強弱成反比。正因為如此,養(yǎng)生氣功的意念與武術中的意念活動都要求若即若離、似有似無,即為弱意念誘導。在大成拳的矛盾樁中,采取的是“推之不動、拉之不開、砸之不落、挑之不起”的意念誘導。大成拳的試力和太極拳的招式都講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就是更好地體驗勁力在空間的延伸性。就動作模式而言,可以通過一招一式的運動軌跡來感知勁力的局部、整體、纏絲、螺旋、斜向、引化、掤撐等多形式的變化情景;就勁力的本質而言,可選擇某一動作軌跡作為勁力體驗的起點與終點,在起點時通過瞬間的放松先蓄積力量,隨著肢體的運行而感知勁力由足生根、由腿傳導、由腰主宰、由胯產(chǎn)生動力,再經(jīng)脊椎、肩部、臂部而驅動至手部。
用意不用力可使機體放松,大腦入靜。放松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是蓄積勁力的一個前提。當肢體適應某種樁式或套路操練后,身體就慢慢放松下來。此時,力量就發(fā)生了有效蓄積,隨著時間的推移,周身的沉重感和整體感越來越強,而且機體越放松,內(nèi)在的掤撐緊實之感越明顯。若能得心應手地把握松緊頻率,即可觸發(fā)技擊必備的驚抖力。
入靜是機體的修養(yǎng)過程。晚上睡眠或午休就是通過大腦的靜化方式使身體恢復體力。樁功下或在演練套路過程中的入靜,會使呼吸越變越慢。慢吸能獲取更多的氧氣,使之與能量物質結合產(chǎn)生內(nèi)能而儲存于組織。由組織組成的肌群若能獲取更多內(nèi)能,就會以高頻率的收縮方式產(chǎn)生發(fā)放性和擊打性極強的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