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晨蕾
(江西科技學院 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330098)
為了了解當下大學生的微信使用現(xiàn)狀,筆者選取了某高校開展了相關的問卷調查。該問卷共20道題,題目涵蓋多個方面,包括微信使用目的、微信上的人際交往、對待微信的態(tài)度等。本次調查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按照性別、年級與專業(yè)層面進行了抽查。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700份,回收有效問卷673份,回收率達到了96.14%。其中大一學生共333人,占49.5%;大二學生共201人,占29.9%;大三學生共98人,占14.5%;大四學生共41人,占6.0%;從性別構成來看,本次調查的男生共432人,占64.2%;女生共241人,占35.8%。本次抽查樣本基本符合初衷,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最終的抽查結果分析的有效性。
根據(jù)此次問卷調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使用微信超過1年的有661人,占98.2%;使用微信不滿1年的只有12人,占1.8%。每天微信使用時間多于2小時的有385人,占57.2%;每天微信使用時間在1~2小時之間的有217人,占32.2%;每天微信使用時間在1小時以下的有71人,占10.6%。由此可以看出超過一半的學生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都超過2小時,這充分證明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使用最頻繁的社交通訊工具之一,并且大部分大學生對微信已經產生了某種依賴感。
為了了解大學生的微信聯(lián)系對象,筆者在問卷中設計了“您使用微信主要聯(lián)系哪幾類人”這樣的多選題,選項分別為“父母或其他親人”“同學或同事”“老師”“男朋友或女朋友”“認識的網友”“陌生的網友”等。然后通過多重響應頻率分析,如圖1所示,大學生使用微信聯(lián)系最多的,依次為“男朋友或女朋友”,占34.5%,“父母或其他親人”,占 25.7%,“同學或同事”,占 21.5%,這三類人是大學生使用微信聯(lián)系比較頻繁的對象。只有8.9%的大學生想利用微信結識“陌生的網友”,這表明一部分大學生使用微信是希望擴大自己的交際圈,認識更多的新朋友,這為大學生的交際安全埋下了一定的隱患。
圖1 大學生的微信聯(lián)系對象
要想客觀了解大學生微信使用的情況,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了解大學生對使用微信的態(tài)度。在此次調查中,對“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因為微信很好用、隨時隨地能用?”的問題,表示“非??隙ā钡挠?03人,占15.3%;表示“肯定”的有305人,占45.3%;表示“不肯定”或“非常不肯定”的為101人和164人,分別占15.0%和24.4%。人喜歡一種事物,甚至對某種事物產生依賴感,首先是發(fā)自內心地認同它。微信之所以在大學生群體中如此受歡迎,主要是微信結合了QQ和微博的功能。它既能像QQ那樣方便及時的溝通聊天,又能像微博那樣在朋友圈里發(fā)布自己的心情、動態(tài)和分享一些文字??梢哉f,微信的自由性、開放性和便捷性是大學生最為欣賞和看重的。
為了了解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問卷中設計了“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因為微信能夠和朋友增強聯(lián)系、隨時交流?”的問題。在學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中,只有12.8%的大學生認為使用微信沒有對自身的人際交往產生任何影響,其余87.2%的被調查者表示使用微信,使自己與朋友的聯(lián)系更方便和頻繁了,而且使用微信大大降低了人際溝通的成本。的確,使用微信能夠讓大學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聯(lián)系親朋好友,而且微信的語音、視頻功能都不需額外交話費,大大節(jié)省了聯(lián)系的費用。更為重要的是,多數(shù)大學生尚未踏入社會,人際交往渠道和技巧都比較有限,通過微信能夠讓自己與認識的或者不認識的朋友多聯(lián)系,為他們的社會交際提供了一個多樣化的平臺。
微信以及其朋友圈、公眾號上傳播著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有些與大學生所學的專業(yè)知識有關,大學生通過瀏覽學習這些信息,能夠提升專業(yè)知識儲備。還有的信息與大學生所學專業(yè)并無直接關系,但是這些信息有利于擴展大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其綜合知識水平。而且很多高校、企業(yè)都有微信公眾平臺,高校的微信公眾平臺可向大學生講解課程知識,企業(yè)公眾平臺可講解企業(yè)經營和管理知識,這有利于大學生就業(yè)。并且可以通過微信建立學習交流群,方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豐富大學生學習的途徑和手段。
由于微信具有即時發(fā)送和接收信息的能力,即便在離線情況下也可以接收。這就造成很多大學生不分時間、場合都在等待著微信消息;上課在看手機、下課在看手機、吃飯在看手機,坐著看手機、躺著看手機。根據(jù)2015年1月發(fā)布的《指尖上的網民——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行為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網民中,超過20%的網民每天查看超過100次手機,23%的網民表示手機已經成為其生活必需品;還有34%的網民每天醒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微信,而這些現(xiàn)象在很多大學生身上都有所體現(xiàn)。試想,如果大學生在課堂、圖書館這些學習場所不停使用微信打發(fā)時間,那他們能夠用于學習的時間必然減少[1]。
大學生通過使用微信,能夠在朋友圈中建立起類似于現(xiàn)實世界的自我形象。在微信上,大學生通過文字、聲音、視頻為媒介,配合表情、小圖片等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況[2]。然而微信上的這種交流方式與現(xiàn)實世界中以表情、肢體語言溝通的表達方式完全不同。如果大學生長時間使用微信,或者對微信產生了依賴感,久而久之就會在現(xiàn)實世界中出現(xiàn)交流障礙的現(xiàn)象。大家都在使用微信,于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變少了,甚至不少大學生一起吃飯的時候也都是一個個低頭看著手機聊微信。這種情況會降低大學生在現(xiàn)實世界中交流溝通的自信心,甚至讓一些大學生產生對現(xiàn)實世界交流的恐懼感,這對于大學生畢業(yè)適應社會是很不利的。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些大學生在微信上能夠侃侃而談,可是一變成面對面交流就常常局促不安、說話常常斷斷續(xù)續(xù)。長此以往大學生就有不知道在現(xiàn)實世界中該怎么與人交流的可能。
微信里的功能非常豐富,其中有不少功能都可以認識陌生網友,比如附近的人、漂流瓶、搖一搖等等。一方面,這些微信功能確實為大學生拓展交際圈子,認識四面八方的新朋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渠道和平臺。另一方面,微信畢竟只是一種社交網絡工具。網絡的匿名性,使得這些陌生交友的功能可能會被某些不懷好意的人所“惡意利用”[3]。例如,在漂流瓶里遇到一些主動搭訕且心懷歹意的人,或者是遇到一些語言粗俗不堪的人,從而影響大學生用戶的心情。為了了解大學生在微信上與陌生網友的聯(lián)系情況,本次調查設計了“您會使用微信添加陌生人為好友嗎?”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0%的大學生表示會添加陌生人為好友。其中男生中有超過80%人表示會添加陌生人為好友;女生的比例比男生低一些,但也有49.4%的女生表示會添加陌生人為微信好友,如表1所示。然而在以往的報道中,不難發(fā)現(xiàn)女大學生被微信網友騙財騙色的報道層出不窮。一些微信上的陌生人在添加女大學生后,先通過花言巧語贏得女大學生的信任,進而約女大學生出來見面,然后就進行下一步的犯罪行為。
表1 性別與“陌生人交友”交叉制表
微信以其便捷性和互動性深受大學生喜愛無可厚非,然而當代大學生面對微信要有良好的自控意識,不可一味沉溺于社交娛樂之中,從而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學習。高校方面應該注冊官方公眾微信平臺,在平臺上多向大學生宣傳一些積極正面的價值觀,指導大學生要有克制地使用微信,加強大學生對微信的自控能力。高校應當力爭讓大學生對微信這種新興媒介有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積極引導大學生讓微信等新興媒介成為豐富自己生活和學習的有效工具,而不應該沉溺其中讓微信左右我們的生活[3]。除此之外,上課時應該在教室里專門設置一個手機存放處,以便大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遠離手機、專心學習。另外高校應該在教學樓、圖書館等學習場所關閉無線網絡,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4]。
網絡中充斥著形形色色的人,加之大學生社會經驗匱乏,對于事物的是非判斷能力比較弱,尤其是一些涉世不深的女大學生比較容易受網上一些別有企圖的壞人蒙蔽。因此,高校管理者需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保護意識。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幫助大學生自己掌握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引導大學生遠離網絡里的不良信息,才能真正起到保護大學生安全的目的[5]。為此,高校應當開設跟網絡信息辨別相關的課程,讓大學生能夠對網絡信息進行正確的甄別。
微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和抒發(fā)個人情感的一個重要網絡平臺,為此高校的教師和管理人員應該充分利用這點,來加強對大學生思想層面的教育和指導[5]。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應該將微信公眾平臺真正融入到學校的日常管理之中,將有關信息發(fā)布到平臺上,引導大學生正確開展人際交往。并且教師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加強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指導方式,這樣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大學生的社交問題。
[1]曹林,王雪晴,蔡馥謠.接觸與依賴:大學生微信使用行為與影響因素研究[J].新聞世界,2017(2):30-33.
[2]甘瑞,張夢,丁玥,等.微信使用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研究[J].管理觀察,2017(3):180-181+185.
[3]崔朝輝.大學生微信使用對自我認同的影響[J].西部廣播電視,2016(18):35-36.
[4]武文斌.大學生微信使用行為對自我認同的影響探究[J].科技傳播,2016(12):96-97.
[5]宋琳琳.大學生微信使用現(xiàn)狀及影響研究[J].青年記者,2016(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