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皓 孔濤 楊玉萍 蔣華 薛壽儒?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種特殊的中風類型,占所有腦卒中的0.5%~1.0%,早期研究顯示其年發(fā)病率為2.2/100萬[1]。近年來,隨著診療技術的提升,部分輕癥及早期CVST患者得到診斷,CVST的檢出率較前提高,荷蘭一項有關CVST的流行病學報道其年發(fā)病率為 13.2/100萬,其中 31~50歲女性為 27.8/100萬[2]。CVST的發(fā)病率低,病因復雜,臨床癥狀不典型,易誤診、漏診,近年來隨著神經(jīng)影像學的發(fā)展,提高其早期診斷率,改善患者預后。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36例CVST患者的診療經(jīng)過,為臨床提供經(jīng)驗。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住院治療且診斷為CVST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齡14~76歲,中位年齡37.5歲。均符合《中國顱內靜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3]。納入標準:(1)經(jīng)CT/CTV、MRI/MRV、DSA檢查顯示有CVST的直接征象或間接征象。(2)臨床數(shù)據(jù)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嚴重慢性心、腦、肺部疾病及肝腎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回顧36例患者的臨床診療過程,收集住院期間及門診隨訪期間的病史資料、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結果,實驗室檢查主要包括血常規(guī)、血凝七項、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影像學檢查包括頭顱CT/CTV/CTP、頭顱MRI或MRI加增強/MRA/MRV、DSA。
2.1 病因 36例CVST患者鼻竇炎4例,乳突炎2例,病毒性腦炎5例,抗凝血酶原Ⅲ活性減低1例,蛋白S缺乏癥2例,免疫性疾病2例,妊娠期5例,產(chǎn)褥期1例,血小板增多3例,過敏性紫癜1例,貧血3例,口服避孕藥物1例,不規(guī)律口服止血藥物1例,有機械性操作史5例,腦靜脈竇血栓史1例,下肢動脈栓塞史1例,腫瘤3例,脫水2例,高熱1例,不明原因10例。
2.2 臨床表現(xiàn)及體征 急性起?。ǎ?周)27例,亞急性起?。?周至1個月)6例,慢性起?。ǎ?個月)3例。頭痛29例,25例為首發(fā)癥狀,僅表現(xiàn)頭痛5例;眼痛1例;惡心嘔吐20例;頭暈12例;發(fā)熱6例;視力模糊6例;復視5例;視野缺損1例;眼瞼下垂、眼球活動障礙5例;肢體麻木、乏力11例;癲癇發(fā)作9例;言語不清5例;失語2例;意識障礙4例,其中2例昏迷。體格檢查陰性10例;眼底檢查視乳頭水腫11例;面癱3例;腱反射亢進8例,腱反射減弱者4例;肌力減弱12例;感覺減退4例;巴賓斯基征陽性5例;腦膜刺激征陽性5例。
2.3 實驗室檢查 36例患者中,白細胞升高18例,血小板升高3例,血紅蛋白降低3例。22例行D-二聚體檢查,其中16例首次測值升高;1例首次測值正常,隨訪復查升高,5例陰性。35例行血凝常規(guī)檢查,抗凝血酶原Ⅲ活性減低者1例。2例行蛋白S、蛋白C測定,均存在蛋白S減低。9例行抗核抗體測定,2例陽性。10例行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檢測,均為陰性。8例行抗心磷脂抗體檢測,1例IgM陽性。22例行腰椎穿刺檢查,顱內壓110~390mmH2O,平均(234.77±79.08)mmH2O,腦脊液初始壓力正常7例(≤180mmH2O),180~300mmH2O 11例,≥300mm H2O 4例,5例白細胞升高,3例紅細胞升高,12例蛋白含量增加,糖和(或)氯化物含量異常5例。
2.4 影像學檢查 26例行頭顱CT平掃;8例行頭顱CT/CTV檢查,其中4例行頭顱CTP檢查。34例頭顱CT平掃中26例表現(xiàn)異常。顯示直接征象16例,“條索征”15例,“高密度三角征”7例,“空三角征”1例;顯示間接征象17例,腦梗死11例,出血性腦梗死2例,腦出血4例,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5例,腦組織水腫4例,硬膜下積液2例,幕上腦室增寬1例,側腦室受壓移位1例。頭顱CTV表現(xiàn)異常6例,均顯示一處或多處靜脈竇顯影不清、充盈缺損或不顯影。頭顱CTP3例表現(xiàn)異常,缺血性灌注異常2例,過度灌注1例。34例行頭部MRI+MRV檢查,MRI顯示31例圖像表現(xiàn)異常,直接征象顯示19例,表現(xiàn)為靜脈竇區(qū)流空影消失且出現(xiàn)異常信號;間接征象顯示17例,腦梗死11例,出血性腦梗死3例,腦出血5例,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1例,腦水腫4例,硬膜下積液1例,幕上腦室增寬1例,側腦室受壓移位1例。MRV發(fā)現(xiàn)有32例存在靜脈竇顯影中斷或未顯影,部分有雜亂迂曲的側支小血管形成或靜脈竇周圍皮質靜脈紊亂、擴張。3例行DSA檢查均顯示一處或多處靜脈竇狹窄、充盈缺損或不顯影。MRV結合DSA示:累及上矢狀竇18例,下矢狀竇5例,竇匯10例,橫竇23例,乙狀竇18例,直竇10例,大腦大靜脈5例,頸內靜脈1例,病變累及單個靜脈竇10例,多部位23例。
2.5 治療及效果 30例患者常規(guī)抗凝,22例低分子肝素治療后給予口服華法林或泰必全治療,單用低分子肝素治療3例,2例阿加曲班治療后給予口服泰必全治療,單用阿加曲班治療3例,其他治療有局部靜脈溶栓、抗血小板聚集、脫水、降顱壓、抗感染、抗癲癇、補液、糾正貧血、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36例患者中,治療有效(癥狀完全消失/緩解)29例,癥狀無變化5例,1例意識障礙加重,呼吸循環(huán)衰竭,家屬放棄治療自動出院,1例患者死于顱內高壓引起的腦疝形成。出院后15例患者復查MRV,其中4例未見明顯異常,6例較前好轉,4例較前無明顯變化,1例復發(fā)。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是一種相對少見的中風類型,常見于中青年女性,男女比例約為1:3,急性、亞急性、慢性起病均可見[2]。CVST病因繁多,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因素,以感染性病因及產(chǎn)褥相關為本病最常見的危險因素。本資料顯示感染為最多見的病因,占30.6%;孕期及產(chǎn)褥相關為女性患者最常見的病因,占30%,與文獻報道一致[3-4]。此外,本資料檢測部分患者蛋白S、蛋白C及抗凝血酶Ⅲ活性等遺傳危險因子,陽性3例,仍有10例(27.8%)病因不明,較國外報道偏高[5],可能與V因子Leiden突變、凝血酶G20210A突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高危因素未檢測有關。
CVST臨床表現(xiàn)取決于年齡,病程的長短,腦實質病變的發(fā)生及血栓的部位,主要分為以下兩類,一類與靜脈引流障礙引起的顱內高壓有關,表現(xiàn)為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另一類與靜脈血栓形成引起的靜脈性梗死、出血等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障礙有關,表現(xiàn)為偏盲、失語、肢體感覺運動障礙、癲癇、精神異常等。頭痛為CVST最常見的癥狀及首發(fā)癥狀,可見于75%~95%的患者,多表現(xiàn)為全頭部持續(xù)性、彌散性脹痛,少數(shù)呈雷擊樣頭痛、偏頭痛,嚴重時伴惡心嘔吐,有時頭痛是僅有的表現(xiàn),Cumurciuc等報道的17例患者唯一癥狀為頭痛[6]。不同血栓形成部位也與CVST的臨床表現(xiàn)有關。皮層靜脈血栓形成可表現(xiàn)為頭痛,運動或感覺缺失,癲癇發(fā)作等;矢狀竇閉塞時,可表現(xiàn)為單側或雙側的運動缺陷,局灶或全面性癲癇發(fā)作也較常見;側竇孤立性血栓形成常表現(xiàn)為顱內高壓,左側橫竇閉塞常為失語;腦深靜脈血栓形成常出現(xiàn)昏迷、精神障礙、癱瘓,其部分閉塞時,臨床癥狀較輕,可不存在意識障礙;海綿竇血栓形成可出現(xiàn)頭痛、眼眶疼痛、眼結膜水腫、眼球突出以及上瞼下垂、復視、眼球活動障礙等Ⅲ~Ⅵ顱神經(jīng)受累的表現(xiàn)[7]。
對可疑CVST患者進行血液檢查有助于發(fā)現(xiàn)潛在的感染、炎癥、高凝狀態(tài)或免疫功能異常。D-二聚體升高對CVST的診斷有一定支持作用,其在CVST早期診斷中的敏感性為93.9%,特異性為89.7%[8],研究表明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血栓形成的范圍、程度以及病程相關,其陰性僅能提示CVST可能性小,或處于疾病的亞急性或慢性期[9],并不能排除CVST。CVST的腦脊液壓力大多增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細胞數(shù)和蛋白量增高,這種改變對其診斷無特異性,僅用于輔助排除顱內感染[10]。
頭顱CT可作為CVST篩查的首選,其包括直接征象和間接征象。直接征象包括空三角征、高密度三角征、條索征;間接征象包括腦水腫、腦室受壓、缺血性或出血性梗死、大腦鐮和小腦幕強化等。頭顱CT的陽性率較低,約30%的患者無陽性表現(xiàn),并且缺乏特異性,CTV也可診斷CVST,其快速而準確,有報道CT聯(lián)合CTV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最高可達100%[11],但其輻射劑量大,合并嚴重腎功能損害者及過敏者不宜行此項檢查。CTP可用于對CVST患者腦循環(huán)灌注異常的評估,且對評價預后具有潛在價值,Gupta RK等[12]研究顯示,抗凝治療前所有CVST患者的CTP均提示灌注不足,治療后平均核心區(qū)域的CTP各參數(shù)均有改善。本資料中CTV、CTP異常者各占75%,CTV陰性者后經(jīng)MRV檢查均證實均存在一處或多處靜脈竇顯影中斷,所以CVST的診斷目前仍然首選MRI與MRV聯(lián)合應用。MRI的直接征象為血栓形成的靜脈竇流空效應消失,MRV不受血栓信號影響,可直觀顯示顱內靜脈,其診斷CVST的直接征象為血流信號缺失、邊緣模糊,間接征象為引流靜脈擴張、遠端靜脈側支循環(huán)開放。DSA仍是診斷CVST的“金標準”,準確率達75%~100%,DSA診斷CVST的直接征象為腦靜脈竇充盈缺損或不顯影;間接征象為靜脈期顯影時間延長,靜脈側支形成等;但其不能顯示血栓本身及繼發(fā)的腦實質改變,當行MRV仍不能明確診斷時,可考慮DSA檢查,同時可以行血管性溶栓治療。
抗凝治療為CVST的一線治療方案,可以阻止血栓進展,促進血栓溶解,預防肺栓塞和深靜脈血栓形成。對無抗凝禁忌的患者應及早接受抗凝治療,伴發(fā)于CVST的少量顱內出血和顱內壓增高不是抗凝治療的絕對禁忌。急性期可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療1~4周,急性期過后應繼續(xù)口服抗凝藥物,常選用華法林,目標PT-INR值保持在2~3,療程因血栓形成傾向和復發(fā)風險大小而定[3]。如應用足量抗凝藥物病情仍然惡化,可考慮血管內干預,包括取栓或溶栓,如出現(xiàn)嚴重顱內高壓并伴有進展性視力降低或出現(xiàn)腦疝早期者,應使用甘露醇、利尿劑脫水降低顱內壓,必要時手術減壓治療。對于伴發(fā)感染及癲癇者應使用抗生素及抗癲癇藥物。經(jīng)有效治療,大多數(shù)患者預后良好,但仍有一定病死率,約4%的患者急性期死亡,主因為大量腦出血所致的小腦幕切記疝,晚期死亡風險約8%~10%,其中約50%死亡由潛在疾病引起,大多數(shù)是癌癥。
總之,CVST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腦血管病,臨床癥狀復雜多樣,缺乏特異性表現(xiàn),易造成誤診及漏診,近年來隨著診療方法的改進,CVST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仍需增強其認識,一旦明確診斷,應及時抗凝治療,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