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艷
摘要 本文應用近50年(1966—2015年)遼河入??诘貐^(qū)氣溫、降水資料,分析了氣象條件對遼河入海口兩岸灘涂翅堿蓬植被退化的影響。結果表明,盤錦地區(qū)年平均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1988年以來年平均氣溫呈持續(xù)偏高趨勢,蒸發(fā)量大導致土壤鹽分含量增高,水鹽失衡;遼河入??诘貐^(qū)的年降水量呈現略減少的線性變化趨勢,降水年際變化波動較大,增加了對遼河入??诔釅A蓬植被淡水補給的影響,造成淡水資源短缺;冬春季、出苗關鍵時段干旱,可造成翅堿蓬植被種子出苗率低??赡苁菤庀髼l件的變化導致翅堿蓬生長環(huán)境改變、植被退化,應進一步分析和研究,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修復翅堿蓬植被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關鍵詞 翅堿蓬;植被退化;氣溫;降水;影響;遼河入???/p>
中圖分類號 S15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167-02
Effect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n Vegetation Degradation of Seepweed in Liao River Estuary
YANG Wen-yan
(Panjin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Liaoning Province,Panjin Liaoning 124010)
Abstract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Liao River estuary area from1966 to 2015,th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n vegetation degradation of seepweed on both sides of Liao River estuary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Panjin area showed a obvious rising trend,since 1988,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showed a trend of sustained high.The strong evaporation increased soil salt content and caused the unbalance of water and salt.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Liao River estuary area showed a linear change trend of slightly decreasing,and the interannual change of precipitation fluctuated greatly,which increased the effect on the freshwater supply to seepweed vegetation of Liao River estuary and caused the shortage of freshwater resources.In winter and spring,drought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of seedling and led to low seedling rate of the seeds of the plant.It may be affected by the growth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variation of weather conditions,which should be further analyzed and researched.The active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pai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growth of seepweed vegetation.
Key words seepweed;vegetation degradation;temperature;precipitation;effect;Liao River estuary
在遼河入??趦砂稙┩坑幸惶幟利惖摹凹t海灘”景觀,是由翅堿蓬大面積生長而形成的。它以全球保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大的濕地資源為背景,被譽為天下奇觀,已列為遼寧“五十佳境”之一。翅堿蓬屬于藜科堿蓬屬一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長于荒漠、湖邊、海濱等處的鹽堿荒地上,是一種典型的鹽堿指示植物,也是由陸地向海岸方向發(fā)展的先鋒植物[1-3],具有營養(yǎng)、觀賞、藥用、為鳥類提供良好生境、生物改良鹽堿土等多重作用[4],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濕地資源。但最近十幾年來,紅海灘的翅堿蓬出現了嚴重的退化現象,這給區(qū)域的旅游經濟帶來了不利影響,引起了省、市領導和各界人士的關注。
許多專家和學者對這種退化現象開展了調查分析和研究工作,朱浩崢等[5]采用海水監(jiān)測、翅堿蓬野外調查和盆栽試驗方法,研究了遼河入海口“紅海灘”翅堿蓬群落退化原因,結果表明,翅堿蓬生長適宜的土壤鹽分含量在10~16 g/kg之間,初步認為灘涂土壤鹽分升高產生鹽害是引起雙臺子河口“紅海灘”翅堿蓬群落退化死亡的主要原因;臺培東等[6]對潮間帶翅堿蓬群落的生態(tài)學特性和紅海灘景觀退化機制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潮間帶翅堿蓬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植物群落,只生長在特定標高、有周期性潮汐作用的灘涂上。潮汐是保證翅堿蓬在高鹽度潮間帶正常生長的重要自然力,可以及時洗脫翅堿蓬排出體外的大量鹽分,避免鹽分結晶形成鹽鞘使植物受害死亡。有研究發(fā)現,潮間帶翅堿蓬群落退化是由泥沙沉積導致灘涂抬升、潮位降低造成的[7-8]。
本文應用遼河入海口地區(qū)近50年(1966—2015年)的氣溫、降水資料,從氣象條件因子影響的角度,分析遼河入??诔釅A蓬植被退化的原因,為保護海岸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物多樣性、恢復濕地功能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盤錦地區(qū)近50年(1966—2015年)氣溫、降水資料,數據來源于盤錦市氣象局;遼河入??趦砂冻釅A蓬空間分布、面積資料,來源于盤錦市濕地科學研究所調查資料。氣候變化趨勢采用5年滑動平均、線性回歸、線性趨勢傾向率方法進行分析[9-10]。
2 近50年遼河入海口氣候變化特征
2.1 氣溫
近50年(1966—2015年)盤錦年平均氣溫為9.1 ℃,年平均氣溫最低的年份為1969年(7.3 ℃),最高的年份為2014年(10.7 ℃)。年平均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圖1),增暖率為0.35 ℃/10年,即近50年上升了1.8 ℃。年平均氣溫自1988年以來呈持續(xù)偏高趨勢,連續(xù)22年氣溫偏高,為近50年來最暖的時期。氣候變暖引起蒸發(fā)量增大,導致土壤鹽分含量增高,造成水鹽失衡,超出翅堿蓬耐鹽極限,可導致其最終死亡。
2.2 降水量
水分是翅堿蓬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遼河入??诘貐^(qū)的年降水量呈現略減少的線性變化趨勢(圖2),近50年(1966—2015)年平均降水量為638 mm,降水最多的年份是2010年(1 081.7 mm),降水最少的年份為1978年(僅364 mm),年降水量的相對變率為18%,降水年際變化波動較大,對遼河入??诔釅A蓬植被淡水補給的影響較大。
從表1可以看出,近5年(2011—2015年),除2012年降水偏多外,其余年份降水均較常年偏少,尤其2014年、2015年降水異常偏少,旱情嚴重。其中,2014年年降雨量僅有399.5 mm,居當地氣象記錄的倒數第3位(降水最少的年份為1978年,僅364 mm;1965年為366.2 mm),是近30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降水量偏少直接造成淡水資源短缺。
3 氣象條件與翅堿蓬生長的相關分析
3.1 冬春季干旱
根據2014—2016年1—5月盤錦大洼氣象站降水資料統(tǒng)計,2014年、2015年1—5月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2014年1—5月累計降雨量69.7 mm,較常年同期偏少42.6 mm;2015年1—5月累計降雨量101.1 mm,較常年同期偏少11.2 mm;2016年1—4月降水量亦較常年同期偏少,均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表2)。
3.2 出苗期少雨
盤錦地區(qū)翅堿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苗,從連續(xù)3年同期降雨情況看(表3),3—5月均存在降水量連續(xù)偏少時段,2016年3月中旬至下旬連續(xù)逾20 d沒有降水,嚴重干旱;4月下旬出苗關鍵時段降雨量連年嚴重偏少,可造成翅堿蓬出芽率降低。
4 結論與討論
分析結果表明,盤錦地區(qū)年平均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1988年以來年平均氣溫呈持續(xù)偏高趨勢,蒸發(fā)量大導致土壤鹽分含量增高,可造成水鹽失衡;遼河入海口地區(qū)的年降水量呈現略減少的線性變化趨勢,降水年際變化波動較大,增加了對遼河入??诔釅A蓬植被淡水補給的影響,可造成淡水資源短缺;冬春季、出苗關鍵時段干旱少雨,可造成翅堿蓬植被種子出苗率低。這些因素均可造成翅堿蓬植被退化。翅堿蓬植被退化除受到降雨、溫度、光照等氣象因素影響外[11-12],還可能受到修堤筑路、攔海造田、淺海石油開發(fā)等人類活動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的影響。需要進一步分析和研究,采取積極應對措施,修復翅堿蓬植被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重現“紅海灘”自然景觀。
5 參考文獻
[1] 李書心.遼寧植物志:上冊[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417-419.
[2] 喬勇進.鋪向大地的“紅地毯”[J].植物雜志,2001(3):14-15.
[3] 王立紅,孫彭力,李望.鹽生植物群落與土壤含鹽量的關系及對土壤鹽分的指示作用[J].上海環(huán)境科學,1994,13(10):33-36.
[4] 張普慶,張新民,郝明陽,等.山東濰北地區(qū)翅堿蓬的營養(yǎng)成分[J].營養(yǎng)學報,1994(4):418-419.
[5] 朱浩崢,侯萬發(fā),李忠波,等.雙臺子河口“紅海灘”退化初探[J].土壤通報,2006,37(6):1191-1194.
[6] 臺培東,蘇丹,劉延斌,等.雙臺子河口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紅海灘景觀退化機制研究[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09,31(1):17-20.
[7] 肖篤寧.環(huán)渤海三角洲濕地的景觀生態(tài)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07-217.
[8] 陳官濱,劉偉男,賈越平,等.2013—2016年遼河口堿蓬濕地時空動態(tài)變化分析[J].現代鹽化工,2018,45(1):64-65.
[9] 劉姣,劉長發(fā),李盛德,等.翅堿蓬對鹽沼沉積物微生物生物量及β-氨氧化細菌群落的影響:以雙臺河口為例[J].生態(tài)學報,2016,36(24):8081-8090.
[10] 劉慶生,張敏,寧吉才,等.翅堿蓬高光譜植被指數對土壤化學性質的響應[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1,27(3):86-89.
[11] 牟曉杰,孫志高,王玲玲,等.黃河口濱岸潮灘不同表現型翅堿蓬K、Ca、Mg含量與累積的季節(jié)變化[J].草業(yè)學報,2010,19(3):177-190.
[12] 宋創(chuàng)業(yè),黃翀,劉慶生,等.黃河三角洲典型植被潛在分布區(qū)模擬:以翅堿蓬群落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4):67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