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馬克·吐溫創(chuàng)作于1884年,是其代表作之一。馬克·吐溫通過講述一個男孩的成長歷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并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海明威對該書評價甚高,他認為該書是所有美國文學的源頭,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shù)價值。本文試圖從其構(gòu)思、語言、情節(jié)、浪漫主義的體現(xiàn)等方面對其進行深入的探析,挖掘其藝術(shù)價值。
關(guān)鍵詞: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芬;浪漫主義
作者簡介:王丹,女,吉林長春人,碩士,吉林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6--01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用幽默、反諷的語言講述了一個孩子的冒險故事和成長故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云淡風輕的凸顯了民主主義、反種族主義以及人道主義等一系列深刻的內(nèi)涵,成為了影響美國文學及西方文學界的重要作品。
1、獨特的構(gòu)思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所描寫的社會是19世紀的美國,當時蓄奴制盛行,因此黑奴逃亡再平常不過了,這就為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生和敘述提供了真實的背景。馬克·吐溫傳承了一直以來的流浪漢小說,但是卻選擇從一個尚未進入社會的小流浪漢的視角去旁觀社會,以孩子所獨有的眼光去批判資本主義,以孩子痛苦的成長歷程來諷刺當前這個社會對人性的扼殺,從而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渴望和痛楚。無疑,這種獨特的構(gòu)思《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重要的藝術(shù)技巧。
首先,作者通過孩子的眼光觀望世界。十三四歲的孩子,尚且不了解社會的模樣,但是卻朦朧而又執(zhí)著的追求著自己所不能擁有的自由和獨立,并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哈克貝利·芬,天真可愛、樂觀活潑,但是在這個冷漠而又陌生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他這樣的存在卻是異類般的存在,于是小市民們努力將其“社會化”,最終導(dǎo)致了哈克的反叛。其次,哈克和吉姆尋求自由的一路,作者依舊以孩子般的眼光來欣賞這個世界,密西西比河岸邊美麗的風景無疑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同時資本主義的丑陋和腐朽又與這種美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鮮明的對比使得作者對資本主義社會,對奴隸制的譴責和批判都更加尖銳,更加深入人心。再者,作者在描述哈克貝利·芬歷險的過程中對其性格變化進行了細致地刻畫,使讀者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成長的痛處,從而更好地引起讀者情感的共鳴,提高了作品的情感感染力。
2、幽默、諷刺的語言
幽默、諷刺的語言是馬克·葉溫作品的重要特點,區(qū)別于傳統(tǒng)歐洲小說語言的幽默,馬克吐溫的作品中更多地運用了方言俚語,因此體現(xiàn)出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馬克·葉溫十分了解密西西比河畔各地的風土人情,在作者描寫當?shù)仫L情的字里行間我們依稀可以讀出作者對其熱愛,同時,作者大量使用當?shù)卣Z言和黑人方言,其生動形象的描述使得作品具有極強的代入感,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幽默是作者的基本描寫手法,隨著小說情節(jié)的推進以及作者本身閱歷的不斷增加,作者的筆調(diào)逐漸犀利,因此在小說后期的語言中我們可以讀出逐漸增加的諷刺意味,對于社會的認知也不斷深刻。
3、沖突中體現(xiàn)深度
馬克·吐溫筆下的主人公哈克是一個流浪兒,這一角色刻畫頗有深意。首先,哈克整日無所事事,與孩童們一起在山林中游蕩,這有別于接受高等教育的社會主流人群;其次,沒有“教養(yǎng)”的他較少受到傳統(tǒng)文化、主流社會文化的禁錮,身上較多地保留了人類最純粹的本質(zhì),這是其與當時文明社會產(chǎn)生沖突的本質(zhì); 第三,社會的正常運行需要所有人遵守既定的規(guī)則,因此格拉斯寡婦這種“文明人”希望可以將其改造為有素質(zhì)的市民。然而小市民所必須遵守的清規(guī)戒律又使得尚未“社會化”的哈克覺得約束和壓抑,這就注定了二者勢必會產(chǎn)生沖突。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全文是以哈克為主線,刻畫的是哈克內(nèi)心的沖突以及其與社會的沖突,但是通過這種沖突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工業(yè)文明、商業(yè)社會對人們的侵蝕和異化,作者通過這種“兵戎相見”的沖突凸顯了當時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各種社會問題,在提高作品可讀性的同時體現(xiàn)了作品的深度。
4、現(xiàn)實的浪漫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創(chuàng)作于1884年,當時美國內(nèi)戰(zhàn)剛剛結(jié)束,美國文壇中浪漫主義盛行,該書雖然是以現(xiàn)實主義為主,但是毋庸置疑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受到了浪漫主義的影響。首先,哈克的逃亡以及與吉姆的相遇本身就具有一種浪漫性。小說的背景是美國社會的奴隸制,當時的黑奴逃亡與其說是追求獨立、追求自由,倒不如說是為了生存,因此可見小說的浪漫主義。其次,這種逃亡貫穿于全文,哈克設(shè)計“謀殺案”逃離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逃離腐朽壓抑的“文明社會”;吉姆逃離蓄奴州,渴望自由的遠方。雖然立足于現(xiàn)實,但是可見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二者的交叉結(jié)合使作品更具穿透性。最后,全文以他們兩人的再次逃亡為結(jié)束,雖然沒能直接獲取自由,但是給了眾多黑人奴隸一縷希望:自由是可以通過努力爭取的!
5、小結(jié)
綜上所述,獨特的構(gòu)思、幽默諷刺的語言、沖突中體現(xiàn)深度以及現(xiàn)實的浪漫等藝術(shù)特征使《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藝術(shù)歷久彌新,成為美國文學界的代表作,并給西方文學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牛志萍.從人物塑造的角度淺析《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主題[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6,(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