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寅恪先生系統(tǒng)提出關隴集團與關中文化本位的概念,開創(chuàng)了中古史學術領域新的研究范式,較好解釋了西魏、北周乃至隋唐之際我國歷史的發(fā)展脈絡,特別是政治、文化走勢。本文就學術界近年來在陳先生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從概念范式、人物關系以及理論運用等方面就關隴集團、關中文化本位等開展研究的情況,予以陳述和評價。
關鍵詞:西魏北周;關隴集團;關中文化本位;宇文泰
中圖分類號:K23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7)12-0033-04
陳寅恪先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系統(tǒng)提出關隴集團與關中文化本位的概念,認為唐代三百年間統(tǒng)治階級之升降變遷,源于宇文泰關中本位集團的興衰分化。西魏政權核心人物宇文泰,以六鎮(zhèn)鮮卑為基礎,調和胡漢,融和關隴,據(jù)以爭霸天下。隋唐繼其遺產,“其皇室及佐命功臣大都西魏以來此關隴集團中人物,所謂八大柱國即其代表也”,該集團自西魏至唐代初期,持續(xù)輝煌一百五十年之久。[1]而所謂“關中文化本位”,陳先生有過完整論述:“故宇文茍欲抗衡高氏及蕭梁,除整軍務農、力圖富強等充實物質之政策外,必應別有精神上獨立自成一系統(tǒng)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文飾輔助其物質即整軍務農政策之進行,更可以維系其關隴轄境以內之胡漢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成為一家,以關隴地域為本位之堅強團體。此種關隴文化本位之政策,范圍頗廣,包括甚眾,要言之,即陽傳周禮經(jīng)典制度之文,陰適關隴胡漢現(xiàn)狀之實而已?!盵1]100
截止2017年8月,在中國知網(wǎng)對“關隴集團”進行檢索,篇名檢索28篇,主題檢索196篇,“關中文化本位”篇名檢索2篇,主題檢索36篇,另外,還有未被收錄的一些其他著述。這些研究,大致可以歸納為概念范式辨析、人物關系研究以及理論應用,本文現(xiàn)對其進行分析綜述。
一、概念范式辨析
(一)基礎研究
徐清廉《論隋唐的門閥之爭與關隴集團》[2]認為,關隴集團郡姓虜姓不分,崇尚功名事業(yè),代表了代北、江南和關中的文化融合。湯勤?!蛾P隴集團興起的歷史背景及形成階段》[3]引用萬斯同《西魏將相大臣年表》,認為關隴集團的形成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武川軍事集團進入關隴地區(qū);武川軍事集團成為西魏政權權力核心;宇文泰開放武川軍事集團,最終形成關隴集團。王大華《論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之構成》[4]主要討論關隴集團初期構成,如成員來歷、族屬、數(shù)量、居住分布及其權力地位等。
姜望來《西魏時期關隴集團之形成》[5]主張,西魏大統(tǒng)十六年,府兵系統(tǒng)成立,標志著關隴集團正式形成。熊偉《西魏關中本位政策鄉(xiāng)土性的成因與影響分析》[6]認為,關中本位政策將關中地域視作統(tǒng)治的根本,武川集團與地方武力融為一體。熊偉《唐代制度結構變革中的關隴集團——關于陳寅恪先生之“關隴集團”概念的界限分析》[7]主張,關隴集團分化與瓦解的過程,體現(xiàn)在府兵制與科舉制興替更張的變革之中。 曹印雙《“關中本位政策”新論——以隋唐帝國形成的基礎要素為中心》[8]認為,關隴集團創(chuàng)立者立足北魏政治遺產,建構出一套高效有力的軍政系統(tǒng),為西魏、北周、隋唐的擴張?zhí)峁┝吮U?,為隋唐帝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此外,相關題材的研究,還有李萬生《說“關中本位政策”》[9]、黃富源《陳寅恪唐初關隴集團說新解》[10]、陳韶敏《說說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11]、吳海軍《淺析唐前期關中本位政策》[12]以及王磊《關隴貴族集團:多民族精英共推四代王朝興替》[13]等。
(二)不同觀點
曾克生《“關隴集團”問題——對陳寅恪先生“關中文化本位政策”的批判》[14]認為“關隴集團”不是文化集團,是政治經(jīng)濟軍事集團,是吸收地主階級優(yōu)秀分子所組成的龐大的統(tǒng)治集團,唐中葉以后,割據(jù)局面出現(xiàn),關隴集團隨之瓦解。黃永年先生《關隴集團到唐初是否繼續(xù)存在》[15],用是否具備“融冶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和“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兩個特征,考察唐初功勛貴舊組成,認為“太宗和高祖同樣不再執(zhí)行關中本位政策,關隴集團之不復存在確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崩滓廊骸墩撽P隴集團》[16]主張,關隴集團作為地域性的軍事政治集團,只存在于西魏、北周時期,創(chuàng)基于賀拔岳,發(fā)展形成于宇文泰。楊堅禪周之后,此集團已不復存在。雷艷紅《陳寅恪“關隴集團”說評析》[17]認為,陳寅恪先生明確界定了關隴集團的性質與特點,但又不恰當?shù)爻搅岁P隴集團的界限,導致理論僵化。雷文認為降至隋唐,關隴集團已不復存在。
二、關隴集團人物及關系研究
(一)個體及個案研究
簡修煒、王志德《論宇文泰改革西魏吏治兵制的歷史時效》[18]、邢友德《試論宇文泰》[19]、張維訓《宇文泰建立政權的社會經(jīng)濟等分析——宇文泰述論》[20]等,較早對宇文泰進行個案研究。彭體用《宇文泰對于前朝歷史經(jīng)驗的揚棄》[21]主張,北魏后期遷都洛陽,北方邊鎮(zhèn)的重要性急劇下降,最終形成六鎮(zhèn)軍主與遷洛集團的嚴重對立。論文重點討論宇文周“內先協(xié)和”的治理方針,以及關隴文化本位政策在政權組建方面的體現(xiàn)。余世明《北周興造之臣——宇文護述論》[14]認為,長期以來,學界過多關注宇文邕的改革作用,忽略了宇文護的歷史貢獻。薛正昌《李賢傳略》[15]論述李賢在宇文泰經(jīng)營關隴集團勢力、建立北周過程中的作為,以及李賢與宇文氏家族的特殊關系。楊翠微《論宇文泰建立府兵制——鮮卑部落制與漢化及軍權的初步中央集權化的結合》[16]討論府兵制人事格局及其漢化程度。洪濤《爾朱榮述論》[17]結合《魏書》《北史》等史料,主張重新認識爾朱榮。劉文鎖《安伽墓志與“關中本位政策”》[18]就西安出土的北周時期《安伽墓志》,探討安氏的涼州郡望及其與“關中本位政策”的關系。
(二)群體研究
李燕捷《魏周府兵組織系統(tǒng)與賜姓之關系》[17]認為,魏周府兵是中央軍制,府兵對將帥無固定隸屬關系,賜姓之“軍人”,乃指部曲而言,賜姓與府兵制度無明顯關系。黃修明《論北朝后期的武川軍人集團》[18]主張,北魏末年,武川鎮(zhèn)部分鮮卑及鮮卑化漢族軍人先由北而東南進入中原腹地,又由東而西進入關中地區(qū),空間地域的轉換,造就武川軍人集團。宋艷梅《拓跋鮮卑“七分國人”述論》[19]探討,拓跋鮮卑“七分國人”是拓跋鄰以自己兄弟的數(shù)目為前提,整合部落聯(lián)盟,“八部制”甚至是西魏北周府兵制的核心“八柱國”的原型。熊偉《西魏武川集團社會與政治構成分析》[20]認為,北魏后期,軍鎮(zhèn)制度依托的六鎮(zhèn)鄉(xiāng)里地域,卷入政治紛爭。賀拔岳之后,形成宇文泰為主的軍政集團。蘇小華《“內先協(xié)和”與關中本位政策》[21]主張,西魏大將賀拔勝提出的“內先協(xié)和,順時而動”,是理解關中本位政策的鑰匙。endprint
(三)人物關系
楊翠微《西魏北周政治斗爭與中央集權之加強》[22]討論宇文氏家族在西魏、北周時期的政治軌跡及權力走向。薛海波《關隴集團形成原因的一點新認識——從宇文泰稱霸關隴與武川鎮(zhèn)豪帥之關系談起》(《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6期)認為,宇文泰在稱霸關隴的過程中,對武川鎮(zhèn)豪帥群體采取利用、分化、打壓、限制等手段。薛海波《論關隴集團的整合與維系:以西魏北周國家財政與武川鎮(zhèn)豪帥經(jīng)濟關系為中心》[24]主張,西魏、北周的財政結構,相對野蠻落后,國家政權過度依賴宇文泰個人權威,宇文泰之后,執(zhí)政合法性日益減弱。
三、理論應用
(一)政治軍事
繆鉞《東魏北齊政治上漢人與鮮卑之沖突》[25]運用“關隴文化本位政策”,研究東魏北齊四十余年的民族沖突,分析“力量分散,齊為周滅”的過程。黃壽成《隋“江都之變”與關隴集團》[26]認為,隋煬帝大量任用山東、江左的非關隴集團人士,并將權力中心移至江都,打破了關中本位政策的平衡,特別是宇文述之后,以宇文化及為主的關隴集團失去中樞權力,最終爆發(fā)政變。
孫繼《關隴集團與東漢邊防》[27]關注度遼將軍人員變動。薛海波《北魏孝武帝與宇文泰稱霸關隴探微》[28]認為,宇文泰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其“匡輔魏室”的政治旗號,讓軍事實力遠勝于自己的高歡一方,陷入“纂權逐君”的政治困境。單憬崗《隋煬帝之死: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逆襲》[29]認為,隋朝二帝作為關隴集團的利益代言人,頻繁觸動后者的核心利益,導致最終失敗。其他還有薛海波《武川鎮(zhèn)豪強酋帥在西魏北周府兵體系地位考論——兼析陳寅恪府兵制研究的相關觀點》、張陽《初唐時期關隴集團興衰探析》等文章。
(二)種族婚姻文化
尚定《論武則天時代的“詩賦取士”》(《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6期)認為,進士科的勃興,是武則天打擊關隴文化集團的必然產物,文化政策由關隴集團的崇尚儒學,轉變?yōu)樽⒅匚霓o。孔毅《西魏北周改革述評》[31]認為,北魏孝文帝遷洛之后,六鎮(zhèn)鮮卑沒有受到洛陽政府漢化的影響。石冬梅《宇文泰實行六官制的目的新論》[32]認為,宇文泰實行六官制的根本目的,并非為了標榜神州文化正統(tǒng)。
康震《南北朝時期“關隴集團”文學觀念的發(fā)展演變》[34]認為,宇文泰、蘇綽奏行《大誥》,是關隴集團文學觀念形成的標志,強調文學與政治的同一性,是關隴集團政治改革的產物,也是其文化策略的組成部分。關隴集團的文學觀念,是對漢魏儒家詩教說的繼承與拓展,反映關隴集團由地域軍事集團,向中央政治集團文化禮制觀念的演變。李朝杰、白貴《關隴集團與貞觀時期文學的條件預設——一個觀念史角度的考察》[34]主張,關隴集團重事功的觀念,為貞觀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嫡稹蛾P隴集團與隋唐之際的文學觀念》[35]認為,魏周至隋唐之際,關隴集團從強調文學與政治的同一性,轉變?yōu)閺娬{政教之用與情感之美的結合,最終形成“文質彬彬,盡善盡美”之文學觀念。賈發(fā)義《隋初“關中本位”文化政策與江南的反叛》[36]認為,隋初推行“關中本位”文化政策,以儒學代替南方華麗修飾的文風,以胡樂替代南方音樂,以“大誥體”糾正南方文風的彌漫,輕視甚至排斥南方士人的話語權等,此文化政策真正的改變,是在隋煬帝繼位之后。 王玉來《門地、奇妒與嫡庶:關隴集團婚姻觀念與楊勇失寵》[37]認為,太子楊勇因為寵愛赫連勃勃后裔云昭訓,引發(fā)婚姻變故。獨孤后借子嗣問題對楊勇展開政治打壓,楊勇逐漸喪失權力優(yōu)勢。薛海波《論西魏北周關隴集團的婚姻圈——以武川鎮(zhèn)勛貴的聯(lián)姻為中心》[38]主張,武川鎮(zhèn)勛貴在宇文泰家族的婚姻圈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宇文泰家族對于武川鎮(zhèn)勛貴集團,有著既利用又限制的政治考量。李兆宇《從宇文泰諸子的小字看北魏鮮卑族名、字的漢化》[39]指出,宇文泰諸子具有漢名、鮮卑小字的文化特征,且小字中多有“突”字。范兆飛《中古地域集團學說的運用及流變——以關隴集團理論的影響為線索》[40]認為,陳寅恪先生關隴集團理論之后,形形色色的地域集團遍布中古政治史研究的主要版圖,大致分為州郡型集團和山川流域型集團。地域集團學說,應以深刻理解陳先生的關隴集團為前提和起點。
結 語
八十年來,學術界對關隴集團以及關中文化本位政策的研究,先后經(jīng)歷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學術爭鳴,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的盲目批判,90年代以后的推崇甚至追捧,以及近年來功利性、模式化地刻意翻新。不同階段的研究,伴隨學術泡沫的同時,也確實產生了一批文獻豐富、論證嚴謹、功底扎實、結論可信的學術成果。但是,總體的研究進展,較之西魏、北周五十年間的文化變革程度及其對隋唐社會的全面影響,與陳寅恪先生開風氣之先的原創(chuàng)性精妙論證,依然存在改進完善的空間,值得持續(xù)關注。
參考文獻:
[1]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商務印書館,2011.
[2]徐清廉.論隋唐的門閥之爭與關隴集團[J].西北大學學報,1981(1).
[3]湯勤福.關隴集團興起的歷史背景及形成階段[J].上饒師專學報,1989(6).
[4]王大華.論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之構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0(1).
[5]姜望來.西魏時期關隴集團之形成[J].信陽師院學報,2009(3).
[6]熊偉.西魏關中本位政策鄉(xiāng)土性的成因與影響分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1(4).
[7]熊偉.唐代制度結構變革中的關隴集團:關于陳寅恪先生之“關隴集團”概念的界限分析[J].許昌學院學報,2012(6).
[8]曹印雙.“關中本位政策”新論:以隋唐帝國形成的基礎要素為中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2).
[9]曾克生.“關隴集團”問題:對陳寅恪先生“關中文化本位政策”的批判[J].史學月刊,1960(5).endprint
[10]黃永年.關隴集團到唐初是否繼續(xù)存在 文史探微[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1]雷依群.論關隴集團[J].史學月刊,1999(6).
[12]雷艷紅.陳寅恪“關隴集團”說評析[J].廈門大學學報,2002(1).
[13]彭體用.宇文泰對于前朝歷史經(jīng)驗的揚棄[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0(6).
[14]余世明.北周興造之臣:宇文護述論[J].貴州大學學報,1991(2).
[15]薛正昌.李賢傳略[J].固原師專學報,1997(5).
[16]楊翠微.論宇文泰建立府兵制:鮮卑部落與漢化及軍權的初步中央集權化的結合[J].中國文化研究,1998(1).
[17]李燕捷.魏周府兵組織系統(tǒng)與賜姓之關系[J].河北學刊,1988(5).
[18]黃修明.論北朝后期的武川軍人集團[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0(5).
[19]宋艷梅.拓跋鮮卑“七分國人”述論[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6(5).
[20]熊偉.西魏武川集團社會與政治構成分析[J].許昌學院,2011(4).
[21]蘇小華.“內先協(xié)和”與關中本位政策[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2(2).
[22]楊翠微.西魏北周政治斗爭與中央集權之加強[J].中國文化研究,2003(4).
[23]薛海波.關隴集團形成原因的一點新認識:從宇文泰稱霸關隴與武川鎮(zhèn)豪帥之關系談起[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4(6).
[24]薛海波.論關隴集團的整合與維系:以西魏北周國家財政與武川鎮(zhèn)豪帥經(jīng)濟關系為中心[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16(3).
[25]繆鉞.東魏北齊政治上漢人與鮮卑之沖突[J].史學論叢,1949(1).
[26]黃壽成.隋“江都之變”與關隴集團[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4(1).
[27]孫繼.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逆襲[J].宜賓學院學報,2011(7).
[28]薛海波.北魏孝武帝與宇文泰稱霸關隴探微[J].北方論叢,2013(5).
[29]單憬崗.隋煬帝之死: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逆襲[N].海南日報,2013-05-06.
[30]尚定.論武則天時代的“詩賦取士”[J].中國社會科學,1991(6).
[31]孔毅.西魏北周改革述評[J].晉陽學刊,1992(3).
[32]石冬梅.宇文泰實行六官制的目的新論[J].廣西社會科學,2006(4).
[33]康震.南北朝時期“關隴集團”文學觀念的發(fā)展演變[J].文學評論,2008(2).
[34]李朝杰、白貴.關隴集團與貞觀時期文學的條件預設:一個觀念史的考察[J].山西師大學報,2010(1).
[35]康震.關隴集團與隋唐之際的文學觀念[J].文藝研究,2010(4).
[36]賈發(fā)義.隋初“關中本位”文化政策與江南的反叛[J].山西大學學報,2016(6).
[37]王玉來.門地、奇妒與嫡庶:關隴集團婚姻觀念與楊勇失寵[J].歷史教學,2013(3).
[38]薛海波.論西魏北周關隴集團的婚姻圈:以武川鎮(zhèn)勛貴聯(lián)姻為中心[J].許昌學院學報,2013(3).
[39]李兆宇.從宇文泰諸子的小字看北魏鮮卑族名、字的漢化[J].西部學刊,2016(5).
[40]范兆飛.中古地域集團學說的運用及流變:以關隴集團理論的影響為線索[J].廈門大學學報,2016(1).
作者簡介:劉彭冰,安徽六安人,文學博士,作者單位為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李直)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陳寅恪在穗二十年人文價值研究”(2017GZYB 78)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