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馮崠智
對于行草書,我一向是心生歡喜而又視為畏途的。
也許是性格木訥的原因,我更傾心于靜態(tài)的書體。在師范學習期間,我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學習顏柳歐趙,而是選擇了漢碑。冥冥中,那折射出泱泱大漢王朝雄強國力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及先民們自由灑脫的創(chuàng)造力的碑拓更能吸引我,使我悠游玩味,深深迷戀而不能自拔。在主習《張遷》《鮮于璜》《石門頌》的同時旁涉清人隸書,并上溯高古幽遠的金文《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反復錘煉線條的柔韌性和骨力,感悟漢隸的簡古蒼遠、樸厚寬博、雄渾壯美,大篆的古奧自然、神秘詭譎,每天臨池日課,如此堅持研習達十年之久。
應該說剛參加工作時買的周俊杰老師編寫的《臨帖指南》深深地影響了我之后的學書之路。他在書中寫道:“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幾種碑帖、字體,似乎存在著一種難以解說的奧秘,凡臨寫者皆不會入俗,盡管功力不足甚至很幼稚,總有一種高古之氣在筆下流出……而章草,則更為古雅。臨寫此體,可直入書法美之堂奧;以其筆意入他書,則他書立去俗意。”這段話寫得非常精彩,加上周老師本是書法大家,有豐富的創(chuàng)作臨池經驗,所以此言必有其獨到的心得體會。于是我決定先從章草入手學習。因為有了比較扎實的篆隸書其礎,所以就很快地上路并初具面貌。主習《平復帖》《出師頌》《月儀帖》《急就章》及王遽常的《千字文》,因教學需要,又旁涉《懷素小草千字文》和《書譜》《十七帖》,一方面體會《書譜》和《十七帖》的“既雕既琢”,一方面又感悟章草的簡約樸厚和勁氣內斂、真力彌漫。同時,我于反復的摹寫中用心吸收《懷素小草千字文》禪意的空靈意蘊,在冷與熱、藏與露、斂與放的反復交織訓練中鍛造著筆法,與古賢進行精神的對話交流。由于多年習畫,我對造型藝術比較敏感。在參觀了數次大型國展后,省內外高手們或恣肆磅礴,或瀟灑曼妙,或連綿渾穆,或酣暢率意的大草書又深深地吸引了我。因此,自己又以《淳化閣帖》和張旭的《古詩四帖》《肚痛帖》《大草千字文》《心經》為范本,繼續(xù)新的練習。靈活筆性,把握并體會穿紙速度的時間感與擺字造型的空間感的交融。對于“殺紙甚安”的體驗,我做得比較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嘛。掌握了張旭那種凝重肥厚又飛動剛健的線條,為我今后創(chuàng)作大幅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一時期對于沃興華、張羽翔的形式構成美感理論我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學習,并試圖運用這些理論來分析名作并將其貫穿到書法實踐中去。我感到自己沒有拘泥于具體的點畫而超越到草書的欣賞要點。大眾在觀看草書時總喜歡首先在意如何釋讀內容,而容易忽視其本質的形式美感和內在的運動軌跡(是爭折沖撞還是同轉同環(huán)等)。
1.馮崠智 蘇軾后赤壁賦34cm×46cm2017
中原書風經過墨海弄潮的近三十年激情鼓蕩,已為全國同道所推許并肯定。在保持雄強曠達特色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和江浙書家于行草書有著那種天然的雋雅靈動和玲瓏蘊藉、娟秀可人的手感,河南書家似乎在“氣壯”的同時也少了些精到而多了幾許粗疏,土氣的干燥大于水性的滋潤,于篆隸寫得縱逸跌宕、樸茂遒勁,而于小行草卻少了些古雅清麗之神韻。當然我們不必過于追求大同,但當今社會資訊的傳播帶來的地域書風模糊化使我們也完全能做到見賢思齊,不斷充實自己的實力和潛力,加強積淀,調整狀態(tài),煥發(fā)新的銳氣。
“認識你自己?!睍乙钊肓私舛嗑S度的個體自我,力求以嫻熟的筆墨傳達心緒、意念、感受等不可言說的玄妙空靈,不必執(zhí)著于古典書風還是流行書風的概念之爭,關鍵在于本真不應迷失;要克服經驗化、模式化等強大的自我滯后力和藝術惰性,不斷沉潛下去,萌發(fā)創(chuàng)作生機,開拓新的格局。
在步履蹣跚中,我逐漸靠近了自己的目標,然而因食性雜,要補的課太多,吐納轉換、毀我塑我的歷程還很漫長。赤裸裸的真理,變得迷人起來,使你找也找不到,忘也忘不了……
渣滓盡去,清光大來!
我一直在路上……
約稿、責編:史春霖、徐琳祺
2.馮崠智 張岱湖心亭看雪55cm×40cm2016
3.馮崠智 得好友有奇書聯194cm×35cm×22017
4.馮崠智 黃鉞二十四畫品·樸拙182cm×55cm2017
5.馮崠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68cm×68cm2017
6.馮崠智 李商隱無題詩一首136cm×68cm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