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里紅
圖1 民國 欽州坭興陶刻繪花鳥螭龍紋粗頸天球瓶
欽州窯,屬清代地方窯場之一,1934年葉麟趾著《古今中外陶瓷匯編》和1975年景德鎮(zhèn)陶瓷研究所編《中國的瓷器》等書將欽州窯歸為清代地方窯場之一,葉喆民在《中國陶瓷史》曰:“以后鮮為人知,也較少見于文獻。”為方便敘述,本文持此論。
欽州坭興陶,又稱宜興陶,因欽州方言中“宜、泥”發(fā)音相似,后逐漸稱之為“坭興陶”。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坭興陶器興盛一時,品種主要以文房、茶具等生活用品為主,產品遠銷東南亞一帶。民國年間(1915~1930年)欽州坭興陶器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和比利時世界陶藝展覽會上分別獲得金牌和金質獎,其興盛之勢可與“宜興陶器”相媲美。
圖2 堆貼螭龍紋
欽州坭興陶器是以含鐵量較高的褐紅色泥土制成,其泥土取自欽江東西兩岸的“東泥”和“西泥”,以適度比例進行混合,制泥成器,用缸瓦大窯高溫燒制,經傳統(tǒng)打磨、拋光、刻畫等技法,使坭興陶器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工藝上,以轆轤及手工拉坯成型,注重修胎,圈足的處理。器物上的紋飾以山水花鳥,道觀仙人,吉祥圖案等為主。技法有堆貼、雕塑、刻畫、填白、刻字等。其中堆塑技法主要以捏、貼、雕、塑、刻畫為主,常見的有兩種手法。一是貼塑,將成型的半成品粘貼于坯體所需的位置上。二是堆塑,在選中的位置上,按其要求堆塑成型后,再施以刻繪工藝技法,使其作品獨樹一幟。
原湖北省文物總店藏有一件民國欽州坭興陶刻繪花鳥堆塑螭龍紋粗頸天球瓶(圖1)。該瓶高37、口徑8.3、底徑12.5厘米。直平口,粗頸,圓腹,假圈足,底部微凹,成弦月狀。造型端莊,制作規(guī)范,風格典雅、古樸。選料精細,胎質堅致,細膩光滑、滋潤。瓶體不施釉,光潔素面,包漿含蓄,光澤柔和、瀟灑。瓶肩、頸部堆塑螭龍紋(圖2),威風凌厲,呼之欲出。螭龍首、龍身用精泥雕刻,貼塑。螭龍爪、龍尾、龍鱗、龍須用沖刀法陰刻,線條清晰、柔和,深淺適度。腹部刻畫折枝月季花,枝繁葉茂,畫面清晰。一只白頭鳥矗立枝干上,栩栩如生(圖3)。運刀老辣,刻繪精準。布局嚴謹,左右逢源。左邊陰刻行楷“壬戊年季秋彩云軒主人寫”款,款書的左邊刻方形框,框內左下角陰刻 “∧”圖形,右上角陰刻一點(圖4)。足底凸印條狀楷書章款“廣興”兩字(圖5)。
圖3 長春白頭花鳥紋
圖4 彩云軒干支紀年款
圖5 廣興底款
這件欽州坭興陶螭龍花鳥紋天球瓶造型符合乾隆朝天球瓶的基本特征:直口,頸較粗,圓腹,假圈足,也印證了“民國天球瓶多仿乾隆”這一結論。在技法上,采用堆塑和刻繪相結合的方法。將螭龍脊堆塑在設計好的瓶體頸部,用捏塑好的龍首,塑貼在瓶肩和龍脊的結合部,再用雕刻之法,呈現(xiàn)龍眼、鼻、嘴、角,讓龍首側視昂起,形成俯沖之勢。經“紅火法”燒制成型、打磨、拋光后,再創(chuàng)新性的陰刻出龍鱗、龍須、龍爪、龍尾。工匠嫻熟將塑貼、雕刻、刻繪三種技法和諧的糅合到螭龍紋的表達之中,與瓶身合為一體,形成視覺美感。紋飾表達上,運用傳統(tǒng)長春白頭,吉祥美好的寓意圖案。用以刀為筆的刻繪技法在瓶腹中部陰刻折枝月季花、白頭鳥紋,刻寫干支紀年、署款、刻章,一氣呵成。如果將整幅畫面鋪陳開來,便如同一幅完美的工筆花鳥圖,形成了一個多層次、有立體感的、富有動態(tài)的畫面,在光潔素面的胎體中展露出一種古樸、醇厚的藝術氣息。體現(xiàn)了工匠內在的書畫水平及運用刻刀能力的非同一般。欽州坭興陶如此的裝飾特點及其藝術魅力自成體系而獨步陶苑,顯得生氣蓬勃而耐人尋味。這其中不乏陶瓶燒造者善于吸取傳統(tǒng)技藝中的巧思,善于利用坭興陶泥的可塑性,將傳統(tǒng)的造型技法和紋飾表述方式,巧妙地融入到傳統(tǒng)的技藝中而形成創(chuàng)意新品。富有現(xiàn)代文創(chuàng)創(chuàng)意精神,值得當下文創(chuàng)創(chuàng)意設計者們借鑒。
圖6 明 嘉靖白釉貼塑紅蟠螭紋蒜頭瓶
圖7 清 蟠螭紋紫砂膽瓶
民國時期,欽州坭興陶沿襲明清陶瓷工藝傳統(tǒng),按照自身的獨特風格,健康地發(fā)展。如果將傳世品中相似的堆塑龍紋陶瓷器同此器進行比較,會發(fā)現(xiàn)從瓷器到陶器在造型和裝飾工藝上一脈相承、互為影響。在傳世官民窯龍紋堆塑作品中,見之著錄的官窯陶瓷器僅有2件,一件明代景德鎮(zhèn)嘉靖白釉貼塑紅蟠螭紋蒜頭瓷瓶(圖6),一件是清代宜興蟠螭紋紫砂膽瓶(圖7),2件作品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堪稱官窯珍品。明嘉靖白釉貼塑紅蟠螭紋蒜頭瓷瓶極致地運用了色彩對比,繼承和發(fā)揚漢以來傳統(tǒng)的貼塑技藝,使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霸氣的威嚴。清代宜興蟠螭紋紫砂膽瓶則是在惟妙惟肖繼承傳統(tǒng),以局部細節(jié)裝飾增添了作品的美感,讓觀者感受到皇家器物的精致。其所表達的是官窯體制下對作品精益求精的制作,對傳統(tǒng)技法中規(guī)中矩的繼承。而欽州坭興陶天球瓶則展示出地方窯口對傳統(tǒng)技藝創(chuàng)新性的繼承和發(fā)揚。同時,工匠們重視吉祥寓意重組和運用。將螭龍紋,折枝月季花,白頭鳥圖案的重組,是一種大膽創(chuàng)新的運用。龍是尊嚴的象征,也被賦予了男女感情,美好吉祥寓意。月季花俗稱長春花。白頭鳥,大小如畫眉,老則白頭,又名白頭翁。長春花和白頭鳥組合是民國時期陶瓷器上流行的繪畫題材,其象征著長春白頭。而螭龍、月季花、白頭翁的重組,寓意著男女情感“長春永筑,白頭到老”,生動地反映了工匠們對吉祥寓意所賦新意,也體現(xiàn)出民國時期人們對傳統(tǒng)婚姻觀所加持的新觀念。民窯中,尚未見之有堆塑龍紋作品問世,見之著錄的也是鳳毛麟角。而欽州坭興陶天球瓶應是現(xiàn)階段所發(fā)現(xiàn)的一件以龍紋為裝飾的民窯精品,較之明清官窯陶瓷器珍品毫不遜色。
“彩云軒”陰刻款識,尚無文獻記載。南朝(梁)江淹《別賦》中有:“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之語,古諺語有“自古巧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之句。因此,彩云軒之名應含有“珍貴”之意。據(jù)考此款有三種使用情況:康熙青花人物盆上有書“彩云軒”款識;民國時期景德鎮(zhèn)“珠山八友”之一王崎的早期作品上有落“彩云軒”款識;民國時期景德鎮(zhèn)民窯中有用“彩云軒”為作坊名。上述三種情況均在傳世的瓷器作品上以書寫形式留下痕跡。欽州坭興陶天球瓶上“彩云軒”是以刻寫形式,不論是書寫還是刻寫的款識,是對“彩云軒”名號運用,都體現(xiàn)出作品的“珍貴”。從干支紀年考證,“壬戊年季秋”為民國11年即1922年9月。欽州坭興陶在1915~1939年期間為其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其間優(yōu)秀工匠和作品輩出,雖暫無資料證實該“彩云軒主人”是坭興陶哪位工匠所使用的稱謂,但隨著對欽州窯坭興陶器的深入研究,好作品、好工匠會不斷涌現(xiàn),其人其物終將物至名歸。
參考書目
1.景德鎮(zhèn)陶瓷研究所編《中國的瓷器》,1975年。
2.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紫禁出版社,2003年。
3.葉喆民《中國陶瓷史》,三聯(lián)書店,2006年。
4.呂成龍主編《故宮陶瓷圖典》,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5.梁白泉主編《國寶大觀·陶器篇》,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6.謝瑞華編《欽州泥興陶器》。
7.黃立廉《欽州制陶與坭興史考》,廣西地方志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