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擁軍
我家旁邊有一家店,炸油條是一絕,一份兩根,一切為二。油條炸得金黃香脆,看上去很能勾起食欲。我還曾經(jīng)給愛吃油條的朋友認真地推薦過。也是好久沒去了,最近北京天熱,懶得做飯,就又和家人來到這家餐廳吃油條。
點了兩份,沒吃完,讓服務員幫忙打包。服務員動作很麻利,拿著個餐盒,把盤里余下的三段油條一股腦堆進餐盒,然后用力把餐盒蓋扣上,本來脆生生的油條就一起癟癟的擠在餐盒里,讓人看著食欲全無。我夫人是個關注細節(jié)的人,回到車上后看著餐盒里的油條,很惋惜地說:“他們怎么這么不珍惜自己的作品,這是他們自己的招牌,而且是自己勞動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盡管不昂貴,但也應該以珍惜的態(tài)度對待,而不應該這樣粗暴。如果自己的作品連自己都不能以恭敬的態(tài)度對待,又怎么能要求其他人尊敬你的勞動呢。”
我覺得夫人有點多事,但是想想也不無道理。想起幾年前,在外地上大學的女兒回家,送給我一個很精致的小盒子,里面是乒乓球大小的我最愛吃的米花糖,幾顆糖分別用保鮮膜裹著,可能是擔心碰碎了,周圍還墊著五彩的碎紙屑。女兒說這是純手工制作的,在當?shù)睾懿蝗菀渍业降囊粭l小巷里,作坊的主人是位老婆婆,做了一輩子米花糖,知道女兒會帶回北京,老婆婆擔心米花糖受壓受潮影響了味道,很耐心地試了好幾種包裝方式,直到滿意為止。女兒看著我吃完,還俏皮地說,她一路上就擔心米花糖被壓碎了,感覺那樣會對不起老婆婆。
幾顆米花糖,本來很容易在日復一日的生活瑣碎中被淡忘,但是因為有感于女兒的孝心以及老婆婆對自己作品的用心,便多了一份感動與尊重。
說起來,一個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常常就決定了別人對他的看法;而一個人對自己所創(chuàng)作或制作的作品的態(tài)度,也常常決定了別人對這些作品的看法,因為自己的態(tài)度反映出的是這個人對創(chuàng)作本身是否敬畏,是否尊重。
創(chuàng)作或者說制作的過程是辛苦的,就算一根油條、一顆米花糖,也需要經(jīng)過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生產的過程,而一個不經(jīng)意間輕漫的細節(jié),或許就會讓這個過程的價值打折扣。這份輕漫看似簡單,但是背后往往是對生產過程的輕漫。
圖1 饒毅教授在北京大學本科畢業(yè)典禮上致辭
饒毅教授(圖1)對2015年北京大學畢業(yè)生有這樣的祝愿,他說:我祝愿,退休之日,你覺得職業(yè)中的自己值得尊重;遲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尊重,并不是一個很難理解的詞匯,但是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卻不簡單。饒毅教授提到的覺得自己值得尊重,不僅要在價值層面理解尊重的內涵,還需要在行動層面上踐行尊重的理念。
尊重不是口號和理念,而是行動。如果醫(yī)生對生命不尊重,對職業(yè)不尊重,對每天的醫(yī)療行為不尊重,那就很難贏得別人的尊重。一味去抱怨社會的不公不是解決問題之道,更不是對職業(yè)尊重的選擇。
2016年9月國務院批準了《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中國腦計劃即將實施,國家健康保障工程緊鑼密鼓地準備,包括醫(yī)學科技創(chuàng)新在內的科技創(chuàng)新時代即將到來,一個激動人心的新時代撲面而來。在這個時候,無論如何強調對科學研究的尊重都不為過。因為,這個時代也充滿了浮躁和投機,一些不尊重科學的丑惡事件不斷發(fā)生。在國際雜志的撤稿事件中,醫(yī)學是絕對的重災區(qū)。網(wǎng)上不斷有聲音抱怨政策的失誤,評價體系的偏差,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罪過,這些都不是問題的關鍵,是推卸責任的借口。如果科學研究都充滿虛假,這個世界還有什么能是真實的?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對科學的敬畏,對科學數(shù)據(jù)的尊重,對科學道德的堅守。
選擇醫(yī)學,就要尊重醫(yī)生和醫(yī)療行為;選擇科學,就要尊重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因為,這是對你自己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