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偉
在學校教育知識體系中,詩歌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但詩歌教學并不為一線教師所重視,且存在不少問題:或是失之高深,圍在意象和風格邊上打轉;或是流于粗疏,讀讀背背之余鮮有作為。筆者擬以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詩二首》中的《天上的街市》為例,對校園新詩的解讀和教學做一些探索。
詩歌是一種以凝練的語言抒發(fā)情感的文學文類,它富于節(jié)奏和韻律。美讀是詩歌教學繞不開的環(huán)節(jié)。層次分明、形式豐富的美讀,是可以幫助學生在“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音”中,慢慢地“心通其情、意會其理”。七年級上冊閱讀方法,也強調要重視朗讀課文,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注意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感受漢語聲韻之美。我們發(fā)現,教師在執(zhí)教《天上的街市》時,有時會直接出示教師用書中標示好的重音和節(jié)奏,然后帶著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種整齊劃一反復操練的訓練,著實不甚適宜,有時還會敗壞學生的文學趣味。重音,是為了適應傳情達意的需要;停連,則與文章思想情感發(fā)展變化的相適應??梢?,朗讀,是以聲音形態(tài)來呈現對文本的理解。朗讀,一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有理解才會有感情。
統(tǒng)編教材吸收過往版本教材的經驗,在教讀課文中引入“預習”,要求我們要審慎對待,依據學情和文本特點通盤考慮。很多教師可能還沒有注意到,詩歌教學,宜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應該成為一項無可移易的預習作業(yè)。在隨后的教學中,教師可請若干名學生在黑板上默寫。此時,學生出現的差錯、缺漏等,恰是極為可貴的教學資源。比如,學生可能會混淆第一小節(jié)中的四個意思為“亮起來”的動詞,即“明”“閃”“現”“點”。教師以此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天文知識,勾連生活經驗,感受詩人遣詞造句的妥帖精到。“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學生于實踐中現實生成的問題,遠比教師單憑經驗預設的“煉”字訓練更貼合學生的學習期待。
當然,讀好了未必就理解透了。在心通意會之余,我們還應將這種“閱讀的鮮活的體悟上升到理性的層次,與學生一道去領略詩歌“視覺可見、無理有味”的語言魅力,與學生一起去還原經典的本來面目。
一、視覺可見,將文字轉化為形象。
詩歌是形象語言。詩人的高明之處就在能將“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境界躍然紙上,如在眼前?!懊總€說及的事物,都象寫說者經歷過似地,帶有寫說者的體驗性,而能在讀者的心理喚起了一定的具體的影象”。(陳望道語)《天上的街市》,雖然只有短短的四節(jié),十六行,一百三十三個字,但卻描繪出一連串的視覺可見的畫面。課堂伊始,我們在悠揚的樂曲中聆聽名家聲情并茂地誦讀,在腦海里想象作者筆下“平和潔凈”的世界,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畫面來。也就是說,將詩歌語言變成散文語言,用散文的語言來描述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此舉將文字轉化為形象,透過黑白的文字感受鮮活的形象,對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的發(fā)展不無裨益。
學生的水平差異是現實存在的,而且,思想轉譯語言再訴諸文字是多么復雜的過程,想到了的未必就能說好它。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組織語言,我們適時地出示必要的工具知識和思考框架: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詩人在干什么?詩人在聯想什么?想象什么?“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閱讀如此,表達亦復如是。
二、無理有味,發(fā)掘隱藏的言語密妙
詩歌又是變形的語言。看似“無理”,細細品之,實則“有味”。孫紹振教授說過,中學語文教學的作品解讀“在方法上習慣從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與現實的統(tǒng)一中團團轉,缺乏揭示矛盾進入分析層次的自覺,這在根本上背離了分析的初衷。”又說,“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讀不出來,或者認為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天上的街市》清新明麗,朗朗上口,猶如一首兒童詩,學生似乎“一望而知”。此時怎么辦?語文課似乎要經歷這樣的一個求索的過程:全知——未知——已知。語文課真正要教的是:“學生不喜歡的地方,學生讀不懂的地方,學生讀不好的地方。”
比如,學生往往會對“你看,那朵流星……”中“朵”一滑而過,教師不妨以此設問:為什么不是“顆”而是“朵”?再如,全詩顯然描繪了一個“縹緲”的世界,可是詩人為什么卻全然使用斷定的語氣(全詩后面三節(jié),用了四個“定然”以及一個“定”字)?……等,此時,學生恍然大悟,原來“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教學的通道洞開了,教師適時拋出“無理有味”,引領學生咀嚼品味,在字里行間走一個來回,再借助比較還原法,在這個看似天衣無縫的語言場內,揭示矛盾,發(fā)現差異,慢慢地沿著“語言”的外殼,剝絲抽繭地發(fā)掘隱藏著的言說秘妙。
當然,這一切都必須是建立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之上。正如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教育心理學要研究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了解學生到底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以此展開教學。
三、還原經典,創(chuàng)生互文性助讀資料
毋庸置疑,《天上的街市》作為傳統(tǒng)篇目以“經典”的姿態(tài)入選初中語文教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話原型運用的經典”。榮格說:“一個原型的影響力,不論是采取直接體驗的形式還是通過敘述語言表達出來,之所以激動我們是因為它發(fā)出了比我們自己的聲音強烈得多的聲音。誰講到原型意象,誰就道出了一個個人的聲音,可以使人心醉神迷,為之傾倒?!薄短焐系慕质小非擅畹亟栌昧艘粋€古代民間神話做詩歌的言說框架,為自己的抒情言志找了一個踏腳板。關于牛郎織女的故事,學生大都耳熟能詳。也許正是因為太熟悉了,學生再一次地一滑而過,而沒有去細想:1.詩人為什么對神話作了這些改動?2.在眾多的神話中惟獨選擇“牛郎”作為故事的主人公?
要厘清上述兩個問題,勢必要引入助讀資料,將詩歌放在一個更宏大的視野中觀照。這里,我將本詩與《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和秦觀《鵲橋仙》進行比較閱讀,進而咀嚼“淺淺”“不甚寬廣”“往來”“閑游”的精妙,讀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突破問題1。而對于問題2,則是引入屈原《離騷》的“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等互文性詩句,告知學生這些詩人因受時代限制,看不見實現理想的可能性。而詩人郭沫若卻已經看見了人類的希望之光,深信“最終的勝利總在吾曹,至高的理想只在農勞”(《巨炮之教訓》),順勢解決問題2。
鑒于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上述引文教師還應適當對句意作簡潔的說明。相信,將本詩放在這樣一個參照系中,進行“互文性閱讀教學建構”,學生會對郭沫若在本詩中的創(chuàng)造有更新的體會。畢竟,每一個文本都不是孤立的,文學的星空中散落著眾多與之交相輝映的星座;每一位作家都不是一日長成的,先賢的精魂滋養(yǎng)他們的血脈。
最后,我想說的是,既然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那么,作為閱讀教學基石的文本解讀勢必涵蓋文本體式、編者意圖、學情視角三個維度。面對具體的“這一篇”,文本體式決定“這一類”文本的閱讀取向;編者意圖呈現課程內容的教學序列;學情視角定位“這一班(這一個)”學生“能力發(fā)展區(qū)”的模糊處和空白點。本課的教學重點綜合考量了上述三個維度所作取舍的結果,也只是眾多解讀可能之一,沒有最佳,只有合適——學生。
[作者通聯:福建連江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