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清 李亞杰
(福建省電力勘測設計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風能作為清潔無污染的新能源,風力發(fā)電為目前新能源技術中技術成熟、適宜大規(guī)模商業(yè)開發(fā)發(fā)電的方式之一,受到企業(yè)、政府等各方的大力支持而蓬勃發(fā)展。風機基礎的安全性、可靠性作為風電場中風力發(fā)電機組安全正常運行的關鍵因素之一,而不同的地質條件下,不同類型風機基礎的性能發(fā)揮程度也各不相同。隨著我國風電建設的跨越式發(fā)展,我國電力工程建設者在風機基礎設計優(yōu)化、結構受力分析等方面也開展了大量基礎性工作,風機基礎型式隨著技術的革新及場地條件的變化,由傳統(tǒng)的重力式擴展基礎發(fā)展為樁基礎、梁板式基礎等各具特色,且存在相應適應范圍的基礎型式。GRF樁基作為新開發(fā)的巖土增強基礎型式,它在超大直徑樁周圍分層、輻射狀分布錨桿來改善樁土相互作用機理。其設計理念是在樁主體周圍增加錨桿支架,通過改善樁土之間連接來提高樁基礎的抗壓性、抗彎性及抗震性。本文以GRF樁基礎在風電場風機基礎上的應用為例進行詳細論述,通過Plaxis2D對其承載力進行數(shù)值模擬,以探討GRF基礎在陸上風電場基礎中的應用和發(fā)展的可能性,對今后風電場建設中的風機基礎選型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GRF樁基礎由樁基礎主體與連接在樁基礎主體上的錨桿(即增強支架)兩部分通過組裝焊接等構成。
GRF樁基礎的主體結構與普通鋼筋混凝土樁體基本相同。增強支架為GRF樁基礎獨有之處,其由增強桿件和保護層2部分構成,實際施工常用錨桿作為增強構件,一端固定在主體樁上,另一端則深深的垂直插入周圍的土層之中。GRF樁基礎的樁主體澆筑過程與普通樁基礎類似,且在澆筑過程中適宜增強支架即錨桿的架設與連接。GRF樁基礎施工工藝簡單,施工可操作性強,適宜在大型樁基礎施工中推廣使用。風電場風機基礎具有直徑大,施工工作面直徑大等特點,可知GRF樁基礎是適宜風電場建設的。
采用Plaxis2D軟件進行模擬計算。采用15節(jié)點單元建立數(shù)值計算模型,運用Plaxis2D軟件自帶的Mohr-Coulomb本構模型來模擬土體。在GRF樁基礎受力過程中土體內部會形成一定范圍的塑性區(qū),基于此特點采用Mohr-Coulomb模型來模擬土的彈塑性本構關系;在GRF樁基礎的豎向及水平向承載力的模擬分析中,GRF樁主體、錨桿與土體之間的接觸行為用接觸面單元模型來模擬。
1)約定3種樁基礎型式。
a.樁基礎1:目前常用的風電場樁基礎型式,取直徑為D。
b.樁基礎2:樁基礎+等半徑長度的錨桿;樁基礎直徑D與樁長均不變,沿徑向分布長為D/2的錨桿。
c.樁基礎3:樁基礎樁徑減1/5+等半徑長度的錨桿;樁基礎直徑取0.8D且樁長均不變,沿徑向分布長為0.5D的錨桿。
2)數(shù)值模型的建立。
選用軸對稱模型,用摩爾—庫侖模型模擬土的強度與剛度、用板來模擬樁主體的、用錨桿單元模擬GRF樁基礎增強支架、用接口單元模擬樁與土的接觸面。運用Plaxis2D版本模擬豎向集中荷載、水平向集中荷載作用下的三種樁基礎類型的樁頂豎向、水平向位移變化過程。樁徑取D=6 m,樁長取L=10 m,基礎所在區(qū)域地層土體按兩層劃分:上層為厚約5 m的粉質粘土;下層為厚約10 m的殘積土。錨桿直徑取為0.1 m,長度根據(jù)3種樁型分別選取,錨桿分3排布置,每排間距為2.0 m。每排6根,以樁中心為界對稱布置,見表1。
表1 樁土體參數(shù)
對比3種樁基礎型式的豎向荷載位移曲線,樁頂沉降取20 mm時,對應的豎向荷載分別為2 200 kN,2 800 kN,1 900 kN;即比例為1∶1.3∶0.85,若不考慮錨桿的影響,根據(jù)樁基規(guī)范大直徑單樁極限承載力的經(jīng)驗取值公式比例應為1∶1∶0.5,可知錨桿對風電場樁基礎的豎向抗壓承載力提升效果非常明顯,提升比例約30%,且樁基礎2未完全發(fā)揮其豎向抗壓承載力,見圖1。
對比3種樁基礎型式的豎向荷載位移曲線,樁頂水平位移取10 mm時,對應的水平向荷載分別為130 kN,160 kN,65 kN;即比例為1∶1.25∶0.48,若不考慮錨桿的影響,根據(jù)樁基規(guī)范單樁水平向極限承載力的經(jīng)驗取值公式比例應為1∶1∶0.25,可知錨桿對風電場樁基礎的水平向承載力提升效果非常明顯,提升比例約23%,且樁基礎2未完全發(fā)揮其水平向承載力,見圖2。
1)經(jīng)濟效果評價。根據(jù)計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可知,在相同的豎向承載力下,GRF樁基礎與普通的摩擦樁相比較,所需樁主體鋼筋混凝土體積縮小約25%~35%,即混凝土使用量減少約25%~35%;同時可知在相同的水平向承載力下,GRF樁基礎與普通的摩擦樁相比較,所需樁主體鋼筋混凝土體積縮小約20%~30%,即混凝土使用量減少約20%~30%,建設成本平均降低15%~25%;同時,還大大縮減了施工時間,降低了施工難度。即從經(jīng)濟可行性上,GRF樁基礎非常適用于風電場中風機基礎的建設,不但節(jié)約建造成本,且有益于減少施工時間。
2)施工可行性評價。立坑挖掘→側壁鉆孔→安裝增強錨桿→填充保護層→立體樁施工,除中間需要鉆孔安裝增強錨桿,其余與目前傳統(tǒng)的風電場基礎型式施工方法基本吻合,可方便快速的直接推廣應用。
1)風機基礎作為保證風力發(fā)電機組運行關鍵因素之一,在風電場的運營中安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施工技術、承載力提升效果等方面論證了GRF樁基礎在風電場基礎上應用的可行性。2)本文僅定性分析了GRF樁基礎對風電場基礎型式的影響,后續(xù)可從錨桿的數(shù)量、分布密度、長度等方面定量分析,為工程實際需要找到最優(yōu)解。3)GRF樁基礎與普通摩擦樁相比,具有較好的經(jīng)濟性和穩(wěn)定性,可作為未來風電場樁基礎施工的主要方向之一。
[1] 文松霖,徐文強.GRF樁基礎基礎承載機制試驗研究[J].巖土力學,2010,31(S1):35-40.
[2] 鄭 剛,白若虛.傾斜單排樁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的性狀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0,32(7):40-45.
[3] 黃生根,龔維明.超長大直徑樁壓漿后的承載性能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06,28(1):113-117.
[4] 龔曉南.復合地基理論及工程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