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福
我國很多文人學者喜歡給自己的書屋題名,或以之明志,或以之寄情,或以之自勉。人們可以從中領(lǐng)略到主人的精神境界,也能得到有益的啟迪。
著名歷史學家、已故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陳坦名其書屋為“勵耘書屋”。體現(xiàn)了他皓首窮經(jīng),勵精筆耕的學者精神。
語言學家王力教授說:“古人有所謂雕龍雕蟲的說法,在這里,雕龍指專門著作,雕蟲指一般小文章、小意思?!彼褧菝麨椤褒埾x并雕齋”。因此,他既有鴻篇巨制雕龍文章,又有普及性的小文章。
語言學家、《詞詮》的編撰者楊樹達先生常說:“小是大的基礎(chǔ),大是小的發(fā)展;多是少的結(jié)果,少是多的基礎(chǔ)。學問是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所以他把書屋命名為“積微居”。
著名古文學家、中山大學教授商承祚的書屋叫“鍥齋”,勉勵自己以“鍥而不舍”的精神研究學問。
給書屋起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近代有之,古時也不乏其人。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晚年的書屋叫“老學庵”。陸游說:“取‘師曠老而學猶秉燭夜行之語”。表示要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與其說它們是書屋名,不如說是座右銘更恰當準確。品味這些語言精華,我們仿佛明白了這些名家不同凡俗的情趣、品質(zhì)和抱負,使我們頓生學習效法之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