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俊瀾
如何以學生為本,以民族音樂為本,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欣賞活動中,是當前音樂欣賞教學改革的重點。近年來,我對《課標》進行了深入的系統(tǒng)的研究和學習,在提高欣賞民族音樂教學的實效性方面做了些嘗試并取得了一些進步。比如進行一系列專題性蒙古族音樂教學,如長調專題性的教學、馬頭琴專題性的教學、蒙古族歌曲演唱的教學;蒙古族音樂欣賞的教學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以小學六年級音樂欣賞課《草原牧歌——走進內蒙》為例,談談我做的一些嘗試與探索:
一、關注情境教學的生成,能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情感
音樂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在于啟迪、喚醒、感染和凈化等情感層面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可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能以最快的速度獲得信息,并能較長時間保留音樂記憶。音樂欣賞需要有良好的情感支撐,因為欣賞需要人與音樂的交流,需要情感的投入。而情境教學恰恰是通過創(chuàng)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似或相應的情景進行教學的方法。情是情緒、情感;境是環(huán)境、場景。二者合一,就能勾勒出一個人的內在感覺與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有的情感。因此在欣賞教學中我們必須非常關注情境的創(chuàng)設生成。當學生欣賞聆聽《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鴻雁》時,我邊唱邊舞,用瀟灑的蒙古族舞蹈直接把學生帶到音樂表現(xiàn)的場景之中,讓學生用豐富的語言去描述大草原的優(yōu)美、一望無際……學生啟動了豐富的想象和各種知識的儲備。接著我用多媒體畫面介紹蒙古族的民俗風情,大大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梢哉f師生同是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同時也是被情境所感染、啟迪的情感主體,學生很自然就投入到了音樂欣賞中,這真是“未成曲調先有情”,為后面進一步的主動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關注素材的整合,完善欣賞的資源庫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須依賴于聽覺,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奥犚魳贰睂σ话闳藖碚f是一項在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的休閑活動,但是當提到“欣賞音樂”時,為什么有些學生總是在欣賞時表現(xiàn)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漫不經心,那是因為學生平時欣賞音樂常常是無意的、隨意的。但是音樂教學的欣賞卻有著明確的目標性和指向性,而專注地聆聽是欣賞音樂的主要方式。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對教材的梳理和目標的把握顯得至關重要?!恫菰粮琛沸蕾p課中的目標主要是蒙古族音樂風格的感悟和把握,而在“感受與鑒賞”涵蓋的四個領域中,音樂風格與流派的鑒賞是最高層次也是最難的,只有在大量聆聽與比較中才能領悟與鑒別,教材提供的兩首歌曲顯然太少了。于是我搜集了大量豐富的欣賞材料:如長調歌曲《遼闊的草原》《盜馬姑娘》《走馬》《小黃馬》,短調歌曲《銀杯》《小黃鸝鳥》《思鄉(xiāng)曲》《嘎達梅林》《森吉德瑪》《牧歌》,器樂曲《萬馬奔騰》《蘇和的白馬》《心靈之歌》《回想曲》《獻給母親的歌》,蒙古族舞蹈的音樂及現(xiàn)代作品的音樂。如在聆聽現(xiàn)代作品《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時,我們可以結合歌曲讓學生提前去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習慣、服飾特征、居住條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地理環(huán)境等。在聆聽中讓學生去體會那種悠長久遠的蒙古長調的意境,一種感恩大自然,對天、地、大自然深情贊頌的情懷。如此的深入學習,產生多元的效應,不僅豐富了學生音樂方面的知識,也使學生的智力結構得到完善,一舉兩得,受益匪淺,更關鍵的是學生非常喜歡、主動、樂意去聆聽并思考。所以根據課程目標所選擇的資源整合,一方面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為感受音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樣的欣賞教學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有質的保證,潛移默化地達到了藝術教育的美育功能。
三、關注教學實踐活動的深入,給學生一個展示的平臺
《課程標準》認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參與教學是學生通過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學習音樂的一種教學方法。它體現(xiàn)了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在音樂課上,無論教師多么有才藝,如果不讓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只是靜靜地欣賞教師的講解與表演,各項教學目標就很難達到。因此,如何組織實踐活動,調動全身各種感官投入音樂,應該是在教學中重點關注的。如關注學生內在的思維活動。音樂欣賞有感知欣賞、情感欣賞和理性欣賞三個層次,這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但這三個層次不是絕然分開,而是相互交融的。其中,理性欣賞是欣賞的最高境界,也是欣賞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我們應該非常關注欣賞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將音樂表現(xiàn)手段和音樂情緒、音樂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完成感性欣賞向理性分析進化的過程。在《草原牧歌》幾節(jié)專題性授課中,我運用了分析、綜合和比較,激活學生的思維。如對蒙古族長短調民歌不同風格特征的分析、比較總體情緒——是優(yōu)美抒情還是歡快跳躍?節(jié)奏韻律——是自由舒展還是規(guī)整緊湊?詞曲結合方面——一字一音還是一字多音?以及馬頭琴形狀與演奏方法的觀察;音色體驗——與二胡、大提琴等拉弦樂器作比較;強烈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一把馬頭琴描繪的萬馬奔騰的場面,挖掘蒙古族音樂元素中散發(fā)的民族習性等。同時我又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欣賞《遼闊的草原》一課中引導學生對蒙古族民歌顫音、嗽音以及尾音下滑的唱法之形成原因方面所做的探究就很恰當和成功。蒙古族民歌在唱法上有什么特點——顫音、嗽音、尾音下滑;其形成與牧民的放牧生活有無關聯(lián)——來自于牧民對身邊羊叫馬嘶現(xiàn)象的觀察與模仿;草原的遼闊空曠使牧民的對話與歌唱具備了大聲呼喚、吆喝的特征;模仿、嘗試、練習這樣的唱法驗證結論并強化印象。如此,探究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和積累密切聯(lián)系,學生悟出了音樂來源于生活的道理,同時也會更關注周邊生活中的音樂。
在欣賞教學中,除了關注學生的內在思維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中,靜靜地聆聽、靜靜地思考,我們還可以通過外在的表現(xiàn)活動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體驗。在《草原牧歌》課中設計了歌唱、律動等教學活動。如學生在哼唱《銀杯》《小黃鸝鳥》《牧歌》《嘎達梅林》《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天堂》《鴻雁》等歌曲的時候,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不僅給學生更高層次的蒙古族音樂學習的氛圍,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對蒙古族民歌的感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而學生騎馬動作的律動又能再次感受到了短調民歌樸素的旋律和規(guī)整的節(jié)奏,并對音樂描繪的馬背上顛簸的音樂形象有了進一步的體驗,如在欣賞《賽馬》《森吉德瑪》時,學生隨著音樂進行騎馬、擠奶、聳肩等舞蹈動作的模仿表演,使學生領略到了蒙古族舞蹈的獨特魅力,同時深刻體驗到音樂來源于生活。這外在的表現(xiàn)活動所產生的作用決不是僅僅讓學生“聽”所能達到的。
四、正確的評價,能引發(fā)學生持續(xù)學習的動力
正確的評價、課堂的展示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措施,也是引發(fā)學生持續(xù)學習的動力源泉。課堂展示率是反映教師對學生的關注面一項重要指標,課堂參與率越高說明教師關注面就越大,課堂展示越充分越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欣賞教學與歌唱教學、器樂教學一樣,不可忽視檢測和評價,這是因為欣賞教學的目標同樣是教學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達到的結果或標準,對教師來說是教授的目標,對學生來說是必須完成的學習目標,“教”與“學”雙方都要遵守,因此,應盡可能地可檢閱、可測試。其次,音樂課堂實踐表明,當學生遇到智慧挑戰(zhàn)時,當學生受到表揚或鼓勵時,當學生被激勵著向更高境界攀登時,其學習狀態(tài)是最積極、最佳的。在《草原牧歌》一課中,我設計了“開心辭典"競賽版塊,來檢測學生課上所學知識并實現(xiàn)知識遷移——鑒別:《贊歌》具有長調民歌還是短調民歌的特征并說出區(qū)分的依據;表現(xiàn):表演課中學到的一句民歌或一個舞蹈動作;拓展:談一談所知道的蒙族音樂家或歌手,哼唱其代表作片斷;總結:概括最大的收獲、最深的體驗、印象最深的歌(樂)曲或舞蹈。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課堂教學氣氛逐漸達到最高潮。我們教師在此過程中評價手段以鼓勵為主,放大了學生的優(yōu)點,使學生自我表現(xiàn)、自我成就的欲望得以實現(xiàn),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同時,教師開設求助熱線,也體現(xiàn)了同學間合作教學的思想。
總之,蒙古族音樂在學生行為和思想可塑性較強的階段, 通過音樂欣賞教學的手段來傳承民族音樂,并對其進行藝術的滲透、雕塑、精神的哺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學生的心理素質、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速度和質量不斷提高。這種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體現(xiàn)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音樂與學生基礎審美教育的完美結合,這也是音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