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興
在職業(yè)生涯中,很多人都會討論到興趣的問題。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要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yè)。”
有人說:“興趣永遠不能成為職業(yè),興趣只能是業(yè)余的?!?/p>
還有人說:“我對很多東西都感興趣,我喜歡歷史、心理、攝影……除了我的工作?!?/p>
那么,什么才是興趣呢?
作家王小波在他的一篇文章《我為什么要寫作》中有一段話:“有人問一位登山家為什么要去登山——誰都知道登山這件事既危險,又沒什么實際的好處,他回答道:‘因為那座山峰在那里。我喜歡這個答案,因為里面包含著幽默感——明明是自己想要登山,偏說是山在那里使他心里癢癢。”
這段話把“興趣”解釋得很透徹。
興趣就是明知道沒什么實際的好處,還心癢癢的感覺。
用更理論的話說,真?zhèn)闻d趣的區(qū)別是:在做某事時,是以追求外部結果為導向,還是以享受內部過程為導向。
小芳喜歡做市場策劃,是因為干這個有不錯的收入,還是因為做這個事很光鮮,回家跟父母鄰里說起時有面子,抑或因為其恩師曾經說過:“你適合做市場策劃?!?/p>
這是純粹的外部結果導向,職業(yè)的目的是為了收入、為了面子、為了別人的贊美,只有有這些結果,才能感到快樂。而更關鍵的是,這些結果,并非做市場策劃本身帶來的內部結果,而是由于社會環(huán)境、文化、他人而構建出來的外部結果。一旦遇上新的環(huán)境、新的文化、新的社會價值,這些環(huán)境、文化和價值并不認為該職業(yè)能有高收入、有面子,那由之而來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
想象一下部分對收藏感興趣的人。假設,一個喜歡收藏各國錢幣的人,傾家蕩產搜集了大量錢幣,當他的那堆藏品因為市場的波動而暴跌,他是否還興致盎然,樂此不疲?
這些人其實不是對收藏感興趣,是對財富的增值感興趣。
那么真正的興趣,則是以享受內部過程為導向的。
同樣,上述那個喜歡做市場策劃的小芳,如果她真的完全喜歡市場策劃的過程,完全沉浸在策劃時對客戶群、產品的思考分析的過程中,并享受策劃出來的方案被客戶認同并埋單的成就感。那么這樣的興趣才是真正的興趣,才是“明知道沒什么實際的好處,但一想到就心癢癢的感覺”。
同樣還以收藏為例,如果一個收藏者,對自己的藏品價格并不關心,而只是很在乎藏品本身,比如每個藏品都有一段故事,或者從自己的角度看它們都很有感覺,這樣才是對收藏有真正的興趣。如果這么看收藏,那幾乎一切需要標價的收藏都不能算作興趣,真正的收藏家并非《鑒寶》節(jié)目里的專家,而是小孩兒。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孩子們會收藏那些“破石頭子兒”“碎玻璃碴兒”“小塑料勺兒”之類被大人視為垃圾的東西,他們甚至十分享受這種“收藏”,經常拿出來這兒擺擺,那兒弄弄。孩子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摘自《老馬的職業(yè)“鬼”話:最靠譜的職場成長工具書》 湖南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