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遠
《列子·說符》記載了一則“疑鄰竊斧”的寓言,大意是說,有人丟了斧子,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于是,覺得那人的言行舉止無一不像小偷;不久后,他無意中發(fā)現了自己不小心埋在谷堆里的斧子,再看那人時,就覺得其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小偷了。這則寓言的主人公懷疑的對象是鄰居的兒子,很可能還是他看著長大的,當然,鄰居的兒子很可能平時比較頑劣,才會成為主人公懷疑的對象。
但是,就算一個人平時比較壞,某一件壞事就一定是他做的嗎?如果前文中那位主人公沒有偶然找回斧子,他幾乎會一直認定是鄰居兒子偷走的,但事實卻恰恰與之相反。所以,隔壁張三平日里一貫小偷小摸,可是,偷了你晾在窗臺那塊臘肉的人,就一定是他嗎?又或者,兩條街外的珠寶店昨夜發(fā)生了搶劫案,一定是他做的嗎?
現代社會的高度復雜,決定了現代法律是一套設計精密、內容博雜的規(guī)則體系,沒有經過長期的專業(yè)訓練,很難理解和掌握這套規(guī)則。
人們對律師的職責多有誤解,往往只看到律師在為“壞人”辯護這一表面現象,卻沒有意識到,律師的職責,其實是防止可能出現的任何司法程序中的錯誤。這項職責,與辯護的對象是不是好人并無任何關系。
在刑法上,同樣是盜竊財物,根據盜竊對象的不同,比如是普通財物還是救災搶險款物、醫(yī)院里病人的救命錢、孤寡老人的養(yǎng)老錢,或者根據盜竊時間的不同,比如是否屬于地震、事故等突發(fā)事件期間,處罰就有不同。此外,入戶盜竊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4條的規(guī)定,不管盜竊金額多少,一律追究刑事責任,那哪些情況屬于“入戶盜竊”呢?集體宿舍、酒店賓館、工棚等,是不是屬于“戶”?本來沒有盜竊的念頭,經被害人允許入戶,才見財起意盜竊的,是不是“入戶盜竊”?如果不知道這些細致的規(guī)定,被告人如何能為自己做出有效的辯護?
對此,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前大法官喬治·薩瑟蘭曾經感慨道:“沒有律師代理,被告人就算完全無辜,也有定罪之險,因為他不了解證據規(guī)則,無法判斷指控成立與否,也不懂得如何作無罪辯護?!?/p>
所以,律師的辯護職責與職業(yè)倫理,對應的是他的體制角色,他不是單純地在為某個好人或者壞人辯護,而是通過自身的工作,經由每一個個案,為完善司法程序避免錯誤裁判而努力。
一開始就信誓旦旦地告訴媒體和社會公眾,就是這個被告人殺的死者,這是鐵案誰都別想翻案,等到若干年后偶然發(fā)現真兇另有他人,導致公眾對司法機關的信心大受影響,相關人員也不得不排隊等候追責處理,那是古代話本小說中最愚蠢的丑角才會做的事,而這種愚行卻又導致無論政府、司法機關和律師,還是當事人和社會公眾,都要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如果連真正的壞人,政府都能保障他的程序權利,那么司法制度存在漏洞、好人受到冤枉的可能性就會極大地減少。律師的辯護工作越是成功,就意味著司法程序越發(fā)健全,政府擁有保護國民的完善機制,國民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不會受到公權力的不法侵害。
(摘自“未名讀書”鳳凰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