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琦
2017年4月的一天,花甲之年的我離開編輯崗位,開始了人生另一段旅程。那一刻我大腦里一片空白,沒有規(guī)劃。
在退休第一天的蒙圈中,幸得同學之邀去了母校北大,在未名湖畔徜徉過無數(shù)遍的我,依然對校園里的桃紅柳綠、鴨戲碧波、白墻黛瓦紅柱梁的大屋頂建筑和倒映湖中的靜靜水塔非常有感,滿園春意熨帖了一種隱隱的失落,心情舒暢至極?;氐郊抑幸还淖鳉?,竟把積累已久的三次出游照片一氣編成七集電子相冊,配上動人的文字和音樂。
我還適時想起了朋友戴松,2002年他就告訴我,他這輩子要到100個國家去旅行。這位佳能一級代理商說到做到,他行走世界的熱情遠高于做生意。我的同事袁越十幾年來探訪過86個國家和地區(qū),為我們供職的《三聯(lián)生活周刊》帶回極高品質的報道,拓展了讀者對世界的認知。這兩位早就是我崇拜的旅行者。
退休第三天,立即啟動謀劃已久的德國、瑞士和奧地利三國游。為時一個月的旅行會涉及吃住行游的方方面面,我興致盎然地應對這些“人生第一次”的每件事。這下子,每天的時間都被填得滿滿的,充實、有成就感。我意識到,我未來生活的主線之一就該是旅行。
說起去國外旅行,我先生還有點小故事。1986年他被公派到德國做訪問學者。大學城馬爾堡優(yōu)美寧靜,他平日里用心學問,出入教室和圖書館,也會在草坪、樹林或河邊尋一個好地方靜靜地讀書。一到周末,房東夫婦就會備好吃喝開車帶他奔向黑森林。學校放長假,他一個人坐上火車,憑著一張地圖把德國主要城市游歷了一遍,而他的旅行也真是有點傳奇。有朋友們問,一個訪問學者哪有那么多錢游遍德國?他說根本沒花什么錢。每到一座城市,先去大學參觀,到教學樓研究樓里找中國學者或者學生打聽住處,有時在樓道里聽到屋里人說話就找到了同胞。那時中國留學人員少,見面都很親熱,會主動介紹學校情況帶他參觀,還一定請吃飯安排住宿,他帶著錢也沒機會花。
先生德語很好,交流能力強,遇到的德國人也都非常友好。德國家庭會在圣誕節(jié)邀請外國留學生到家里共度平安夜,就連乘火車旅游也會贏得友情,一位老人家開心之余提出要送先生一輛車,還因為同樣的相遇,先生被邀請到另一座城市去作過客。
年輕時的這些邂逅,簡單而美好,比自然山水更久遠地影響著一個人對他鄉(xiāng)的好感。所以,退休后我們愿意多去歐洲走走,在那里看看人,多感受人情世故,多接觸支撐這些文化的文明史。現(xiàn)在想來,人性的敦厚溫良在那個時代很平常,不由得懷念起那個單純的年代,無論中國還是歐洲,那樣的人與人的關系還能尋得到嗎?
我越來越感到,退休后是旅行的黃金年代。一是時間寬裕行走從容,深度游可以成為常態(tài);二是閱歷日漸豐富,擁有了較為成熟的審美和判斷能力,不必跟風旅游;三是不再需要為房子車子孩子奮斗,沒有了生活負債的羈絆。這樣心無旁騖的旅行,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妙趣橫生。
于是,自由行成為必然選擇。我的體會,跟團不易激發(fā)求知欲,往往旅程結束所留記憶寥寥,最無法忍受走馬觀花和“到此一游”。
希臘圣托里尼聞名遐邇的藍頂教堂
在巴黎盧浮宮見到的中國團,兩小時游覽,基本上是跟隨導游直接奔向《斷臂維納斯》、《蒙娜麗莎》和《勝利女神像》這“盧浮宮三寶”,擠到前面拍照留個影,然后草草掠過滿宮珍藏,就“圓滿”結束了對偉大藝術宮殿的造訪。今年在意大利比薩,中國導游告訴團員:“一會兒大家去看看主教堂、洗禮堂,在斜塔前拍拍照,就可以了。那邊是墓地,墓地大家都知道,就不用去了?!甭愤^的我十分愕然。因為在世界文化遺產“奇跡廣場”范圍內,比薩斜塔只是教堂的一個鐘樓,除了一座大型的主教堂和一座小型的洗禮堂外,南北兩側各有一排大型建筑。南邊一排是墓園,中世紀時卓越的比薩人才有資格在這里安息。那墓園明明是一座優(yōu)美的藝術長廊,四面圍合的回廊式鏤空內墻建筑里,滿地滿墻滿空間都是藝術佳作,現(xiàn)場還有幾位藝術家在做著難得一見的文物修復,嗖嗖冷風中他們以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一點點補填壁畫上脫落的顏料……北邊的一整座建筑是教堂博物館,以巨大的空間保護和展示了一些從墓地建筑墻上剝離的壁畫(為保護之需),還有雕塑作品、建筑構件,以及損毀部分的復原圖。那些安放在石棺之上的大型雕塑堪稱佳作,沒有憂傷,呈現(xiàn)的是墓主人在世時的美好,尤其美麗女性的塑像更是美到極致——這才是所謂紀念的本意吧。
衛(wèi)城博物館內宙斯神廟山墻上殘存的雕塑,作品按原有順序擺放的局部
或許矯情了點,我覺得跟團的便捷影響了看世界的方式,而能喚起詩意的美景自有其適合的接近方式。今秋在希臘雅典與眾神肅穆的神廟親密接觸后,我們想去希臘東南部愛琴海上的圣托里尼島體味浪漫,入住白色的火山斷崖酒店,觀賞湛藍的大海和火山島,找尋聞名遐邇的“藍頂教堂”。
自從美國《國家地理》雜志1997年9/10月合刊封面推出“藍頂教堂”,只有1萬居民的小島每年涌入百萬游客,尋找梅爾福特(Michael Melford)拍攝的這座“藍頂教堂”。教堂位于小島中心費拉鎮(zhèn)(Fira)和東部費羅斯特法尼鎮(zhèn)(Firostefani)之間的斷崖步道附近,由于位置隱蔽在步道的上一層通道,很難找,各種攻略都在想方設法標注捷徑。在這美麗浪漫的地方,我們放棄直奔目標,邊賞海景邊搜索,期待自然相遇。兩次尋找未果,對層層疊疊的斷崖建筑已摸熟,這一刻即是水到渠成之時,就在一抬眼的瞬間發(fā)現(xiàn)一座房子的外墻上畫著“藍頂教堂”指路圖標。尋到教堂的那一刻倍感滿足,仔細調好焦距,要拍出比《國家地理》構圖更好的照片。再看旁邊那些由導游直接帶來的游客,全然沒有我們的興奮和激動。驚喜只寫在我們臉上,旅行就該由一個個這樣的尋找和發(fā)現(xiàn)推向高潮吧。
退休第三天,立即啟動謀劃已久的德國、瑞士和奧地利三國游。我興致盎然地應對這些“人生第一次”的每件事。這下子,每天的時間都被填得滿滿的,充實、有成就感
旅行中的隨意性使見聞豐富,但目的性是品質的保障,兩者結合讓看世界有了深度和寬度。我會在出門前先做攻略,把那些國家級的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古代遺址和極富特色的風景區(qū)裝在心里,有目的地去參觀。
我很重視國家敘述,它會將你的認知帶到新高度。2017年在蘇黎世參觀瑞士國立博物館,歷史梳理中有這樣一些話讓我吃驚:“貧窮是移民的原因。瑞士曾經是一個移民國家?!睂τ诋斀袷澜缱罡挥械膰遥@話提醒我如何進入對瑞士的審視才是正途,頓有醍醐灌頂之感。
歷史上,中立國瑞士接受過大量的政治移民和宗教難民,但瑞士本身在19世紀以前也是向外移民的國家,僅1850年到1914年就有30萬人移民到美國和俄羅斯等國家,直到20世紀后情況才反轉,也許是瑞士沒有參加“一戰(zhàn)”,別國耗盡國力而瑞士開始發(fā)展的原因,大量移民開始涌入瑞士。展覽解釋了瑞士為什么要在世界的沖突中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他告訴世人:我們從17世紀的“三十年宗教戰(zhàn)爭”就開始保持中立,接納了大量在法國遭到迫害的宗教改革家如加爾文等。
因政治原因受庇護的主要有猶太人和一些異見人士。中立不等于不要良知,國立博物館展示了中立國瑞士發(fā)出的揭露納粹反人類罪行的聲音。博物館甚至講述了“瑞士還沒有成為強大國家前一直有為他國做雇傭兵的傳統(tǒng),曾經為歐洲幾乎所有國家的宮廷提供保護。由于忠于雇主、勇于犧牲,直到現(xiàn)在梵蒂岡的衛(wèi)隊仍然由瑞士軍團充當”——這讓我想起瑞士盧塞恩的著名雕塑“垂死的獅子”。它很有故事性,講述的是1792年法國大革命暴民攻擊杜伊勒里宮,在保護法王路易十六和瑪麗王后的戰(zhàn)斗中,786名瑞士軍人全部犧牲。盡管自己不夠強大,但為承擔的責任去犧牲,是瑞士人至今依然認同的價值觀,建立雕像意在祈求世界和平。“垂死的獅子”身負重傷,怒目低垂痛苦地倒在地上,前爪還握著槍頭和盾牌,使盡最后一點氣力又不甘心的表情,令人悲慟。我甚至覺得那根本不是一尊石雕像,是一個有著復雜內心情感雖敗猶榮的英雄。
此外,國家級的博物館還能給你什么?看看瑞士國立博物館最令人驚嘆的石斧吧,竟是10萬年前尼安德特人制造的。
觀看、思考、拓展對事物的認知是旅行應有之義。2017年的德國旅行,在海德堡古城堡的一個意外驚喜是藥物博物館,據說世界第一??粗@些藥材(動物、植物、礦物),看看那些儲藥瓶和藥柜,再看看那些加工器具,若剔除大量的蒸餾提存設備,完全就是一家大中藥鋪子嘛。這才提醒我思考中外藥物的歷史,原來在化學藥物出現(xiàn)之前,中西方都是從這些天然物質中尋找藥物的,中外并無多大差別。所以說,現(xiàn)在西方理解中醫(yī)藥也不該存在巨大文化沖突。
從德國的弗萊堡去黑森林中的蒂蒂湖(Titisee),40分鐘火車即可抵達這處休閑養(yǎng)生佳境。茂密的森林、美麗的湖景和大片綠毯般的坡地草場,更有造型獨特的各種別墅和酒店建筑錯落點綴在山坡上,大批的房車扎下營盤,隨騎行者搭火車而來的山地車正在湖邊撒歡兒——環(huán)境的宜人無需言說,每個人都會流連忘返。但此刻,我的思緒飛回了北京,想到與城市距離和環(huán)境相似的密云水庫,景觀面積更大,山水林路毫不遜色,因為水庫的存在,不能搞工業(yè)只發(fā)展旅游成為宿命,可實際上除了農舍和農家樂,各種收門票的景點景色單一,而大自然饋贈和水庫蓄水生成的景觀都被封閉起來。密云旅游怎么升級換代?站在蒂蒂滴湖畔我好像受到啟示,也能交上一份改革宏圖。
希臘雅典衛(wèi)城的宙斯神廟遺址
宙斯神廟整體建筑模型
瑞士盧塞恩著名的浮雕《垂死的獅子》,馬克·吐溫稱它是“世界上最令人難過、最讓人動情的石頭。”
意大利比薩大教堂的墓園,是一座珍貴的藝術長廊。
判斷同樣重要。在遍布希臘和意大利的古代廢墟前,人能夠產生許多聯(lián)想,宗教、哲學、思想、制度、藝術以及建筑本身,每時每刻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斷,無論是否合理有據,它屬于自己。比如,希臘現(xiàn)存的大量神廟遺址,使得對古希臘建筑做直觀的審美成為可能。在我看來,那些高大密集的柱式結構堪稱莊嚴壯觀,卻談不上多么美觀,正是古希臘偉大的雕刻藝術裝點了建筑,使其擺脫了單調成為古希臘人與眾神相會的神圣場所。再看意大利古代建筑,由于繼承希臘的柱式結構并有創(chuàng)新,又發(fā)明了革命的拱形結構,古建面貌煥然一新。柱式加圓拱,把建筑的美和功能的擴展提升了一大步,使建造更大空間結構成為可能。
該如何對付遺忘?寫游記??杉幢阋粋€偉大作家,也會被旅途見聞擠得喘不過氣。1786年,德國詩人、哲人、學者歌德只身赴意大利旅行,在那里流連22個月后。他在《意大利游記》中感慨:“當我們在羅馬來回奔走,去了解最有價值的古物的時候,這個大城市不知不覺地對我們產生了影響。在別的地方,人們必須搜尋重要文物,而在這里,古代文物比比皆是,擠得我們透不過氣來。到處都有形形色色的景觀:宮殿和廢墟,花園和荒郊,開闊和擁擠,房屋和牛棚,凱旋門和圓柱,一個緊挨著一個,仿佛可以畫在一張紙上似的??v有千支筆,也畫不盡這里的景色,何況,一個人即使在這里,也只有一支筆呢?每天晚上歸來,都感到精疲力竭?!闭绺璧滤裕谙ED和意大利的許多城市,有目標的游走和隨意的漫步,都可能有不愿錯過的景色出現(xiàn)在身邊。而看過之后,如何留下記憶呢?
在遍布希臘和意大利的古代廢墟前,人能夠產生許多聯(lián)想,判斷,無論是否合理有據,它屬于自己
我每天會以9張照片配文字發(fā)一組組朋友圈,一為分享,二為記憶。我會每天早上在床上,白天在飛機火車輪船巴士上,補記前一兩天的所見所思,這也是我偏愛乘公共交通出游的原因——比起自駕游,我有了更多回味、思考和小記時間。
法國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內一位父親和丈夫的祭奠
我還體會,出游是最好的學習機會。現(xiàn)代旅行,可借力的工具很多,例如“谷歌地圖”可以導航和查詢鐵路公路交通信息,翻譯軟件可助我們解決一些溝通難題,就連景區(qū)游覽和展館參觀都變得智能——不僅能預訂門票,在你到達某一景區(qū)時,某APP就會自動提示有中文語音介紹可用,付費不高還可永久留存;看展覽時翻譯軟件的拍照方式有助于快速理解說明文字……這些新奇的感受讓我們不脫離時代,更有自信。
旅行中,精神交流無處不在。2010年去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奔著巴爾扎克、肖邦、王爾德等名人而去,進門卻被一位儒雅的老人拖住了腳步。老人拿個小掃把輕輕掃去墓上浮土,這里花開茂盛,被照料得很好。墓中人是老人年僅27歲的兒子,那么英俊卻英年早逝。兒子照片下有老夫妻的合影,放在一個心形框內陪著兒子。老人一會兒把嘴湊到兒子照片前做出親吻的動作,一會兒喃喃細語,他甚至帶著手勢,就像在叮囑兒子什么事情。早些年老人家還有妻子陪他一起來看兒子,照顧墓地,但現(xiàn)在77歲的老伴也躺進墓穴去陪兒子了,只剩下這位83歲的傷心老人獨自在此。老人每天就是這樣在固定的時間來跟家人相聚,看著老人在墓前的一舉一動,誰能不動容?這是一個短暫生命與悠長愛情的故事,是人倫與情愛的偉大一幕。因為中外文化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不同,喪葬和祭奠文化也有很大差異,旅行讓我有機會觀察和體味另一種文化對于死者的尊重和哀悼。我試著從內心去讀懂老人,也因此而無法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