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研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jīng)]有?將一塊石頭投入河流中,你會聽到“撲通”一聲,伴隨著陣陣漣漪;將一個蘋果埋入土地,會長出郁郁蔥蔥的蘋果樹。
然而,在醬缸里呢?
石頭被扔入醬缸,只是“撲”的一聲,便慢慢沉沒;蘋果在醬缸里只會發(fā)臭。
中國教育,即為醬缸,而我們便是那石頭和蘋果,在這里,我們激不起漣漪,更發(fā)不了芽。
最明顯的中國式教育莫過于體罰學生,這是一項有2000多年歷史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學校極為盛行:蛙跳、扎馬步、深蹲……層出不窮,琳瑯滿目。學生犯錯誤了,你大不了同他“促膝長談”,在精神上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如果是像琦君筆下的“沈先生”一樣,和藹卻不失分寸,那該有多好!老師們也知道這點,但他們沒空理那些所謂的“差生”,扼殺了“牛頓”“愛因斯坦”們的創(chuàng)造力,靈感之花也逐步枯萎。老師們要培養(yǎng)那些“好好學生”,讓他們上名校,為校爭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學習已從豐子愷所說的“與一群少年探討其中的樂趣”,轉(zhuǎn)為一場場功名利祿的交易。一次又一次的體罰,一次又一次不公平的待遇,讓學生們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對生活失去了夢想。
而最可悲的是,學習已經(jīng)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轉(zhuǎn)為“為個鐵飯碗而讀書”。忽然憶起老媽常說的一個固定句型:“你看看人家somebody,他是要去someplace的,你要多學學他呀!”我?學他?笑話!他不就是為個鐵飯碗么?不就是圖高薪好房子么?我想到了王守仁,他的父親王華一生扶搖直上,官拜陪都吏部尚書,卻在后世鮮為人知。王守仁呢?最牛時他也才是個從三品,但他卻不拘泥于程朱教條而名垂千古,成為“陽明心學”創(chuàng)始人。不可否認,王華類人物是這個時代的主流,學習是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為了讓孩子將來有個好前程,讀書讀出名堂來,家長們犧牲了自己所有能犧牲的時間,甚至于不讓孩子們干家務(wù),為的是生產(chǎn)出“質(zhì)量”更高的學習機器。
隨著中國教育的功利化、死板化,中國少年的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都面臨很多問題。據(jù)資料統(tǒng)計,中國未成年人亞健康的百分比居全球首位。要知道,健康是最根本的,一個不健康的民族在國際上是不會被尊重的,一個個故障頻發(fā)的“學習機器”又有多大的人生價值呢?
一代又一代,醬缸教育在我們的長輩心中已經(jīng)根深蒂固,教育觀念的改變比教育體制的改變甚至更難。讓我們不再接受醬缸教育似乎是一個遙遠的夢,但我們可以呼吁、可以改變后來者的教育,努力讓“醬缸”變?yōu)橐豢诓ü怍贼缘某靥痢?/p>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星海學校
指導(dǎo)教師:蘇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