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
摘 要 地方歸屬感的培養(yǎng),對于中職西藏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促進藏漢融合、提升國家認同和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結合藏族學生性格、心理特點、從教師角色、環(huán)境運用、課程設置及活動平臺等方面闡述中職西藏生地方歸屬感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中職西藏生 歸屬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一個人對某個地方有認同感、能夠接受當?shù)仫L俗習慣,甚至以某地為第二故鄉(xiāng),有家的感覺,這就是地方歸屬感。對于中職西藏生來說,從萬里高原而來,一切都是陌生的,要讓他們情緒穩(wěn)定、安心學習、融入校園,地方歸屬感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學校要管理好藏族同學,讓學生打心眼里接受學校的教育管理,就一定要盡快讓他們找到歸屬感,歸屬感找到了,這個地方就是他們的家,老師就是父母,管理起來就比較容易了,學生也更能接受各種教育。
筆者擔任過一屆西藏生班主任,也一直是西藏生音樂教師,持續(xù)七年參與藏族同學的管理及畢業(yè)跟蹤,期間,特別注意藏族學生地方歸屬感的培養(yǎng),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加強環(huán)境影響提升西藏生地方歸屬感
環(huán)境影響包括自然環(huán)境影響(例如校園環(huán)境,學校周邊環(huán)境甚至拓展到省內環(huán)境)、民風民俗、地方文化等方面的影響。
周末及節(jié)假日休息期間,筆者及所在班級班主任們都會帶領學生到學校周邊的名勝古跡、地標性建筑群、小食街去走走、看看,增加學生對周邊地理、風土人情的認識。這是培養(yǎng)地方歸屬感及快速提升學生地方歸屬感的重要方法。
筆者所在學校不遠就是一個小鎮(zhèn),每到周末,班主任們都會帶領班級的學生到小鎮(zhèn)上去去買東西、逛街,久而久之,鎮(zhèn)里的每一個地方學生都非常熟悉,逛起來比自己家鄉(xiāng)的鎮(zhèn)子還順暢,學校周邊的山山水水,在他們眼里看起來,也跟自己家鄉(xiāng)的一樣,會主動去愛護。此外,筆者等班主任們(筆者所在學校一個西藏班配備2-4個班主任)還經常會組織學生觀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各類演出,感受地方文化,引導學生們快速融入。
筆者所在學校的西藏學生,基本上都在一年后就完全把學校所在地當成自己的家鄉(xiāng)一樣,也完全把學校當成了自己的家,每次同學們外出游玩回學校時,都會說“回家啰”。迄今為止,學校五屆西藏畢業(yè)生,打電話回來問候時,多數(shù)學生都會習慣性地跟班主任們說:“媽媽(爸爸),最近家里還好吧?”。
2搭建活動平臺提升西藏生歸屬感
筆者所在學校為西藏學生們搭建了非常多的活動平臺,包括兄弟學校各類聯(lián)誼活動;藏族自管會、學生會;漢族“小老師”;志愿者、舞蹈隊、合唱團、街舞社等各種社團;與文化部門合作的公益演出平臺等。學校充分利用這些平臺,整合團委、德育處、西藏部及市區(qū)各部門的力量,積極引導藏族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及校內外各項活動,推動學生們快速融入校園及社會,從而提升他們的地方歸屬感,效果也非常顯著。
筆者所在學校的西藏學生,大多數(shù)都加入了學校合唱團、舞蹈隊,在合唱訓練級舞蹈訓練的過程中,藏族學生和漢族學生接觸頻繁,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們之間的融合。在校內外各項比賽或公益性活動中,不斷取得的成績也讓這些藏族學生非??粗丶w榮譽,從而重視和漢族同學之間的友好交往,很多西藏學生因為藝術上的成就,甚至還擁有了很多漢族鐵桿粉絲。在這些平臺的幫助下,藏漢同學相處融洽、相互幫襯,沒有民族之分,認為藏族漢族都是一個媽媽的女兒,大家都是一家人,這時候,學生不知不覺之間就融入了校園,融入了大環(huán)境,從而認同這個學校,認同漢族同學,地方歸屬感自然形成。
3定位班主任角色提升藏族同學歸屬感
在西藏生管理中,班主任的角色不單單是管理者或傳道受業(yè)的師者,更是同學們的父母、兄弟、朋友,這個角色定位非常重要。
班主任們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就是學生們的父母。藏族學生從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來到內地讀書,雖然有些學生年齡比較大,但是絕大部分學生都是第一次遠離家鄉(xiāng),在校園生活中,特別是在重大節(jié)日期間,對家鄉(xiāng)、對父母的思念是非常強烈的,這種強烈的思鄉(xiāng)情緒有時會造成非常大的破壞和嚴重的影響。另外,在筆者所在學校的藏族同學中,每一屆學生里都有好幾個是父母離異的,不是缺少母愛就是缺少父愛,有些甚至父愛母愛都沒有,由爺爺奶奶帶大的,班主任們如果能彌補這一點,積極關心同學,以父母的身份給予同學們以父愛或母愛,對學生的地方歸屬感的培養(yǎng)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些性格孤僻或語言不通缺乏交流的同學,班主任們就要把自己當成他們的兄弟或朋友了,只有做到和他們平起平坐、才能在最短時間內與他們進行溝通,增進友誼,從而引導他們認可老師、認可學校,提升歸屬感。
4改革課程提升西藏生地方歸屬感
除了以上引導方法之外,通過課程改革,設置民俗課堂也是引導西藏生提升地方歸屬的重要方法。
對于地理環(huán)境、民俗民風的認識,僅限于通過旅游參觀的方式是不夠的,只有開發(fā)民俗教材、開設民俗課,才能讓西藏同學們更全面地認識所在地的地理和風俗,加深學生印象,從而增強學生地方歸屬感。筆者所在學校自2013年以來,積極整合各知識領域的專業(yè)教師,專門針對藏族學生們的認知開發(fā)了一套民俗教材,藏族學生們每個星期有二堂民俗課,課程內容包括地方歷史、文化藝術、民俗民風、地理、名人等,加強了學生對地方的認知。這個課程非常受學生們歡迎,課堂效果非常好,深化了學生們對地方環(huán)境和民俗民風的認識,為學生們地方歸屬感的最終形成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楊娜.淺談大學生歸屬感的培養(yǎng)[J].科教導刊,2013(03).
[2] 杜姣.高校少數(shù)民族預科生班級歸屬感的生成機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endprint